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正史记载的可信度分析

share
我国古代正史记载的可信度高吗?高很高。那有人就说啊,那我不信你看有的故事在不同人的传记里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啊,说你看你这个前后矛盾啊,你这个怎么能叫高呢?还有你看动不动什么帝王将圣,就会出现什么天生异象,紫气东來。我们看刘邦的记载啊,太公望蛟龙蟠于其上,水产高祖。也就是说刘邦的老爹看见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的身体上啊,之后就产下了刘邦。你说这这不是胡扯吗?还有一些就是什么烽火戏诸侯啊、酒池肉林啊,这个不太符合逻辑,对不对?所以我们说我们看历史,你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史官给你讲的这个历史史诗。就比如说人物的这个生平事迹,那就是人家给你讲道理的啊,你要分开看。比如说皇帝天生异象这种事情,他是为了彰显皇帝的这个君权神授它的特殊性,所以说他才这么写。你如果天天抓着这玩意儿来说,这个史官记载的不准确确,这就属于抬杠了。还有我们所说的这个烽火戏诸侯啊,酒池肉林啊,人司马迁记载这些事情只是为了警示告诫后世帝王国家是怎么灭亡的,不要贪恋美色,或者告诉我们后人啊做人要有诚信,对吧?人家给你讲一个道理,但是呢周幽王之后是被犬戎所杀的这个史诗,人家还是给你如实的记载了下来,对吧?如果说干巴巴的在那记载历史啊,今天发生了什么,明天发生了什么,明年发生了什么,后年发什么,那就跟你写这个流水帐差不多了。我们看史书啊,这种记载有啊,尤其是那些后世的帝王,那些守城之云,为什么干巴巴?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传奇的故事。在比如我们看三国志后主传啊,就是今天诸葛亮干了什么啊,明年这个诸葛亮北伐了,这个后年蒋琬干了什么?然后那年这个姜维干了什么,就跟记流水账一样,他没有什么可读性。史记为什么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因为人家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把这个史记啊写的更加生动啊,可读性更强。我总拿商王的这个世袭谱来举例,史记的准确性,我们看商王世袭谱左边的是甲骨文的记载,右边是司马迁的记载。我们看到没?司马迁跟出土甲骨文的记载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商王传奇跟后世那些皇帝他不太一样,后世那些皇帝都是父承子义。因为一一数啊直接一系就下来了啊,有的时间兄兄弟弟也有,但是很少。但是我们看商王啊,30代商王13个都是兄弟之间相传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商王的这个传奇非常乱啊,也就是拐着弯的在这传。司马迁啊离商朝一千多年,他没看过甲骨文,所以说人家为什么被誉为太史公啊,看到没?你不服不行。至于我们所说的史记啊,不管是史记也好,其他史料也好,他会出现你那边有矛盾的这些记载,这个在史书中太正常了。我之前就说过嘛,在史记中项羽就有两种死法,一种是被击杀,一种是自刎。然后却有人给我扣帽子,说我在这推翻史记。哎呀,我天哪,这个你们是书不怎么看,帽子是咵咵的扣。其实这种现象在史书中是经常出现的。你比如说荀彧的死因,三国志就记载荀彧是郁闷忧郁而亡的,后汉书就记载荀彧是自杀的,对不对?这就有两种死法吗?那我们就说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记载?因为这些史观他们修史的时间也是大量参考了前人的史料,然后呢他们再加以考证。但是有时间呢他就可能会遇到那种都比较符合逻辑的,他自己也无法判定。那根据其严谨的态度,所以在其不同的传记中就会留下不同的说法,以供后人考证,这个很正常啊。但是我们说啊即使出现这种矛盾,但这个人的生平啊,他还是会如实的给你记载下来,他不会出现什么偏差。比如说项羽,他不管是自刎还是被击杀,他结果是一样的呀。他的生平人家还是如实给你记载下来的呀。你至于他怎么死的那不重要,那只是说他自刎比较符合悲情英雄的这个形象而已啊,让这个人物看起来更加立体和丰满嘛。这跟推翻不推翻历史有什么关系啊?我们现在看自媒体上面有些人看历史啊,就是只要不符合他的这个主观思想,那就给你夸夸扣帽子,这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啊。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古代史官在写史的时间,他遇到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他就会用到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我举个例子啊,以三国志曹髦之死为例,我们知道啊这个曹操要去杀司马昭,然后结果呢半路被司马昭的小弟成绩一毛给捅死了。那司马昭开始放出消息就说啊这个曹髦啊,其实他是想去害这个太后,然后半路被乱兵所杀。那你说陈寿他该怎么记呢?他如果按照司马昭的这个说法来记下来,那他就是歪曲历史,有损这个史观的千年风骨,对不对?古代史官人家都是有气节的,你看在齐太史简在印度无比,对吧?但是呢你要是如实的把这个事情给记载下来,你看人家司马家让你分分钟下课。于是乎呢他就一句话,五月己丑,高贵相公醋年20,这是真话吗?当然是真话了,没毛病吧。然后啊他又记录了皇太后令无以不得遭家不造,昔元立东海王子毛以为明帝狮。然后说完之后啊,乱七八糟又说了一通,反正大概意思啊跟司马昭那一套说辞差不多。那这个符合司马昭的原话吗?符合,但是呢,我们看啊是以太后的嘴说出来的。陈寿在这里加了皇太后的令,就是说这个事情是以太后的嘴说出来的。事情的真相呢,你别问我我我不一定他把这个事情啊给模糊化,给后人以推理的空间。但是呢他又隐晦的表达了事情的真真相,这就是春秋笔法。总结来说呢,我国正史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诚然他有时间史官他有自己的好物,这个没错,他会加一些自己的主观思想在里边。因为你只要是人是以太,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客观。比如司马迁,他就不喜欢卫青霍去病嘛,他写了一个宁姓列传,你看里边就有卫青、霍去病,但是人家还是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如实的记载了卫青跟霍去病的功绩,对不对?他喜欢李广嘛,你看在这个李将军列传里面各种惋惜啊啊,各种这个时运不济啊。但是呢,你看啊,他还是如实的记载了李广的传记,对不对?没有把人家夸大呀。其实这一期就是扯个闲篇,我们看史书我们应该怎么看,以及对古人啊编写史书出现一些问题的解读。
# 探索古代正史:可信度与阅读攻略

古代正史犹如一座神秘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其记载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又该如何阅读呢?

## 可信度分析

古代正史的可信度虽高,但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不同传记中故事结果不同,像项羽的死就有两种记载。这是因为史官修史会参考多种史料并考证,遇到难以判定的情况,就会在不同传记中留下不同说法供后人考证。不过,人物生平基本能如实记载,不会有偏差。

## 阅读攻略

1. **区分内容**:要分清史官讲述的历史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像皇帝天生异象,多是为彰显君权神授。
2. **关注重点**:对于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记载,如烽火戏诸侯、酒池肉林,要明白其背后的警示意义。
3. **对比参考**: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如史记与甲骨文记载,来验证正史的准确性。
4. **理解笔法**:了解春秋笔法,它能隐晦表达真相,给人推理空间。

通过这些方法,能更好地探索古代正史这座宝库,汲取其中的智慧。
古代正史,记载可信度,史记,春秋笔法,矛盾记载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