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公孙瓒、袁绍、袁术之间的纠葛
上回说到约公元一百九十一年冬天,五福刺董失败,董卓下令捉拿五福同党正太化心等人逃出了长安,来到袁术所在的南阳郡。化心劝袁术入五关讨伐董卓,袁术没有听从,原因就是他正在与袁绍开战,无暇顾忌西边的董卓。袁术势力在豫州方向与袁绍势力激战正酣,他手下既有孙坚这样骁勇善战的将领,还有刘瑜、公孙瓒从幽州支援他的数千骑兵。由于与公孙瓒所统领的幽州骑兵为什么会跑到袁术的地盘上?这还要从半年前说起。原来,自打刘瑜拒绝了袁绍与韩服等人的称帝建议,但仍然选择与袁绍同盟后,他始终放心不下自己还在长安朝廷中担任侍中的儿子刘和。同时,他也打算派出使者前往长安面见天子刘协以晋陈杰,于是便听从了手下的建议,让时年二十二岁的幽州右北平郡吴忠县人田畴作为使者出使长安。田畴颇有才能,并向刘瑜提出建议如今关东正在打仗,贼寇纵横,与长安的道路阻绝。我们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自称官员、使者,出行就太过招摇,多有不便。我愿以我个人的身份前往长安。刘瑜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田畴回到家中,亲自挑选了二十名夹克与慕名而来的勇壮少年作为随从同行。由于还安排了从事冼于寅与之同往,他本人亲自祭祀入神为其送行。而先贤形状里还记载,田畴在出发前曾提醒刘瑜,他手下的公孙瓒不是善茬,应尽早解决公孙瓒。刘瑜则没有听从田畴与刘。瑜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但恐怕二人谁都不会想到,二人的幽州一别竟成了永别。公元一百九十三年十月,顾孙瓒杀害了刘瑜,而田畴却未能及时赶回幽州见刘瑜最后一面。再说田畴一行奉命前往长安,并没有选择常规路线南下蓟州,而是向西出幽州,沿着阴山山脉一路到达滨州的朔方郡,并从朔方郡南下走小路抵达司隶校尉部的京兆尹长安县。虽然田畴所选的道路更远,但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乱兵阻隔,成功到达了长安。可以说,刘瑜的确没有看错人,而天子刘协在见到田畴后更是龙颜大悦,毕竟刘协一直都期盼有朝一日能东归洛阳,见到了刘瑜派遣来的田畴,冼玉寅等人就如同抓住了他的救命稻草。之后,刘协拜田畴为骑都尉,但一向淡泊名利的田畴以天子尚未安定为由故辞不寿,于是刘协也选择尊重他的心意。同时,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司空崇服都征辟田畴到自己的功夫,田畴也都没有答应。估计田畴入朝一事,董卓当时也肯定知道。只不过天真的董卓没有想到刘协会跟田畴商议,让刘瑜派兵来援救刘协一事,也可能是当时董卓正在眉舞中享乐,朝中的事就让王允、王司徒代管了。总之,在董卓视察的情况下,天子刘协与田畴定下计策,安排侍中继刘瑜之子刘合悄悄逃出长安,回到幽州与其父刘瑜见面,并让刘瑜派兵前来解救自己。刘河逃离长安后,刘瑜也就没有人质在董卓手上了。如此一来,刘瑜就可以放开手脚出兵讨伐国贼董卓了,而田畴则暂时留在了长安朝廷中。刘河相比于田畴到底是少了很多心眼,他没有选择走小路绕过关东诸侯的领地返回幽州,而是直接找到了袁术,将天子刘协的计划向袁术讲了个明明白白。他以为袁术是大汉忠臣,肯定会跟他爹刘瑜一样发兵攻打董卓。但袁术有自己的计划,他也要拉拢刘瑜做自己的同盟,于是扣留了刘河,不让刘河北上幽州,同时又向刘河表示你给你父亲刘瑜写封信,让他派兵马过来,到时候我跟他一块打董卓。刘和只得照做。刘瑜后来接到了刘和的书信,也知道袁术这小子没安好心,但无奈儿子在他手中,便派遣了数千骑兵南下南洋。这会公孙瓒知道袁术肯定要贪刘瑜的兵马,他也害怕刘瑜与袁术结盟会对自己不利,就劝刘瑜不要派兵。但刘瑜新说被扣留的又不是你儿子,你肯定不着急了,没有听从公孙瓒的建议。公孙瓒这时候也慌了,万一要是让袁术知道自己劝刘瑜不发兵的事,那袁术肯定会怨恨他,他本来就与上司刘瑜不对付,跟袁绍也不对付,这下再与袁术结怨可就大为不妙了。于是公孙瓒便派遣了他的从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面见袁术,并表示愿与袁术结盟,同时偷偷劝袁术把刘河抓起来,夺了刘瑜的兵马。这下可好,公孙瓒自己不让刘瑜跟袁术结盟,却扭头跟袁术结了盟,袁术白得了幽州几千骑兵,实力大增,刘瑜这下跟公孙瓒的矛盾也加剧了,再后来,刘河又从袁术手下逃了出来,但却又被袁绍给留住了,于是刘瑜也就完全倒向了袁绍阵营。在得到了幽州的兵马后,袁术便让这些兵马跟随豫州刺史孙坚,一同对付袁绍所任命的豫州刺史周瑜及其兄周王。按照会计点漏的说法,周家兄弟这边屡战失利。不过豫州之战的持续时间很长,周家兄弟在前期也取得了一定优势。按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的从弟公孙岳在与孙坚联合作战时就重剑身亡,而公孙瓒死于袁绍手下的周家兄弟之手。公孙瓒也迁怒于袁绍,他立刻发兵南下,屯于渤海郡南边的盘河边。我们之前就提到,袁绍为了赚取冀州,就让公孙瓒发兵南下。公孙瓒先是在安平击败了袁冀州墓韩父,而后韩父就把冀州墓之位让给了袁绍。而公孙瓒也没有将手下已经占领的冀州地盘拱手还给袁绍,其崇帝公孙越又被袁绍手下所害,公孙瓒就更不能走了,如今他要一口吃掉袁绍,拿下冀州。同时,他还上书长安朝廷,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第一罪,袁绍召董卓进京,成为祸乱的根源。第二罪,袁绍在董卓进京后,不思匡扶王室,而是弃劫逃窜,这是不忠不义。第三罪,袁绍在渤海招兵买马,却不告知在朝中的家人,致使袁伟一门被董卓所害,这是不仁不孝。第四罪,袁绍起兵两年,不体恤国家艰难,反而只顾封官,囤积粮草,盘剥百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第五罪,袁绍逼迫韩服窃取冀州司。克官印,发布剿诏,这跟当年的王莽没什么两样。第六罪袁绍让崔继业观察星像、皮相机行贿,二人约定日期超越郡县,这可不是朝廷大臣应该做的事。第七罪袁绍曾与虎牙都尉刘勋同举义兵,刘勋为其降服了张扬,袁绍反而因为一点小事杀害了刘勋,可见袁绍信用坚定,残害有功之臣。第八罪袁绍曾向上古太守高燕与顾甘陵相姚贡索要钱财,二人没有满足袁绍的要求,袁绍就将二人杀了。第九罪袁绍的母亲是侍女奴婢,但袁绍如今却窃居高位,这犹如袁家门风。第十罪孙坚讨伐董卓,建有大功,袁绍却派周家兄弟背刺孙坚,断绝孙坚的军粮,使其无法消灭董卓。总而言之,袁绍罪大恶极。我公孙瓒要替天行道,顺便占了他的冀州。袁绍这时候刚占据冀州不久,且冀州的很多领土都没有失控,他是不想这么快跟公孙瓒交上手的。但眼见公孙瓒率先发难,且直接屯兵至盘劾,致使冀州许多地方叛乱,导向公孙瓒,袁绍也十分恐惧,便想出一招缓兵之计,将自己的渤海太守胤寿送给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希望与公孙瓒化干戈为玉帛。反正此时公孙瓒都打到盘劾了,袁绍这个冀州牧也控制不了渤海郡,索性就直接送给公孙家了。而公孙范也不傻,他得了渤海太守胤寿,立刻提渤海之兵支援从兴公孙瓒。如今公孙瓒已经占据了渤海,切断了袁绍与青州的联系,袁绍西有黑山贼,北边的冀州各郡县也都导向了公孙瓒,只。有南边的兖州刺史刘岱还站在袁绍这一边,公孙瓒便打算将刘岱也拉拢到自己这边,正好之前公孙瓒就与刘岱合亲,公孙瓒还派手下范芳率骑兵相助刘岱,而袁绍的妻儿如今也在刘岱处,公孙瓒就派遣使者告诉刘岱,让他打发走袁绍的家小,与袁绍断绝关系。同时公孙瓒又派使者告诉范芳要是刘岱不肯与袁绍断绝关系,那你就带兵回来,我先消灭袁绍,再加兵于刘岱。刘岱面对公孙瓒的胁迫,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无法判断公孙瓒与袁绍当中哪一方会胜出,一连好几日都拿不定主意。后来他的别驾王玉说咱们兖州有个高人程昱,能办大事,您可以找他啊。刘在这才想起来那个之前拒绝了自己征召的程昱,急忙召见程昱问计,程昱就表示袁绍离我们更近,公孙瓒离我们更远,如果选择支持公孙瓒,这不就相当于跑到别的地方找人来救溺水的儿童吗?更何况公孙瓒绝非袁绍之敌,别看他现在小胜袁绍,早晚会被袁绍所擒。程昱深谋远虑点醒了刘岱,刘岱便拒绝了公孙瓒。于是后来公孙瓒手下的范芳也带走了之前相助刘带的骑兵。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正如程昱所预料的那样,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败给了袁绍,一路退回幽州。不过这都是出平三年的事了,下一期我们还是要先讲述一下公孙站在剑桥之战前的一系列高光时刻。
#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全解析
## 一、局势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纷争。公孙瓒、袁绍、袁术等势力崛起,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斗争不断。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把握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动态至关重要。
## 二、各方势力分析
1. **公孙瓒**:占据幽州,势力较强。他手下有一定数量的骑兵,作战勇猛。然而,他与袁绍、袁术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导致关系紧张。
2. **袁绍**:企图谋取冀州,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善于谋略,通过各种手段与各方势力周旋。
3. **袁术**:占据南阳郡,也有自己的野心。他在与袁绍的争斗中,试图拉拢其他势力为己所用。
## 三、关键人物及事件
1. **刘瑜**:与袁绍同盟,但心系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的儿子刘和。他听从手下建议,派田畴出使长安。
2. **田畴**:颇具才能,以个人身份前往长安,成功完成使命。他的智谋和忠诚令人钦佩。
3. **刘和**:行事不够谨慎,将天子刘协的计划告知袁术,导致局势更加复杂。
4. **程昱**:兖州高人,他的分析和建议帮助刘岱做出正确决策,拒绝公孙瓒的拉拢。
## 四、战略与决策
1. 在复杂的局势中,各方势力都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公孙瓒试图联合袁术对抗袁绍,但内部矛盾导致联盟破裂。
2. 袁绍则通过送渤海太守等手段,暂时缓和与公孙瓒的矛盾,同时积极巩固自己在冀州的地位。
3. 袁术扣留刘和,试图以此要挟刘瑜派兵,进一步加剧了各方的矛盾。
## 五、战争与结果
界桥之战是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关键战役。公孙瓒战败,退回幽州。这场战役改变了双方的势力对比,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六、总结与启示
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在复杂的局势中,要善于分析各方利益关系,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陷入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东汉末年,公孙瓒,袁绍,袁术,刘瑜,田畴,刘和,程昱,界桥之战,长安
[Q]:公孙瓒为什么要列举袁绍的十大罪状?
[A]:公孙瓒认为袁绍罪大恶极,他想借此理由替天行道,顺便占据袁绍的冀州。
[Q]:田畴是如何成功出使长安的?
[A]:田畴颇有才能,他建议以个人身份前往长安,选择了一条虽远但避开乱兵的路线,最终成功到达。
[Q]:刘岱为什么最终拒绝了公孙瓒?
[A]:刘岱听从了程昱的建议,程昱分析公孙瓒绝非袁绍之敌,支持公孙瓒对刘岱不利。
[Q]:公孙瓒与袁术结盟后得到了什么?
[A]:公孙瓒与袁术结盟后,袁术白得了幽州几千骑兵,实力大增,公孙瓒则加剧了与刘瑜的矛盾。
[Q]:刘和将天子计划告知袁术带来了什么后果?
[A]:袁术扣留刘和,让刘和写信给刘瑜派兵,导致刘瑜与公孙瓒矛盾加剧,局势更复杂。
[Q]:袁绍为缓和与公孙瓒的矛盾做了什么?
[A]:袁绍将自己的渤海太守胤寿送给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Q]: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的结果如何?
[A]: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败给了袁绍,一路退回幽州。
[Q]:程昱给刘岱分析了什么?
[A]:程昱表示袁绍离刘岱更近,公孙瓒离得远,支持公孙瓒不利,且公孙瓒绝非袁绍之敌。
#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全解析
## 一、局势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纷争。公孙瓒、袁绍、袁术等势力崛起,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斗争不断。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把握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动态至关重要。
## 二、各方势力分析
1. **公孙瓒**:占据幽州,势力较强。他手下有一定数量的骑兵,作战勇猛。然而,他与袁绍、袁术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导致关系紧张。
2. **袁绍**:企图谋取冀州,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善于谋略,通过各种手段与各方势力周旋。
3. **袁术**:占据南阳郡,也有自己的野心。他在与袁绍的争斗中,试图拉拢其他势力为己所用。
## 三、关键人物及事件
1. **刘瑜**:与袁绍同盟,但心系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的儿子刘和。他听从手下建议,派田畴出使长安。
2. **田畴**:颇具才能,以个人身份前往长安,成功完成使命。他的智谋和忠诚令人钦佩。
3. **刘和**:行事不够谨慎,将天子刘协的计划告知袁术,导致局势更加复杂。
4. **程昱**:兖州高人,他的分析和建议帮助刘岱做出正确决策,拒绝公孙瓒的拉拢。
## 四、战略与决策
1. 在复杂的局势中,各方势力都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公孙瓒试图联合袁术对抗袁绍,但内部矛盾导致联盟破裂。
2. 袁绍则通过送渤海太守等手段,暂时缓和与公孙瓒的矛盾,同时积极巩固自己在冀州的地位。
3. 袁术扣留刘和,试图以此要挟刘瑜派兵,进一步加剧了各方的矛盾。
## 五、战争与结果
界桥之战是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关键战役。公孙瓒战败,退回幽州。这场战役改变了双方的势力对比,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 六、总结与启示
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在复杂的局势中,要善于分析各方利益关系,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陷入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东汉末年,公孙瓒,袁绍,袁术,刘瑜,田畴,刘和,程昱,界桥之战,长安
[Q]:公孙瓒为什么要列举袁绍的十大罪状?
[A]:公孙瓒认为袁绍罪大恶极,他想借此理由替天行道,顺便占据袁绍的冀州。
[Q]:田畴是如何成功出使长安的?
[A]:田畴颇有才能,他建议以个人身份前往长安,选择了一条虽远但避开乱兵的路线,最终成功到达。
[Q]:刘岱为什么最终拒绝了公孙瓒?
[A]:刘岱听从了程昱的建议,程昱分析公孙瓒绝非袁绍之敌,支持公孙瓒对刘岱不利。
[Q]:公孙瓒与袁术结盟后得到了什么?
[A]:公孙瓒与袁术结盟后,袁术白得了幽州几千骑兵,实力大增,公孙瓒则加剧了与刘瑜的矛盾。
[Q]:刘和将天子计划告知袁术带来了什么后果?
[A]:袁术扣留刘和,让刘和写信给刘瑜派兵,导致刘瑜与公孙瓒矛盾加剧,局势更复杂。
[Q]:袁绍为缓和与公孙瓒的矛盾做了什么?
[A]:袁绍将自己的渤海太守胤寿送给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Q]: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的结果如何?
[A]: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败给了袁绍,一路退回幽州。
[Q]:程昱给刘岱分析了什么?
[A]:程昱表示袁绍离刘岱更近,公孙瓒离得远,支持公孙瓒不利,且公孙瓒绝非袁绍之敌。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