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胖哥老分不清皇帝的庙号跟谥号,你能不能详细讲讲怎么区分?其实你从字面意思上啊,就可以理解分辨,庙号啊就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有的这么一个称呼。谥号呢,就是古代的帝王啊,大臣啊,贵族啊,他们死了之后,朝廷会根据这个人生平干过的事,对他进行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所以谥号呢,都是带有褒贬之意的。再说简单一点啊,这个谥号就是属于评价,庙号呢就属于皇帝在牌位上的这么一个称呼。一般来说呢,皇帝都是有谥号的,但是庙号就不一定了。首先呢,这个大臣贵族啊,他们死了之后跟皇帝一样也是有谥号的,但是庙号就只有皇帝或者君王才能使用的。庙号起源的时间比较早,在殷商时期呢,就已经有庙号这个制度了,这个君王死了之后呢,会建造一个专门属于皇家的宗庙来祭祀这些死去的君王。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你这需要祭拜的君王啊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多代之后啊,对于祭祀这件事就会变得越来越麻烦,需要祭祀的君王实在有点太多了,所以呢,那些有大功于社稷的君王就会被子孙世代祭祀,这些有大功于社稷的君王也就给予了他们庙号,这庙号呢也是永世祭祀之意。周朝建立之后,庙号并没有被延续下去,所以周朝的天子呢,就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啊,他觉得这什么谥号啊庙号啊用在皇帝身上都不合适,这是子义父,君义臣的行为。是不敬的行为,所以秦始皇呢,干脆连庙号谥号一块都给废了。随后呢,秦始皇又把这个信宫改为了极庙,为宫庙,象天极之意。秦始皇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秦二世呢,就将这极庙改为了始皇庙。所以这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是既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的。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恢复了先秦时期谥号跟庙号的制度。汉朝廷也是非常遵循古制的,对于给予皇帝庙号这件事呢,是非常的谨慎。所以你看这汉庙中啊,只有七帝,两汉可是存在了四百年的时间呀,你可见这汉朝对庙号的谨慎程度。一般来说呢,这开国皇帝在庙号中呢都会被称为祖。你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这属于是第一代帝王的庙号,后来的继任者呢,会在庙号中称为宗。我们比较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有的君王呢,是谥号跟庙号他两者都有的。你比如说这个汉文帝刘恒,他的庙号呢就是太宗,谥号呢是孝文皇帝,到了后来呢,省略掉了这个孝字,后世直接就称为汉文帝了。再比如说汉武帝刘彻,他的庙号呢是世宗,谥号呢是孝武皇帝,省略掉孝字呢,就是我们后世非常熟知的汉武帝了。讲到这呢,大家是不是对皇帝的庙号跟谥号就有所区分了呢?就古代皇帝的庙号在给予上啊,是有两个时间节点的,一个是三国时期,一个是唐朝时期。三国以前皇帝的庙号给予是比较谨慎的,你比如汉景帝这样跟文帝一起打造。文景之治的帝王都是没有庙号的。在汉朝,后世的皇帝如果不认可庙号,是可能给你撤除的。你比如说刘秀跟汉献帝,都撤除过他们先祖的庙号。到了三国以后呢,这庙号就变得比较常见了。你比如说曹操,他的庙号是太祖,曹丕的庙号呢,是高祖,曹叡呢,是烈祖。曹家的三代人都有庙号。你比如到了这个晋朝,司马懿呢,是高祖,司马师呢,是世宗,司马昭呢,是太祖,司马炎呢,是世祖。这司马家跟曹家两家称帝加起来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就整了七个庙号。到了后来南北朝时期,这庙号就更多了。但是这一时期啊,还好,只是相较于汉朝这个时间段呢,皇帝的庙号是比较多的。可是到了唐朝呢,索性就把这些东西就全改变了。唐朝以后呢,除了那些亡国之君,或者是在位时间实在太短的帝王庙号啊,唐朝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都是能混的上的。而且从唐朝时期起,后世呢,只习惯称呼皇帝的庙号。你比如说李世民啊,他的庙号就是太宗,谥号呢,一开始是文皇帝。那么你很少见到有人称呼李世民为唐文皇帝的对吧,都会称呼他为唐太宗。而且后世皇帝的谥号呢,也变得越来越长。李世民的谥号呢,后面就改为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到了宋朝呢,赵匡胤那个谥号就更长了。赵匡胤的谥号是什么呢?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念起来都费劲,你更别说后世拿来称呼了。甚至有的皇帝谥号呢,念起来是二十多个字。所以后世就省略呢,都直接称呼这些皇帝的庙号,这样呢也好进行区分,也好记。而且这个谥号啊,大部分呢也都是皇帝的子嗣进行评定的。有的时候你单靠谥号评价一个古代皇帝是非常不准确的,谁愿意给自己的老爹安一个恶谥呢?你想想,除非是那种特殊情况。你就拿隋炀帝来说,一开始追认的谥号呢,人隋炀帝是明帝,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呢,给他改成了炀帝。所以拿谥号评定一个帝王啊,有时候是不那么公正的。小时候咱们都学过出师表里面有一句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有桓灵也。这里面说的俩皇帝,汉桓帝跟这个汉灵帝,灵帝就不用说了,那个谥号是不怎么样的。桓这个谥号啊,可是相当不错的,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拓地安民曰桓。你想想这汉桓帝刘志,他符合这里面哪一条啊?诸葛亮都认为汉朝的衰败就是桓灵二帝所造成的,结果这汉皇帝刘志呢,还混了这么一个不错的谥号。再有啊,这后世对皇帝的称呼呢,也会经常性的用庙号跟谥号的合称的方式。你比如说这太宗文皇帝,太宗就是他的庙号,文皇帝就是谥号了。我想解释这么多,大家也就明白了这个谥号跟庙号的区别了。
# 轻松搞懂皇帝庙号与谥号的区分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常常让人傻傻分不清。别担心,今天就来为你详细解读,让你轻松掌握区分它们的秘诀!
庙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呼。比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等,这些“祖”字号的庙号通常属于开国皇帝。而继任者一般称“宗”,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
谥号,则是对死去帝王、大臣、贵族等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称号,带有褒贬之意。像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文帝。
不同朝代,庙号和谥号的情况有所不同。周朝只有谥号,秦朝干脆把庙号和谥号都废了。汉朝恢复制度,但对庙号给予很谨慎,汉庙中只有七帝有庙号。三国后庙号逐渐常见,到唐朝,除特殊情况,多数皇帝都有庙号,且后世习惯用庙号称呼皇帝。
了解这些,下次再看到历史上的皇帝称呼,就能迅速分辨出是庙号还是谥号啦!快来试试吧,让历史知识不再模糊!
皇帝庙号,谥号区分,殷商,周朝,秦朝,汉朝,三国,唐朝,宋朝,南北朝
[Q]:什么是庙号?
[A]: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呼,起源于殷商时期。
[Q]:什么是谥号?
[A]: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贵族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有褒贬之意。
[Q]:哪些人有庙号?
[A]:一般只有皇帝或君王有庙号,但三国以后庙号变得比较常见。
[Q]:哪些人有谥号?
[A]:帝王、大臣、贵族死后都会有谥号。
[Q]:周朝的天子有庙号吗?
[A]:周朝建立后,庙号没有被延续下去,周朝天子只有谥号,没有庙号。
[Q]:秦始皇有庙号和谥号吗?
[A]:秦始皇既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他还废除了先秦时期的谥号和庙号制度。
[Q]:汉朝对庙号的态度是怎样的?
[A]:汉朝廷对给予皇帝庙号非常谨慎,汉庙中只有七帝有庙号。
[Q]:唐朝以后,人们习惯用庙号还是谥号称呼皇帝?
[A]:从唐朝时期起,后世习惯称呼皇帝的庙号。
# 轻松搞懂皇帝庙号与谥号的区分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常常让人傻傻分不清。别担心,今天就来为你详细解读,让你轻松掌握区分它们的秘诀!
庙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呼。比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等,这些“祖”字号的庙号通常属于开国皇帝。而继任者一般称“宗”,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
谥号,则是对死去帝王、大臣、贵族等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称号,带有褒贬之意。像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文帝。
不同朝代,庙号和谥号的情况有所不同。周朝只有谥号,秦朝干脆把庙号和谥号都废了。汉朝恢复制度,但对庙号给予很谨慎,汉庙中只有七帝有庙号。三国后庙号逐渐常见,到唐朝,除特殊情况,多数皇帝都有庙号,且后世习惯用庙号称呼皇帝。
了解这些,下次再看到历史上的皇帝称呼,就能迅速分辨出是庙号还是谥号啦!快来试试吧,让历史知识不再模糊!
皇帝庙号,谥号区分,殷商,周朝,秦朝,汉朝,三国,唐朝,宋朝,南北朝
[Q]:什么是庙号?
[A]: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呼,起源于殷商时期。
[Q]:什么是谥号?
[A]: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贵族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有褒贬之意。
[Q]:哪些人有庙号?
[A]:一般只有皇帝或君王有庙号,但三国以后庙号变得比较常见。
[Q]:哪些人有谥号?
[A]:帝王、大臣、贵族死后都会有谥号。
[Q]:周朝的天子有庙号吗?
[A]:周朝建立后,庙号没有被延续下去,周朝天子只有谥号,没有庙号。
[Q]:秦始皇有庙号和谥号吗?
[A]:秦始皇既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他还废除了先秦时期的谥号和庙号制度。
[Q]:汉朝对庙号的态度是怎样的?
[A]:汉朝廷对给予皇帝庙号非常谨慎,汉庙中只有七帝有庙号。
[Q]:唐朝以后,人们习惯用庙号还是谥号称呼皇帝?
[A]:从唐朝时期起,后世习惯称呼皇帝的庙号。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