古代中国为何常陷王朝周期率及人口相关情况解析
我们在古代为何总掉入王朝周期率?因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农民起义通过战争、疫病、饥饿等方式减少人口,之后国家出现新制式。有人认为是制度问题,其实导致人口更替的原因众多,制度并非关键。在古代,只有我国能将人口增长至马尔萨斯极限,这恰恰证明了我国制度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先进。一个大一统国家下的农民,比封建领主的农民过得好很多。那么,我国古代人口极限是多少呢?大约有一个数值。在我国明朝之前,这块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基本在一个亿左右,这就是马尔萨斯极限。超过这个数值,粮食就不够吃了。从先秦开始,我国就进行过人口普查。公元前788年,周宣王料民于太原核查户口。我国首次大规模调查是在西汉时期,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有人口5959万。这个数字只是官方统计到的,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多。因为历朝历代世家大族、大地主都会隐匿户口,再加上一些逃亡的,所以无法得到非常准确的数字。根据时代不同,一般在官方统计的人口上加个1到2000万左右,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的实际人口。东汉做过多次人口调查,光武帝中元二年人口调查2100万。这个时期经过王莽之乱,人口锐减至2100万。然后明帝时期涨到3300万,汉章帝时期突破4000万,到汉桓帝永寿七年,即公元157年,统计人口5640万。哎,这个数值跟西汉比较接近,没过多久就出事了。黄巾起义就在那个时期,汉朝时期,这块土地能承载的人口就是这个数。如果再加一个1000万,也就是六七千万左右。经过汉末,加上三国长期战乱,曹魏的人口有多少呢?景元四年人口440万,蜀汉灭亡时上交人口93万,东吴灭亡又统计到230万。那么魏蜀吴三国加一起,不到800万,700多万。当然,这个时期逃匿的户口很多,隐秘的人很多,所以学者估计是一千多万。这比东汉巅峰时期已经少了5分之4,其实很多人不是死了。在三国两晋时期,除了世家大族,隐藏和逃亡的人口越来越多。我们上学学过的桃花源记,描写的就是晋朝那个时期。那些人跑到大山里藏起来了。我们看西晋时期,人口恢复到了3400万左右,还没有达到峰值,外族就来了,这是个意外。特例。南北朝北齐曾经统计过人口200万,北周呢900万,南辰200万,加一起3100万,隋朝大业五年4900万,唐天宝14载官方统计人口5300万,当然实际比这个肯定多。比如唐玄宗一次减田括户查出黑户三百多万人。所以学者估计唐朝人口实际数字应该在7000到8500万之间。之后随之的就是安史之乱,南宋光宗年间跟金国加起人口是7600万,双方如果加上隐匿人口很可能破亿。明朝官方统计人口的次数非常多,最多的是成化15年的7180万,此后基本稳定在6000万左右。考虑到明朝卫所军户不在统计之内,包括各地藩王的佃户,明朝人口是个谜,我查了查,各个学者说法都有,估计普遍认为一个亿左右。清朝比较特殊,不在此列。因为当时高产作物的传入,加上雍正的政策,网上对这个政策的解释开始偏了。怎么那么多人各种去解释呢?这个就跟咱们学的一样,把人头税摊进田亩里。比如说你家1000亩,不管你家有几亩地,只要有新人出生,都需要先交一份税叫人头税,然后再收你家的地税。好,问题来了,你家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了怎么办?朝廷不管你,该交税还得交,最惨的是啥?家里没有一亩地还得交税。你说这不合理,但规定就是这样。所以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我不生了,行不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收人头税就会出事。所以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康熙51年,1712年,康熙下令把全国人丁税的数定在这年。什么意思?就是之前的该收还收,之后出生的人不再收税,这就是所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了雍正时期就把这个固定下来,把人头税算到田里边以后,按照土地多少交税,土地多了多交,土地少了少交,没有土地不交。我不知道网上那些其他的解释,他们是在哪儿看的,或者是怎么理解的。这个东西出来之后,一抑制了土地兼并。我们想,大地主再去兼并土地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收税的问题。2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我不需要交新的丁税了,只需要把我儿子养大就可以。清朝人口增多得益于这两点,内因是老百姓敢生了,就是这个摊丁入亩。外因是客观原因,高产作物的传入。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之前,也就是清朝之前,整个地球上能把人口拉至马尔萨斯极限的只有我们,大概在6、7000万到1个亿这个数值,到了这个数值就变得很脆弱了。人口增长速度一旦超过这块土地的承载能力,人口增长伴随着土地兼并,财富向上集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起义。但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在古代没有高产作物,没有化肥,到中古时期整个世界也只有我们增长到过这个数值。制度上只要古代统治者不瞎胡闹,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里,说实话,下边那些百姓勉强也可以活下去。但是你看同时期的西方,纯纯的封建制度下,普通农民的日子过得跟鬼一样。当然,我不是给古代那些统治者唱赞歌,他们都是统治剥削阶级,主观上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稳固。我的意思是说,在我们讲历史的时候,不能只说我们好像只有我们走不出马尔萨斯陷阱,我们制度落后,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但你同时期看其他国家,别说走不出了,他们连进都进不来。
### 探秘古代王朝兴衰与人口变迁的深度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王朝的兴衰交替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何古代中国常常陷入王朝周期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是一个关键因素。当这种失衡出现,农民起义便成为调节人口的一种方式,通过战争、疫病、饥饿等手段减少人口数量。
从先秦开始,我国就有了人口普查的记录。不同朝代的人口数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人口2100万,历经战乱后人口锐减。随后各朝代人口有起有落,明朝人口因统计范围问题成谜,学者普遍估计在一亿左右。
清朝较为特殊,高产作物的传入和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对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摊丁入亩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百姓敢生,人口得以增多。
在古代,能将人口增长至马尔萨斯极限,本身就证明了我国制度有一定先进性。一个大一统国家下的农民生活相对封建领主的农民要好很多。
了解这些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
王朝周期率,马尔萨斯陷阱,人口普查,人口极限,清朝政策
[Q]:古代中国为何总是掉入王朝周期率?
[A]: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农民起义减少人口后国家出现新制式,有人认为是制度问题,其实导致人口更替原因众多,制度并非关键。
[Q]:什么是马尔萨斯陷阱?
[A]: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出现农民起义等通过战争、疫病、饥饿等减少人口的情况。
[Q]: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人口普查?
[A]:从先秦开始,公元前788年周宣王料民于太原核查户口。
[Q]:西汉时期全国有多少人口?
[A]: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有人口5959万。
[Q]:东汉时期人口有怎样的变化?
[A]:光武帝中元两年人口2100万,经王莽战乱锐减,明帝时期涨到3300万,汉章帝时期突破4000万,汉桓帝永寿七年统计人口5640万。
[Q]:三国时期魏蜀吴人口分别是多少?
[A]:曹魏景元四年人口440万,蜀汉灭亡时上交人口93万,东吴灭亡时统计到230万,三国加起来不到800万,学者估计实际有一千多万。
[Q]:清朝人口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A]:内因是摊丁入亩,百姓敢生;外因是高产作物的传入。
[Q]:摊丁入亩有什么作用?
[A]: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按照土地多少交税,土地多则多交,土地少则少交,无土地不交。
### 探秘古代王朝兴衰与人口变迁的深度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王朝的兴衰交替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何古代中国常常陷入王朝周期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是一个关键因素。当这种失衡出现,农民起义便成为调节人口的一种方式,通过战争、疫病、饥饿等手段减少人口数量。
从先秦开始,我国就有了人口普查的记录。不同朝代的人口数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人口2100万,历经战乱后人口锐减。随后各朝代人口有起有落,明朝人口因统计范围问题成谜,学者普遍估计在一亿左右。
清朝较为特殊,高产作物的传入和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对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摊丁入亩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百姓敢生,人口得以增多。
在古代,能将人口增长至马尔萨斯极限,本身就证明了我国制度有一定先进性。一个大一统国家下的农民生活相对封建领主的农民要好很多。
了解这些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
王朝周期率,马尔萨斯陷阱,人口普查,人口极限,清朝政策
[Q]:古代中国为何总是掉入王朝周期率?
[A]: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农民起义减少人口后国家出现新制式,有人认为是制度问题,其实导致人口更替原因众多,制度并非关键。
[Q]:什么是马尔萨斯陷阱?
[A]:社会物质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出现农民起义等通过战争、疫病、饥饿等减少人口的情况。
[Q]: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人口普查?
[A]:从先秦开始,公元前788年周宣王料民于太原核查户口。
[Q]:西汉时期全国有多少人口?
[A]: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有人口5959万。
[Q]:东汉时期人口有怎样的变化?
[A]:光武帝中元两年人口2100万,经王莽战乱锐减,明帝时期涨到3300万,汉章帝时期突破4000万,汉桓帝永寿七年统计人口5640万。
[Q]:三国时期魏蜀吴人口分别是多少?
[A]:曹魏景元四年人口440万,蜀汉灭亡时上交人口93万,东吴灭亡时统计到230万,三国加起来不到800万,学者估计实际有一千多万。
[Q]:清朝人口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A]:内因是摊丁入亩,百姓敢生;外因是高产作物的传入。
[Q]:摊丁入亩有什么作用?
[A]: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按照土地多少交税,土地多则多交,土地少则少交,无土地不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