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屯兵官渡的原因及相关战事分析
曹操为什么要屯兵官渡公元199至200年,袁绍十万之众大举南下,曹操没有选择在黄河沿线与之纠缠,而是把主力部队放在了河南省中牟县北部的官渡,将官渡地区预设为他与袁绍决战的战场。曹操为什么要把主力屯驻在官渡而不是黄河沿岸渡口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敌众我寡,袁绍有十余万大军投入到进攻曹操的军事行动当中,而曹操的兵力远远少于袁绍千里,黄河沿岸渡口众多,作为进攻方的袁绍可以选择在任意位置抢滩登陆。此外,袁绍在青州、平原等地的地盘还在黄河南岸,曹操的兵力有限,做不到处处设防,一旦分兵堵截、袁绍军,很可能因兵力分散,导致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所以沿河设防无异于消极防守,限制了自身的发挥。曹操在黄河以南的地盘,大部分地区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几乎无险可守。国都许县位于豫州颍川,郡是曹操的大本营。如果在黄河沿线与元军对峙,将延长曹军的补给线,还可能面临补给线被元军骑兵切断的风险,让曹军本就不富裕的后勤补给雪上加霜。为此,曹操选择了黄河以南更靠近许都,且相对来说易守难攻的位置,也就是官渡屯驻重兵以阻击袁绍。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是许都北面的一处重要渡口,附近河网密布,北有东西流向的鸿沟,注水利于防御官渡水与阴沟水在官渡以东交汇,原本东西流向的河流变为南北流向的浪荡区域,构成了官渡东边的天然防御攻势。袁绍军若想从东边进攻大为不便。官渡以西是东西宽50里、南北宽26里的莆田泽,其周围碑塘密布,不利于大规模行军,能有效降低袁绍军对官渡西侧的威胁。官渡距离许都不到200里路程,袁绍渡过黄河后想要攻占许都,经由官渡南下,无疑是最近的一条路。后来袁绍显然也想在官渡避其功于一役,吃掉曹操,所以曹操将主力部署于此,便于粮草运输,可大大降低后勤补给方面的难度,此举也能拉长袁绍的补给线,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当然,袁绍家大业大,粮草充足,在绝对实力面前,补给线这点套路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后来袁曹大战时,补给线更短的曹操反倒成为了缺粮的一方。再说回官渡,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主力部队只要倾尽全力守好官渡这一战场宽度几十里的口子,就能扼袁绍侯而不得劲。199年8月,曹操率军主动北上,渡过黄河,试探进攻冀州魏郡的溧阳,然后迅速撤军。刘瑜进屯兵于黄河。九月,曹操回到许都,分兵守官渡。12月,曹操亲自官渡。200年正月,曹操闪击,刘备又迅速回军官渡。在此期间,曹操在官渡修筑了大量的防御攻势,以备将来防守援军的猛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曹操预设的官渡战场位于河南尹的中牟县,那么本地太守,也就是河南尹,必须得是曹操最信赖的人来担任。于是在199年,曹操就让时任济阴太守、建武将军的宗师大将夏侯惇接替原河南尹董昭,坐镇河南。至于董昭,曹操拜他为冀州牧,用来恶心袁绍。董昭这个冀州牧只能是摇领。等到公元200年春天,曹操闪击徐州打败刘备,生擒关羽后,曹操又让董昭担任徐州牧。曹操后来能打赢官渡之战,身为河南尹的夏侯惇肯定是出了不少力的。但很可惜,我们找不到夏侯敦在官渡期间的作战记录。当然也不排除夏侯惇在官渡依然打了很多败仗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袁曹大战期间,没有比夏侯惇这个最受曹操信赖的宗室将领更适合担任河南尹的人了。
在策略游戏中,合理布局兵力至关重要。就像曹操面对袁绍大军压境时,选择屯兵官渡,这一决策有着诸多考量。首先,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黄河沿岸渡口众多,袁绍可任意抢滩登陆,曹操分兵堵截易顾此失彼。且曹操在黄河以南地盘多平原无险可守,在黄河沿线对峙会延长补给线,还可能被切断。而官渡靠近许都,易守难攻,河网密布与泽地限制了袁绍行军,是阻击袁绍的好地方。在此屯兵,便于曹操粮草运输,降低后勤难度,还能拉长袁绍补给线。所以,玩家们在游戏中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地形、补给线等因素,才能像曹操一样做出明智决策,掌握战局主动。
曹操、屯兵官渡、袁绍、补给线、防御、战场
在策略游戏中,合理布局兵力至关重要。就像曹操面对袁绍大军压境时,选择屯兵官渡,这一决策有着诸多考量。首先,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黄河沿岸渡口众多,袁绍可任意抢滩登陆,曹操分兵堵截易顾此失彼。且曹操在黄河以南地盘多平原无险可守,在黄河沿线对峙会延长补给线,还可能被切断。而官渡靠近许都,易守难攻,河网密布与泽地限制了袁绍行军,是阻击袁绍的好地方。在此屯兵,便于曹操粮草运输,降低后勤难度,还能拉长袁绍补给线。所以,玩家们在游戏中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地形、补给线等因素,才能像曹操一样做出明智决策,掌握战局主动。
曹操、屯兵官渡、袁绍、补给线、防御、战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