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电影导演和演员因历史问题引发的争议

share
这个电影的导演跟演员啊,这两天遇到麻烦事了,还跟历史有关。咱今天啊就来聊聊他俩的这个事情,就说这个妲己的这个演员那人啊前几年发过一个转了一个帖子,说这个花木兰是蒙古人。还有这个导演沃尔善说呀,汉族的这个称谓形成是在元代之后。我先声明啊,咱这一期就谈历史,不要上升到民族问题。咱先看第一个问题,花木兰是哪儿的人啊?我之前还真看过这个蒙古说啊,还有这个汉人说鲜卑说。花木兰生活的年代是北魏时期,在确切一些来说应该是公元四百多年的北魏,就是往汉化改革去的那块时间。首先排除他不是蒙古人,为啥?很简单,咱不用分析,分析来分析去分析一大堆啊。你看花木兰他家是做什么的?他家是军户。这个时期的北魏是从这个士兵制往府兵制过渡的一个时期。军户就是说你的户籍是军,甫入军户世代为兵打仗,你家里出人,那你说军户他们有啥好处?好处有啊,你不用交税,你平时啊家里该干嘛干嘛,就打仗的时间你家出人。所以我们能看到啊花木兰他家比较富裕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家是军户,不用上税。那正是由于那个时期的军户,他生活相对比较富裕,所以说呢打仗的时间他得自备装备,就是政府不出装备你自己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木兰辞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花木兰他家在那个时期啊就能买得起马,配得起一身行头。你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啊,大家要知道那马在当时可是非常值钱的。就北汽的奠基人高欢,他就是因为娶了个有钱的媳妇儿昭君吗,人家昭君给他买了匹马,高欢正是由于有了马才当了小官,后来飞起了。我们现在不能确定的是,花木兰是在士兵日下的军部,还是府兵制下的府兵。但是啊你不管是啥,跟蒙古都没关系。因为啥?因为这两套体系啊都是农耕文明下的东西,府兵制更是基于均田制之上的一种兵役制度,这都得是汉化的鲜卑人这个北方汉人,你把这游牧民族拉过来给你当世代当军户,你开玩笑呢?蒙古当时叫侍卫吧,所有史料记载啊就是这个北魏在分成东魏西魏分裂之前,没有跟市委有过任何联系。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地图啊,这位侍卫在哪儿?而且呢我们一定不要有错觉,一听五胡啊、匈奴、鲜卑、羯氐羌,就觉得人家就是放牧的。他们祖先是放牧的没错,但自五胡乱华之后啊,他们所统治的区域在哪?大家可以看看地图,他们之所以能乱滑,是因为东汉曹魏内迁了大量户人,让他们来填充人口,劳动力都是北方旱地。你告诉我怎么放牧,你在河南放牧还是在山东放牧?从那个时间开始啊,人家早就不放牧了,人家也是农耕种地的那花木兰他是不是汉人啊?几率极小极小极小。因为北魏早期法律规定啊,汉人不能当兵。北魏哎就那一百来年多点儿,花木兰那家世代军户,也就是人家爹人家爷啊,至少得三四代吧。也就是说人花木兰她家在北魏早期人家就是军人。那你按照这条北魏法律规定她就不可能是汉人。唯一的变数在哪儿吧?就是当时代国就地的汉人是可以当兵的啊。北魏前身是泰国嘛,就是他们那祖先拓跋一族建立的那国家后来变成了北魏。我们看代国内地图,他本身就包括一些旱地,所以说他当时就是汉人,这些人呢长期跟鲜卑人一起作战啊,他们的忠诚度是可以的。所谓的老代国人吗啊所以说他们是可以参军的。如果说花木兰是汉人,那那只有这种可能。但是问题是啥问题?花木兰她家明显在黄河南边,离黄河还有一段距离。那基于这几点我们来看啊,她也不太可能是汉人,所以花木兰啊基本可以确定就是鲜卑人。我们再说说汉人民族这个问题,这个肯定不是沃尔善说的,他应该是在其他地方看来的。但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民族它的内核说白了就是文化认同嘛。我们国家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这种认同。我们所谓每个朝代的自称,比如说什么汉人、晋人、唐人、宋人,那只是一种叫法。那我叫汉人,我叫晋人,我们是不是还是这群人,还是认同汉文化的一群人,他就朝代改名字一样啊。周秦汉唐,那你能说我不是中国了?那按照他这种说法,就没有所谓的五胡乱华胡汉之分了。比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啊,很多北方政权在制定国策的时间啊,他都是胡汉分治的两套系统,一套管理汉人,一套管理他们本民族的人。那你要说没有汉族,他拿什么来区分胡汉的?乌尔善这个观点啊不能说一点也不对啊,只能说他把这个理解停留在了表面上。就是说自古以来啊,我们的自称确实是以国号来自称,这个我们可以查阅大量的史料啊,这都是有史可查的。比如双方互通书信,不管是跟外族的还是本国的啊,你可以看到啊,他们都是以国号来称呼。到了啥时间开始有变化啊?宋朝宋朝时间开始五五开了,就是有称宋人的,有称汉人的,到了元之后,那就全称为汉人了。这一期我想我把这俩问题说清楚了吧,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啊,这些问题咱也没有必要去上纲上线,毕竟嘛人也不是研究历史的。嗯,但是咋说呢?作为公众人物,你转发个啥东西了,接受个采访,你还是得看一些史料资料再说的对吧?毕竟你讲个啥说个啥,那么多人看着呢,你一个说不好就会造成一些不太好的影响,严重点的再被一些别有用心人挑唆啊,是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民族之间的矛盾的这种问题,那就不好了,对吧?
# 深入解读:历史迷雾中的花木兰与民族文化认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花木兰的身份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花木兰究竟来自何方,以及民族文化认同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花木兰的籍贯之谜
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那是一个从士兵制向府兵制过渡的阶段。当时,她的家族是军户,这意味着什么呢?军户不用交税,平时可以正常生活,打仗时家里出人就行。正因如此,花木兰家相对富裕,能自备装备,像木兰辞中提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见一斑。

从历史背景来看,北魏时期的军户体系与蒙古并无关联。这两套体系都是农耕文明下的产物,府兵制更是基于均田制之上的兵役制度。当时的蒙古被称为侍卫,史料记载北魏在分裂之前与侍卫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五胡等民族自五胡乱华后,统治区域多为北方旱地,早已不再放牧,而是从事农耕。

## 花木兰是否为汉人?
北魏早期法律规定汉人不能当兵,而花木兰家世代为军户,至少延续了三四代。按照这条法律,花木兰不太可能是汉人。虽然代国就地的汉人可以当兵,但花木兰家位于黄河南边,离黄河还有一段距离,这也增加了她不是汉人的可能性。综合各方面因素,花木兰基本可以确定是鲜卑人。

## 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度剖析
民族的内核是文化认同,自秦汉以来,我国就形成了这种认同。每个朝代的自称,如汉人、晋人、唐人、宋人等,只是一种叫法,本质上我们还是认同汉文化的那群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很多北方政权实行胡汉分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汉族的存在。乌尔善关于汉族称谓形成的观点有失偏颇,他只停留在了表面理解。自古以来,我们多以国号自称,这在史料中也有明确记载。直到宋朝,才出现称宋人和汉人的情况,元之后则全称为汉人。

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在发表观点时一定要谨慎。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大众关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良影响,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挑起民族矛盾。所以,看待历史问题,我们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避免陷入无端的争议。
电影导演,演员,历史问题,花木兰,民族,北魏,军户,汉化,文化认同,公众人物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