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收藏品传世情况及古代墓葬防盗、盗墓与收藏圈高古玉揭秘

share
# 古代收藏品的流传与墓葬随葬品风俗
明清以前的收藏品流传至今较少,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首先,历经漫长岁月,战争、社会动荡频繁发生,许多珍贵藏品在战火纷飞中被损毁、散失。其次,朝代更迭不断,新王朝对旧物的态度不一,部分藏品会因政治因素被刻意破坏。再者,古代制作工艺、保存条件有限,藏品本身难以历经千年而完好无损。

在古代,贵族往墓葬里放置物品是一种普遍风俗。这一风俗源于古人对阴间世界的深信不疑。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要将各种物品随葬,以便在阴间也能享受与生前相似的生活。

这种对阴间世界的观念深刻影响了随葬品的选择。生活用品是常见的随葬品,古人相信逝者在阴间同样需要日常所需。比如精致的陶瓷餐具,从实用的碗碟到造型独特的酒具,都可能被放入墓中,以便逝者在阴间能够正常饮食。还有服饰,华丽的丝绸衣物、精巧的配饰等,期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保持体面。

金银财宝也是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元宝、银锭象征着财富,玉器、珠宝首饰等则体现身份地位。这些珍贵物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被视为能在阴间保佑逝者的祥瑞之物。

徐州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龟山西麓。它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这座墓葬工程浩大,由人工开凿而成,墓室布局严谨、结构独特。其依山为陵,巧妙地利用山体岩石,营造出宏大的地下空间。墓室内部装饰精美,雕刻细腻,诸多细节都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奢华的生活风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古代贵族的随葬风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在古代,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墓主及其后人采取了多种防盗手段。这些手段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死亡和后世的敬畏。

首先,墓中储水是一种常见的防盗手段。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水的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一旦盗墓贼挖掘到墓室,水就会涌出,淹没盗洞,使盗墓行动失败。例如,明定陵的墓室中就储有大量水,有效地保护了墓葬。

其次,天宝龙火琉璃顶是一种高级的防盗手段。这种设计在墓顶铺设琉璃瓦,琉璃瓦下隐藏着可燃物质。一旦盗墓贼破坏墓顶,可燃物质就会暴露在空气中,引发火灾,烧毁盗墓贼。这种设计既复杂又危险,显示了古人对防盗的重视。

墓中置“水银池”也是一种有效的防盗手段。水银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盗墓贼一旦接触到水银,就会中毒甚至死亡。这种方法虽然残忍,但确实能有效保护墓葬。

“积沙墓”是另一种防盗手段。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沙子的流动性,一旦盗墓贼挖掘到墓室,沙子就会涌出,淹没盗洞。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显著。

设置“自来石”也是一种常见的防盗手段。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石头的重量,一旦盗墓贼挖掘到墓室,石头就会滚落,堵住盗洞。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显著。

盗墓贼针对不同的防盗手段,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以张石匠为例,他专门研究如何应对石条防盗。他发现,通过在石条上打孔,然后用铁棒插入孔中,就可以撬动石条,打开墓室。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显著。

西汉楚王刘注墓中采用了“苦情牌”防盗策略。这种策略的原理是利用盗墓贼的同情心,通过在墓碑上刻写哀求的文字,请求盗墓贼不要破坏墓葬。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确实能打动一些盗墓贼的心,使他们放弃盗墓。

总的来说,古代墓葬防盗手段多样,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这些手段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死亡和后世的敬畏。而盗墓贼的应对方法,也显示了他们的狡猾和残忍。这些防盗手段和应对方法,都是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古代盗墓情况及收藏圈高古玉来源》

在古代中国,墓葬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安葬,更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体现。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与财富。然而,这种习俗也催生了盗墓行为,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物遭受破坏和流失。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大墓被盗的普遍情况,以及为何高古玉器能够相对完好地保存至今。

古代大墓被盗的情况极为普遍,尤其在战乱时期,盗墓行为更是猖獗。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古代贵族采取了各种防盗措施,例如设置复杂的墓室结构、使用机关陷阱、甚至在墓中储水或设置积沙以防盗墓者进入。尽管如此,盗墓贼仍然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如“摸金校尉”的技巧,找到墓葬并进行盗掘。盗墓者通常对金银财宝兴趣浓厚,而玉器则因其难以被熔化和分割,往往被遗弃在墓中。这种现象也与古代玉器的宗教和文化意义有关,玉器被视为通灵之物,是沟通阴阳两界的桥梁,因此在某些文化背景下,盗墓贼会避免触碰玉器。

从收藏圈的角度来看,高古玉器之所以多为“生坑”货,即未经出土的原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由于玉器的材质特性,不易被破坏,即便在盗墓行为发生后,很多玉器仍然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在墓中。其次,玉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宗教意义,因此,即便在盗墓过程中被发现,盗墓贼也常常会选择将其留在墓中,以避免招致不幸或触怒神灵。此外,高古玉器在收藏市场上的稀缺性,也使得其价值倍增,从而促成了对未出土玉器的追捧。

在探讨了高古玉器为何能保存至今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古代贵族在随葬与防盗之间的纠结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因此在墓中放置大量随葬品;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墓葬的财富会吸引盗墓贼,因此不断寻求更为高明的防盗手段。这种矛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死亡、财富与信仰的复杂态度。

综上所述,古代大墓被盗的情况与古代贵族的纠结心理密切相关,而金银财宝与玉器的不同命运则揭示了盗墓行为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微妙关系。高古玉器之所以能以“生坑”状态出现在收藏圈,不仅因为其材质特性,也与古代文化中对玉器的尊重与禁忌有关。这些历史的痕迹,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与启示。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