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礼仪事件:朱允炆与嘉靖帝追封父亲为何待遇不同

share
为什么朱允炆追封父亲朱标为皇帝没人反对,嘉靖帝追封却人人喊打?其实明朝大礼仪事件,在我看来问题不在皇帝身上,而是在大臣们身上。咱们先来看看嘉靖帝继位之前,明武宗的遗诏是怎么说的。按照明史录的记载,嘉靖帝继位的诏书上面明确写的是论序当立,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尊奉祖继兄终弟及之文。那这个论序当立可就有意思了,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按照明王朝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宗法体系,老子没了儿子接班,如果儿子最后没有孙子来接班的话,那就从父死子继,变成兄兄弟籍。明武宗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明武宗又是一个没有儿子的皇帝,那么这个皇位就应该传给明孝宗同辈分里面血缘和他最亲近的那一家,那这个就没有别人了,只能是兴献王朱佑元,那这一会儿朱右元他也已经去世了,那就只能继续父慈子孝,由朱右元的儿子朱厚璁来接班。这个就是明世宗嘉靖帝登基的礼法程序。很多人把嘉靖的大礼仪和宋朝的仆役拿出来放到一块去比,其实这两件事还真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宋仁宗他是没有儿子,就把赵属给过继了过来,成为自己的儿子,大家注意一下啊,这里面可是正儿八经的过继。赵曙在登基之前就已经是宋仁宗的儿子了,可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就翻脸不认人,非要认亲爹,这就相当于说你靠给别人当儿子继承了人家的遗产,结果拿了遗产之后你就不干了,非要拉着人家的家产回老家,这是非常不地道的那为什么宋朝大臣反应那么问的,就是因为宋仁宗这件事儿,他确实做的有那么一点没良心,可是明世宗和宋仁宗是完全两回事,因为嘉靖宗是实打实的继承应该属于父亲的皇位,那他给父亲立帝号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那同理,朱允炆在登基之前就已经被朱元璋指定为接班人了,其实他也是符合父死子继那一套的,等到朱允炆正式登基之后,追封朱标为明清宗康皇帝,只不过后来的朱棣他靖难成功,为了证明父亲朱元璋压根就不喜欢朱彪这爷俩,只喜欢自己,就把朱标的帝豪给废掉了。那其实朱允炆和朱厚璁追封父亲的行为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嘉靖入入的时候他遇到的那帮文官们,他们想要通过忽悠嘉靖的方式把这个论述变成过继,稀里糊涂的让他变成明孝宗的儿子,这样就能够拔高明孝宗的皇后张氏的地位。好就好在嘉靖皇帝本人精明的跟猴似的,没有被这帮人给忽悠住。虽然后来把父亲收入太庙这件事儿做得有些过头,但是追封父亲为皇帝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
### 明朝大礼仪事件攻略

在明朝历史上,大礼仪事件备受关注。朱允炆追封父亲朱标为皇帝无人反对,嘉靖帝追封却遭众人反对。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宗法体系和朝廷权力博弈。

嘉靖帝继位前,明武宗遗诏按宗法体系,皇位应传至兴献王朱佑元一脉,朱厚璁因此继位。他追封父亲本属合理,却因文官集团企图将其过继给明孝宗,以抬高明孝宗皇后张氏地位,引发激烈冲突。

宋仁宗时,赵曙被过继后又认亲爹,行为遭大臣诟病。而朱允炆追封朱标,是在符合父死子继的宗法规则下进行的,朱棣靖难成功后废掉朱标帝号。

对于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明晰宗法体系演变及各方利益诉求是关键。关注继位诏书、大臣态度等细节,能更好理解事件全貌,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与复杂微妙。通过梳理这些线索,我们能更清晰地洞察明朝政治格局的变化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为解读历史提供独特视角。
明朝大礼仪事件,朱允炆,嘉靖帝,追封,宗法体系,宋仁宗,赵曙,文官,礼法程序,帝号
[Q]:朱允炆追封父亲朱标为皇帝为何没人反对?
[A]:朱允炆在登基之前就已被朱元璋指定为接班人,符合父死子继的宗法体系,所以追封朱标为皇帝无人反对。
[Q]:嘉靖帝追封父亲为何人人喊打?
[A]:文官们想忽悠嘉靖帝将论述变成过继,让他成为明孝宗的儿子,以抬高明孝宗皇后张氏的地位,所以遭到众人反对。
[Q]:嘉靖帝继位的礼法程序是怎样的?
[A]:按照明王朝宗法体系,明武宗无子,皇位应传给明孝宗同辈分里血缘最亲近的兴献王朱佑元,朱佑元去世后,由其子朱厚璁接班,这就是嘉靖帝登基的礼法程序。
[Q]:宋仁宗与嘉靖帝情况有何不同?
[A]:宋仁宗把赵曙过继过来成为自己儿子,赵曙登基后却翻脸认亲爹,行为不地道遭大臣诟病;嘉靖帝是实打实继承应属父亲的皇位,给父亲立帝号没问题。
[Q]:朱棣为什么废掉朱标的帝号?
[A]:朱棣靖难成功后为证明父亲朱元璋不喜欢朱标父子,只喜欢自己,所以废掉朱标的帝号。
[Q]:大礼仪事件中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
[A]:真正出问题的是嘉靖帝遇到的那帮文官们,他们试图通过忽悠嘉靖帝改变宗法关系来谋取自身利益。
[Q]:嘉靖帝追封父亲为皇帝本身有没有问题?
[A]:嘉靖帝追封父亲为皇帝本身是符合他继承皇位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问题的。
[Q]:朱允炆和朱厚璁追封父亲的行为本质一样吗?
[A]: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自身符合宗法继承体系下追封父亲,只是嘉靖帝遇到了复杂的朝廷权力斗争情况。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