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何能攻灭李世民都打不下的高句丽

share
李世民都打不下的高句丽,为何李治却能将其攻灭?书中有答案。李世民都打不下的高句丽,为什么儿子李治却能将其攻灭呢?这个问题在这本中国战争史唐朝中就清晰地写出答案。书中写道,贾延忠返回洛阳后向李治答复了四个字,高丽婢平。李治好笑道,现在唐军都没有渡过鸭绿江,你怎么知道高丽必定被平定了?贾元征细致的分析道,以前隋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都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军队不行,而是因为国内人心涣散,怨恨的缘故,先帝攻打高句丽不成,那是因为高句丽人心还算统一,并没有露出破绽。而现在高句丽的国王高藏势力微弱,掌权的权盖苏文刚刚死去,他的儿子们互相争夺权力,内讧不断,国家早就乱了。谚语道君无谋中道回,说明了密探向导的重要性。现在连全南生都已经归降前来,向我军充当向导,他们的虚实竟在我军的掌握之中。以陛下的盛名,本朝国力的强盛诸位将士的奋勇,只此一战,定可以击败高句丽,现在高句丽国内连年灾荒,人心变乱,这正是上天要灭亡他的征兆。李治随后又让他询问这次出征的唐军诸将里谁最贤能,贾言忠谁也不得罪,回答道,薛仁贵称得上勇冠三军。庞同善虽然称不上勇猛善战,但治军极严。高坎为人节俭勤奋又严于律己,忠诚果敢又颇有谋略气力合力,性格坚毅又十分果断,虽然不适合做先锋,但是说指挥能力非常强非。要说日夜为国家操劳,因公废私,谁也比不上李治。李治听后更高兴了,觉得这次唐军出征的阵容非常强大,足够灭掉高句丽。书中的这段介绍呢详细分析了高句丽败亡的深层原因,总结的到位,且没有什么废话。不仅对高句丽战争的描述,李书更是将整个唐朝的战争史分为了10章,贯穿了大唐289年的战争史。从大唐的统一之战到唐末李克用和朱温的大战,从覆灭东西突厥再到与吐蕃之战,还有和阿拉伯帝国争雄于西域的达罗斯之战。本书都有详细深刻的解答,想了解整个唐朝军事跟战争史的,就赶紧点击左下角的链接下单购买吧。
《探秘唐朝战争:李治攻灭高句丽背后的策略与因素》
在唐朝历史上,李世民未能打下高句丽,而李治却做到了。这背后有着诸多因素。
首先是情报因素。密探向导在战争中至关重要。高句丽内部的变化,如权盖苏文死后儿子们内讧,使得其虚实被唐军掌握。这就如同下棋,了解对手才能找准时机落子。
其次是唐军阵容。李治时期的唐军,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治军极严,高坎有谋略且果断。各将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作战,为胜利奠定基础。
再者是高句丽自身问题。连年灾荒导致人心变乱,国力衰退。这就像一座大厦根基不稳,一推即倒。
最后是时机把握。李治抓住高句丽内乱、人心不稳的时机,果断出击。
总之,李治攻灭高句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深入理解唐朝战争史的精彩篇章。
李治,高句丽,唐朝战争史,密探向导,唐军阵容
[Q]:李世民为何打不下高句丽?
[A]:文中未明确阐述李世民攻打不下高句丽的具体原因,但提到隋炀帝东征失败是因国内人心涣散,推测李世民攻打时高句丽人心相对统一可能是原因之一。
[Q]:李治攻灭高句丽的原因有哪些?
[A]:高句丽国王高藏势力微弱,掌权的权盖苏文刚死,儿子们内讧不断,国家大乱;国内连年灾荒,人心变乱;密探向导提供情报,掌握其虚实;唐军阵容强大,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治军极严,高坎有谋略且果断,李治日夜操劳。
[Q]:贾延忠向李治答复了什么?
[A]:贾延忠返回洛阳后向李治答复了四个字:高丽婢平。
[Q]: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隋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都没有成功,是因为国内人心涣散,怨恨的缘故。
[Q]:高句丽当时国内情况如何?
[A]:高句丽的国王高藏势力微弱,掌权的权盖苏文刚刚死去,他的儿子们互相争夺权力,内讧不断,国家早就乱了,且国内连年灾荒,人心变乱。
[Q]:唐军诸将中谁比较贤能?
[A]:薛仁贵称得上勇冠三军。庞同善虽然称不上勇猛善战,但治军极严。高坎为人节俭勤奋又严于律己,忠诚果敢又颇有谋略气力合力,性格坚毅又十分果断,虽然不适合做先锋,但是指挥能力非常强。
[Q]:书中对唐朝战争史是如何介绍的?
[A]:李书将整个唐朝的战争史分为了10章,贯穿了大唐289年的战争史。从大唐的统一之战到唐末李克用和朱温的大战,从覆灭东西突厥再到与吐蕃之战,还有和阿拉伯帝国争雄于西域的达罗斯之战,都有详细深刻的解答。
[Q]:密探向导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
[A]:谚语道君无谋中道回,说明了密探向导的重要性。密探向导能让军队掌握敌方虚实,为战争胜利提供有力支持,如当时全南生归降充当向导,使高句丽虚实尽在唐军掌握之中。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