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口数字的虚实及明清人口统计情况

share
古代人口数字是虚高还是虚低?清末做过一次人口普查,有一个地区男女的性别比例3比2,男的能比女的多50%,这绝对是不可能的。是什么原因统计男性有实际应用用处啊,你是找人服劳役也好,服兵役啊。当然当时清朝其实都已经没有什么劳役兵役了,都是花钱了嘛,也没有人头税了,所以也不太有隐匿人口了。就这样在统计的过程中,还是男子觉得更值得统计,女性呢就差不多就行。那你想想之前的朝代,那时候还有丁税,你还得服劳役什么的呢,那还有很多的隐匿户口呢,那史书上要统计出来的结果,误差度得多大,人口普查怎么能难的,一级级上报不就得了。哎呀,这要是不难的话呀,世上就没有难事儿了。那么烦的事儿都不难,那就只能说是你的这个官吏特别的清廉,特别高效,大家责任感特别强。怎么可能呢?清朝统计的人口还有小数点儿,因为有的地方他是用税,然后再去除以什么的人口,还能有小数点儿,不愿意真正地下力气去普查嘛。而且古代啊对于一个地方官来说,你本来有100人,哎,以前一直报50,真的让你实打实报100。大家想想对他来说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就是坏事儿,上面给你的赋税指标就高了,刷壮丁什么的要求的也多了,什么时候底下报的数是比较真实的呢?就是赶上灾荒的时候,因为你灾民多了,可以多要点那个救灾的物资,这个时候报的还算是多一些,正常一些,而且这个时候呢一般也不会太瞎报。比方说你这有1000个人受灾了,你非报2000,你这么个办法吧,也丢面子。但他也觉得你的地方行政不利,你这怎么有这么多灾民要往少了报呢?那发下的粮食减少了,有一次就是上面本来已经要求要大力统计了,下面还是瞎报,结果又后来又赶上受灾了。这个地方报的受灾人口比他的所有人口不多不少。明朝的人口统计就是他那个户籍册,是非常有意思的。就因为统计人口这事儿非常烦嘛,所以官员就开始瞎整,就开始自己编。崇祯是多少年亡的?崇祯17年吧,后来满清打进北京了嘛,就从里面发现明朝的名册呢已经编到24年了。就明朝所谓的人口统计,他从明初开始到明末,人口好像就没增加多少。其实在很多皇帝眼里啊,老百姓统计的太清楚,本身就是与民争利。这个跟咱们现在的观念不一样,咱们现在人是既有义务又有福利的,统计人口也是有利于国家整个政策的嘛。但是对古代来说,统计人口的用处就是为了收税,征兵,你服劳役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很多皇帝是有意的不去抓人口普查这一块儿。所以啊所谓明清人口爆炸,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之前的朝代啊隐匿的太多了。
**《古代人口数字相关攻略》**
在研究古代人口数字时,我们发现其存在诸多复杂情况。古代人口数字究竟是虚高还是虚低呢?这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清末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某地区男女比例3比2,男比女多50%,这显然不合理。统计男性有实际用途,如服劳役、兵役,不过清朝时劳役兵役多花钱,人头税也没了,隐匿人口情况减少,但统计过程仍有问题。之前朝代有丁税、劳役,隐匿户口现象严重,导致史书统计结果误差大。人口普查看似逐级上报简单,实则不然。清朝统计人口还有小数点,这反映出普查不力。对于地方官而言,如实上报人口会增加赋税指标和壮丁要求,所以往往不实报。而在灾荒时,为多获救灾物资,上报人口相对真实。明朝户籍册统计很有意思,官员因嫌麻烦竟瞎编,从明初到明末人口增长不明显。明清人口爆炸,主要是之前朝代隐匿人口太多。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古代人口统计的复杂状况,对研究古代社会有重要意义。
古代人口数字,虚高虚低,人口普查,性别比例,明清人口爆炸
[Q]:古代人口普查为何难以准确统计?
[A]:古代人口普查存在诸多问题,如官员为自身利益不实报,还有隐匿户口现象,且普查工作可能缺乏认真态度,导致难以准确统计。
[Q]:清朝人口统计有小数点是怎么回事?
[A]:有的地方用税除以人口得出数据,说明统计时没有真正下力气去普查,不够严谨准确。
[Q]:地方官为何不愿意如实上报人口数?
[A]:如实上报会使上面给的赋税指标提高,刷壮丁等要求增多,对地方官不利。
[Q]:灾荒时人口上报为何相对真实?
[A]:因为灾民多,为了多要点救灾物资,所以此时上报人口相对多一些且正常,一般也不会太瞎报。
[Q]:明朝人口统计户籍册有什么特别之处?
[A]:官员觉得统计人口麻烦就开始瞎整、自己编,从明初到明末人口增长不明显。
[Q]:明清人口爆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主要是之前的朝代隐匿人口太多,到明清时这些隐匿人口显现出来。
[Q]:统计男性在古代有哪些实际应用用处?
[A]:可用于找人服劳役或者服兵役。
[Q]:古代皇帝为何有意不抓人口普查?
[A]:在很多皇帝眼里,把老百姓统计得太清楚是与民争利,对老百姓没好处。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