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制度特色:分权及其影响
这大宋的重文轻武啊,被人骂了几百年了。但同时你又会发现,在整个北宋近200年的时间里,一无权相当朝,二无外戚专权,三无宦官乱政。虽然也偶有潼关之类的太监出现啊,但是这地位和明朝的王正、刘瑾、魏忠贤那是完全没得比的,更别提那几个唐朝能够直接废立天子的大太监权了。那是不是就是证明北宋的制度体系非常完美呢?那肯定不是,要真完美了也不至于被周围的邻居欺负成那样。相对于北宋外部的一团乱麻,内部呢却没有其他几朝那么折腾的原因就是在于北宋制度的一大特色,分权,极致的分权。分权的结果,内部呢的确不会出现一人独大的情况,但是工作效率低、协同困难、人员臃肿的弊端,相较之下对王朝的伤害更大。可以说北宋兴也分权,王也分权,无论是重文轻武还是分权。在最初赵匡胤设立这套体系的时候,你还真不好意思怪他。从907年李唐灭亡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50年的时间,赵匡胤他从小就眼睁睁的看着梁唐晋汉周五代你方唱罢我登场,再加上他赵匡胤自己基本上也都是全程反了自己的老大自立。换成你是老赵同志,你心里有没有阴影,你害不害怕?你慌不慌?大宋会不会就是五代接下来的那个第六代呢?眼瞅着手下那帮子兄弟个个慈眉善目的,也不知道等自己嘎嘣了以后,这帮兄弟里的哪个也会上演一出黄袍加身,毕竟当年赵匡胤自己在柴荣身边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小弟们。为了不让这50年里不断循环的悲剧重演,分权是必然的。武将要分,文官也要分拆,稀碎了,谁说话都不管用,只能听老大的多好。于是乎,不仅仅在军队,北宋在行政、财政、人事等方面都开始了自己的军权操作。具体怎么做的呢?军队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唐朝和五代啊还不太一样,唐朝的问题在于各地的军阀藩镇实力强劲,逐渐超越朝廷进军。而五代最大的问题就不是反正了,毕竟中原也就那么大地方,你折腾出个五代十国,一人也分不到多少地盘,这还翻这个毛线啊,精锐全部都掌握在老大手里,但你以为禁军统领那就是好人呀,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那可就是后周禁军的一把手,那就拿来吧,你对于地方藩镇,老赵直接下令收天下金兵,把各地的精锐调到京城,地方上呢,由文官主事,只留下老弱病残,维持下社会治安就可以了。而这禁军强大的禁军统领也要分权,取消了比如赵匡胤自己曾经担任过的电前司都点检这种高级岗位,用三个品级稍微低一等的都指挥使岗位来代替,分为三牙,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三牙啊是没有任何决策权的,只负责进军的军训训练的日工作。军事决策权由枢密院这么一个行政机构负责人。如果曹军军军队的军军队的军兵下面都兵马都都不打,会有皇帝任命一个主帅,主帅曹军军军的领军兵马,然后呢,譬如进军的战略规划打完了再把兵马还回来。由此一来,军事决策、训练管理和外出作战就被完全切割开了。赵匡胤啊也放心了。但是这种看似非常完美的体系,也造成了之后北宋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发生。毕竟在出征之前,兵和将之间谁也不能是谁,再加上枢密院的文官经常会瞎指挥,这打不过人家辽国、西夏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了。解决了当兵的问题,赵匡胤开始着手文官体系了。你别看啊,什么刑不上士大夫,与士大夫共天下,对于这帮文人呢,老赵也不是特别信任,这玩意儿搞得更乱。原来宰相手中的权柄被分割成了互相没有隶属关系的好几个部门,也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学过的两府三司两辅呢就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管民生,枢密院管军事,而这两部门呢只能决策,他却没有财政权。财政由三司负责,三司的老大叫三司使,三司使他只管钱,他就不能花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能花钱,哎,但手里没钱,必须要打报告。这一套下来,你就知道北宋为啥后面要搞那么多派系斗争了。你不拉帮结派不行啊,这日子根本就没法过。而你就算拉帮结派,把两府三司都拧成一股绳了,旁边还有个御史台和知谏院,专门负责弹劾你们这帮大人。包拯干的就是这个岗位,干了还挺长时间,嗷嗷弹劾人。话说这北宋以前,言官主要的职责是对皇帝禁言,比如魏征就老喜欢给李世民提意见。而宋代以后,言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弹劾朝臣了,成为了悬在高级文官头顶上的一把利剑。而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明清两代,文官、武官总算都形成闭环了吧。咱老赵看看还有啥?哎,还有地方财政这个啊,也不能给你们留太多钱钱多了人容易有想法。于是赵匡胤大笔一挥,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用度,其他全部上交到汴梁。这也就是之前我曾经说过的,北宋以一国养一城,清明上河图里面汴梁城固然繁花似锦,但是城外到底是个啥模样,就是一言难尽啊。除了财政之外,还有人事任免的权力。以前啊州府以下的一些小官,比如什么县令啊、通判啊啥的,都是节度使直接任命的。宋朝初期也就全部改成了由朝廷统一委派,这就是赵匡胤为了稳固统治,不再重蹈五代十国覆辙做出的努力,说实话我觉得这体现了赵匡胤团队极高的智慧,这也是宋朝为什么能够终结几十年大乱斗并延续数百年的一个根本原因。然而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的,再优秀的体系也不能用上几百年,与时俱进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而北宋后面的继任者们将这一套体系命名为祖宗之法是绝对不能变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保守僵化,甚至将这一套越用越极致。这就造成了武将体系中兵将两不知,文官体系里面两府三司天天吵架,互相推诿,地方财政拮据,无力自行发展,民不聊生,起义频繁,分权太细,岗位太多,导致官员数量历代最高,财政压力巨大。面对这些,不是没有人想改变过,范仲淹、王安石都尝试努力过,但祖宗之法这四个字和既得利益者的顽固不化,就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两座大山,而大宋也就在这样的消耗下,走上了积贫积弱之路。我的账号呢一直是这么一个态度,大部分的人和事那都是有两面性的。宋朝这套东西呢也是这样,你要想喷他,你也不能去去总得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吧,总得知道他出现的时候,制定者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吧,继任者又是怎么把它弄跑偏了的吧。这样才能喷的有理有据,也得知道他聊天吹牛,增加不素素材。
### 北宋制度全解析:分权下的利弊与应对
北宋时期,其独特的制度体系备受关注。重文轻武政策贯穿始终,而分权更是北宋制度的一大特色。赵匡胤鉴于五代十国的乱象,为防止权力集中导致内乱,在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等方面全面推行分权。
在军事上,收地方精锐入京,禁军统领分权,枢密院掌决策权,造成兵将分离,战斗力受影响。文官体系中,宰相权力被分割为多个部门,三司管财政,各部门相互制约又缺乏协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派系斗争频繁。地方财政大部分上交,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地方发展受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北宋制度的人来说,明晰这些分权举措及其带来的利弊至关重要。在分析北宋为何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内部行政为何低效时,分权制度是关键因素。只有全面认识这些,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北宋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其兴衰背后的制度逻辑,为解读宋史提供有力的视角。
北宋、重文轻武、分权、制度体系、赵匡胤
### 北宋制度全解析:分权下的利弊与应对
北宋时期,其独特的制度体系备受关注。重文轻武政策贯穿始终,而分权更是北宋制度的一大特色。赵匡胤鉴于五代十国的乱象,为防止权力集中导致内乱,在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等方面全面推行分权。
在军事上,收地方精锐入京,禁军统领分权,枢密院掌决策权,造成兵将分离,战斗力受影响。文官体系中,宰相权力被分割为多个部门,三司管财政,各部门相互制约又缺乏协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派系斗争频繁。地方财政大部分上交,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地方发展受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北宋制度的人来说,明晰这些分权举措及其带来的利弊至关重要。在分析北宋为何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内部行政为何低效时,分权制度是关键因素。只有全面认识这些,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北宋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其兴衰背后的制度逻辑,为解读宋史提供有力的视角。
北宋、重文轻武、分权、制度体系、赵匡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