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3万里:一部关于盛唐与诗词的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个将诗词包装成最大卖点的院线级别电影,居然让年轻时候的李白在船上吟出了这首实际上是他安史之乱后五十多岁才做出来的事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马虎了吧。长安3万里上映已经好多天了,昨天去看了一下,为什么那么晚去呢?实在因为啊本来没打算看,毕竟里面的很多人物都挺熟悉,感觉不用被人剧透,也差不多知道主线剧情大概说了个啥。但为什么要花钱买票去看了呢?哎,因为这网上炒的实在太热闹了。本来上映前我就知道这片儿绝对会有争议,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实在是因为我做自媒体好多年了。别说电影,你今天就是做个短视频,题目叫历史上真实的某某某。哎,诸葛亮也好,李白也行,苏东坡也罢,随便谁在评论区啊都不可能太平,一定会有一群人喷你这个不懂,那个不知道的。不过这次上映后啊,动静有点大,看到身边很多李白的粉丝都直接破防了,说从未见过有影视作品如此抹黑诗仙,哎,太好奇了,所以还是去看一下吧。说到这儿,你们是不是估计我要开始说它里面历史方面的很多问题了。的确啊,电影和史实不符的地方已经不能用几个,而是应该用十几个来量化了。那其实都无所谓了,大明王朝1566这种神级作品还让严世藩进内阁了呢。影视剧嘛,老粉应该都知道。我的态度向来是非常宽容的,毕竟没人会真把那个当正史看。真要深究说一个硬核的错误来证明我不是官方的托,那就是斧。长剑一杨眉,清水白石何离离。作为一个将诗词包装成最大卖点的院线级别电影,居然让年轻时候的李白在船上吟出了这首实际上是他安史之乱后五十多岁才做出来的诗。这个时间线上的张冠李戴,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马虎了吧。那回到正题,观后感啊,说实话挺好看的。我对于电影的评价标准其实很简单,也很没有技术含量。就是这部戏有没有在几个时刻让我头皮发麻了。长安3万里,哎,他让我麻了还麻了好多次,主要集中在那几个与诗词相关的段落里。而至于网上为什么那么多李白粉丝破防,我也算是搞懂了,说白了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宣发上埋下的种子,我们看无论是预告片还是海报,正常人都会觉得这部电影说的是李白,而当进入正片后,大家却发现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主角摇身一变成了那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整个剧情也是描绘了高适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坎坷经历。李白只是个配角,开场15分钟后才出现的人物,总体戏份而言,也仅仅是作为高高的偶像朋友穿插在主角的成长过程中。在搞明白了这个从属关系以后,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适会被强行塞入郭子仪和李白的关系中,为什么李白会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侠客行是写给高雄的,为什么历史上面对吐蕃屡战屡败的高节度使会被塑造成深藏功与名的睿智统帅了吧?哎,因为人家是主角嘛。而对于那些个熟读各类史料的诗仙铁粉,我也非常理解,本身是抱着追李白的心进的电影院,到头来却盯着那个历史上面对朋友落难明哲保身、烧毁信件闭门不见的高适看了168分钟,还眼瞅着冤家被塑造成了一个踏实勤奋、低调隐忍、重情重义的伟光正形象。关键高大人还老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着诗仙随意点评,一会儿说李白天真幼稚,一会儿又批评他虚度光阴。哎,愤怒,实在太愤怒了。我只能这么说啊,宣发哎是用足了李白的噱头,但这部电影本身却不是拍给李白铁粉看的。毕竟更多的观众对诗仙的印象可以说是非常模糊的。就知道这个人很聪明很慌,其实他没了。而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也不是李白和高适的那些破伤,而是为了展现盛唐的繁华以及诗词之美,至于为什么选高适做主角,其实电影里说的很明白了。那个时期的著名诗李白杜甫王昌龄贺知章王维等等等等,伴随着安史之乱,死的死,躲的躲,除了李适这个默默无名的半辈子,最终身居高位,被誉为有唐以来诗人之醉打者的苗苗,其实是是没办法搞。至于李白,以他跳脱的性格以及人生轨迹,过去不是没有以他为主角的电影电视剧,但都不尽如人意。反而是妖猫传里啊那几分钟的惊鸿一瞥,成为了最最经典的片段。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李白这个人太仙了,只要诗篇一多,怎么拍都是错。要说明白真实的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别说1000年后的我们了,就是李白他自己啊,估计都还没整明白这个问题呢。所以当撇开对李白的执念、个人感感情以及对史料的锱铢必究后,这部电影啊从立意到意境到配乐到画面,我觉得都还是非常非常不错的。至于会不会因为一部电影教坏小孩,让下一代以为李白就是个酒蒙子。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啊,就问一下我邻座两个不认识的小朋友,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回答的啊,你们觉得这个李白给你们什么影响?潇洒潇洒自由,所以别担心诗仙的形象毁不了。最后我看到网上很多人喷着电影里结尾部分的一句话,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觉得很无厘头。但这却是我眼中的点点睛之笔。因为在中晚唐时期,长安六陷,天子九千。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也经历过许多的灾难与浩劫,而让我们华夏文明一直能够延续至今的,正是包括诗书等等在内的文化的传承。诗书在,长安就在,文化在中华就在,而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需要大众文艺作品的推动的。所以希望这种电影啊以后再多点,毕竟从票房上来看呢,五天三个多亿了,亏本肯定是亏不了了也希望广大精通历史的朋友们能够给给影视作品点宽容,毕竟要真拍成纪录片,也就没那么多人会真有兴趣去看了吧。
《长安3万里》观影攻略:带你领略不一样的盛唐风华
《长安3万里》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盛唐的辉煌与诗词的魅力。如果你也想深入了解这部电影,那么这篇攻略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电影的剧情围绕着李白和高适展开,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观影前,不妨对李白和高适的生平有一些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节。
其次,电影中的诗词是一大亮点。准备好感受那些经典诗词在大银幕上的震撼呈现吧。注意聆听诗词的朗诵,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再者,关于电影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历史与艺术的平衡上。不要过于纠结于史实的准确性,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
最后,电影的宣发可能会让你对电影产生一些误解。预告片和海报可能给人一种以李白为主角的印象,但实际上主角是高适。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观影,你会发现电影的魅力所在。
希望这篇攻略能帮助你更好地欣赏《长安3万里》,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长安3万里,李白,高适,电影,诗词,宣发,争议,历史,观后感,文化传承
[Q]:电影《长安3万里》中李白的形象与史实相符吗?
[A]:电影中存在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让年轻李白吟出安史之乱后五十多岁才做出的诗。
[Q]:为什么网上很多李白粉丝对《长安3万里》破防?
[A]:预告片和海报给人以李白为主角的印象,但正片主角是高适,且高适对李白有不当点评。
[Q]:《长安3万里》的主角是谁?
[A]:主角是高适,李白是配角,开场15分钟后才出现。
[Q]:电影中诗词相关段落有什么特点?
[A]:能让人头皮发麻,给观众带来深刻感受。
[Q]:电影为什么选高适做主角?
[A]:那个时期很多著名诗人因安史之乱境遇改变,高适相对合适。
[Q]:如何评价《长安3万里》这部电影?
[A]:撇开对李白的执念等因素,从立意、意境、配乐、画面等方面都不错。
[Q]:电影结尾“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A]: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诗书在则长安在、文化在、中华在。
[Q]:看《长安3万里》前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A]:可提前了解李白和高适的生平,有助于更好理解剧情。
《长安3万里》观影攻略:带你领略不一样的盛唐风华
《长安3万里》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盛唐的辉煌与诗词的魅力。如果你也想深入了解这部电影,那么这篇攻略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电影的剧情围绕着李白和高适展开,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观影前,不妨对李白和高适的生平有一些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节。
其次,电影中的诗词是一大亮点。准备好感受那些经典诗词在大银幕上的震撼呈现吧。注意聆听诗词的朗诵,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再者,关于电影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历史与艺术的平衡上。不要过于纠结于史实的准确性,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
最后,电影的宣发可能会让你对电影产生一些误解。预告片和海报可能给人一种以李白为主角的印象,但实际上主角是高适。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观影,你会发现电影的魅力所在。
希望这篇攻略能帮助你更好地欣赏《长安3万里》,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长安3万里,李白,高适,电影,诗词,宣发,争议,历史,观后感,文化传承
[Q]:电影《长安3万里》中李白的形象与史实相符吗?
[A]:电影中存在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让年轻李白吟出安史之乱后五十多岁才做出的诗。
[Q]:为什么网上很多李白粉丝对《长安3万里》破防?
[A]:预告片和海报给人以李白为主角的印象,但正片主角是高适,且高适对李白有不当点评。
[Q]:《长安3万里》的主角是谁?
[A]:主角是高适,李白是配角,开场15分钟后才出现。
[Q]:电影中诗词相关段落有什么特点?
[A]:能让人头皮发麻,给观众带来深刻感受。
[Q]:电影为什么选高适做主角?
[A]:那个时期很多著名诗人因安史之乱境遇改变,高适相对合适。
[Q]:如何评价《长安3万里》这部电影?
[A]:撇开对李白的执念等因素,从立意、意境、配乐、画面等方面都不错。
[Q]:电影结尾“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A]: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诗书在则长安在、文化在、中华在。
[Q]:看《长安3万里》前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A]:可提前了解李白和高适的生平,有助于更好理解剧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