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的含义及两种笔法介绍

share
这春秋笔法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了,那不就是为了皇上遮丑,历史造假吗?绝对不是啊。春秋笔法可不是那么low的东西。春秋笔法有两种笔法,第一个是微言大义,就是用一个字表达褒贬,一般是变,比如春秋里最著名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啊,啥意思呢?郑伯就是郑庄公,郑国国君啊。春秋三小霸之一段是郑庄公的弟弟,烟是一地名,那郑伯克段于鄢就是说段这个弟弟在延安反叛,被郑庄公给攻克了。那为啥说这句话微言大义呢?就在这个刻字,按常规啊,这里是应该用阀的。郑伯伐段语言,那克和阀有啥区别呢?这课呀是交战双方没啥正义不正义的。比如两个诸侯国为了争地盘打起来了,那这就叫克,那罚就有正义正当了。武王伐纣嘛,那在这个事儿上,郑州公是讨伐逆贼呀,当然该用阀呀,偏偏用了一个课,那这就是批评郑庄公了。那到这儿肯定有杠杠要跳出来,这有什么区别呀?就是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绝对不是啊。打个比方啊,咱们都说抗日战争,但是有个中国人他不说抗日抗日战争,那你说他有没有问题?他是不是今日?那古人对这种用词啊是非常敏感严谨的,尤其春秋是谁写的?孔子孔子用鲁国的史料编写了春秋,而孔子用客就更不可能是疏忽。那这郑庄公到底做了什么?孔子要克他呢?简单的说呀就是造反的这个弟弟段,从小就野心勃勃,郑庄公呢不但不管束他,反而纵容放任。还要你灭亡,就得先让你疯狂,等你疯狂我再把你灭亡。那这有什么问题吗?啊,孔子觉得呀你郑庄公对自己的亲弟弟应该教化约束啊,哪能搞这么一手啊不仁,所以用了这个刻字,那这个就是威严大义。春秋里孔子这种用词用字啊很多,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明白呢?记录历史的书和研究历史的书啊,它是不一样的。史书和记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求是不评价,尽量少评价。比如史记林有司马迁的评价吧,太史公曰整个史记太史公曰只有137处,其实不算多。还有资治通鉴,司马光也有陈光曰吧,300万字的资治通鉴,陈光曰只有118处。那在春秋里呢,孔子是没有子曰的啊,他的评价都藏在微言大义里。那春秋第二种笔法是语焉不详,就是一个事儿啊,明显有问题,没那么简单,那就故意不把它写清楚,让后人一看就觉得还有内幕。那后世的史官呢做的就更绝,他们是直接把疑点列出来啊,比如上一段写皇上对一个功臣很猜忌,紧接着下一段功臣暴毙。那有人要说了,这不就是被皇帝掩盖洗白吗?你咋不写明白呢?啊,就是皇上杀的,编写史书的和记载史料的,他不是一个人,经常都不是一个朝代的。官方的史书都是给前朝啊前前朝修的。比如啊我之前讲西晋很多人说啊禁书不就是晋朝人编的吗?他当然要说皇上的好话了,禁书是唐朝编的,唐太宗李世民让房玄龄主编的啊,还犯不上给司马进士编好话。但是流传下来的数据就那样啊。我刚才说了,史书要尽量保证原貌,连评论都要尽量克制,那就更不能分析推理了。那我认为这事儿就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哎,这也不行,所以啊就把疑点线索都列出来。其实啊就算是当时记录史料的史观,也不愿意替皇上编瞎话。那就算没办法,不能说实话,他也不会为皇上把故事编圆。哎,我就用春秋笔法把这事儿写的一看就不合逻辑,故意露出破钉,等有志之士破案。
### 春秋笔法攻略
春秋笔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微言大义,通过一字褒贬传递深意,如“郑伯克段于鄢”,“克”字暗藏对郑庄公的批评。而语焉不详,则是故意留白,引发后人探寻真相。
在解读历史时,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微妙之处。以《史记》和《资治通鉴》为例,虽有少量评价,但史官们也遵循着不轻易评价的原则。
对于我们而言,理解春秋笔法有助于更深入地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人书写的智慧与谨慎。在阅读史书时,多留意那些看似平常却可能蕴含深意的字词和表述,尝试从中解读出作者未明说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历史脉络。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语焉不详,郑伯克段于鄢,史记,资治通鉴
[Q]: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是怎么回事?
[A]:用一个字表达褒贬,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克”字体现对郑庄公的批评。
[Q]:“郑伯克段于鄢”为何是微言大义?
[A]:按常规该用“伐”,用“克”体现孔子对郑庄公的态度。
[Q]:克和伐有什么区别?
[A]:“克”交战双方无正义之分,“伐”有正义正当之意。
[Q]:春秋笔法的语焉不详是怎样的?
[A]:事情有问题却故意不写清楚,让后人觉得有内幕。
[Q]:后世史官如何运用春秋笔法?
[A]:直接列出疑点,如皇上猜忌功臣后功臣暴毙。
[Q]:官方史书为何多给前朝修?
[A]:编写史书和记载史料常非同一朝代之人,能较客观。
[Q]:史记中太史公曰有多少处?
[A]:整个史记中太史公曰只有137处。
[Q]:资治通鉴中陈光曰有多少处?
[A]: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中陈光曰只有118处。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