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秦昭襄王手下第一谋臣范雎的传奇一生

share
他被抛入茅厕,受尽羞辱,靠装死躲过追杀,成了唯一在历史上零距离接触过茅坑的宰相。仅凭一张嘴,就连续让秦王五次跪求战神白起,都因他的九字之言而挥剑自刎。我们本期视频就来了解秦昭襄王手下的第一谋臣范雎。范雎生年不详,战国时期的魏国芮城人(今山西省芮城县),因空有才华却不被魏国重用而周游列国,结果没有一位国君赏识他,最后返回魏国在须贾的门下做事。公元前283年,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一连攻陷了七十余座城池,仅剩两成可守。在齐国即将亡国之际,大将田单摆下火牛阵,力挽狂澜,大破联军,一连收复了已失土地,齐国得以复兴。参与此战的魏国对此深感不安,害怕遭到报复,便让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范雎也随之前往。齐襄王对魏使很不友好,把须贾问得哑口无言,身旁的范雎看到须贾已经无言以对,便出口反驳,一番鞭辟入里的雄辩之后,深得齐襄王的赏识。退朝当晚,田单率领人到范雎住处,劝说其留在齐国,但被范雎义正言辞地推辞,道:“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齐襄王听闻后非常敬重,就赏赐了范雎。范雎与齐襄王的一场争辩,原本是要帮助主人解围,却险些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须贾作为此次出使齐国的主要官员,可谓是丢尽颜面,最后让一个跟班出了风头,内心非常不爽。回国之后便向宰相魏齐编造谗言,诬陷范雎收受齐国的贿赂,出卖情报,结果范雎遭到逮捕,被用荆条和木板严刑拷打,致使肋骨断裂,牙齿掉落,最后在血泊中憋气装死才逃过一劫。魏齐以为范雎已死,命人用草席卷尸扔进茅厕,让人在其身上轮番撒尿,最终抛至荒郊野外。魏齐在酒醒之后,又派人前去寻找范雎,却发现范雎的尸体已经踪影全无,原来是魏人郑安平把他藏了起来,并改姓名为张禄。直到公元前271年,范雎才终于迎来了翻身逆袭的机会。当时正值秦国的王稽出使魏国,在魏国当差的郑安平负责服侍王稽,在闲暇之余与其交谈。听说了范雎的才华,便在回国时把他藏于马车之内,带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当时空有秦王之名,实权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所以他急需一位能帮自己摆脱现状之人。不过他也接见过不少所谓的大才者,却都是一些混吃混喝之徒。王稽回国后就向昭襄王推荐了范雎,秦王并未在意,只是命人以粗茶淡饭招待范雎,就这样等了一年之久之后,范雎向秦王书信自荐,昭襄王看到信后才知道自己居然冷落了一位有真本事的人物,随即召见范雎,并且屏退左右,接连四次向范雎长跪,恳请上策。范雎吊着秦王的胃口,故意四次欲言又止,直到秦王问他何意,他才说明自己的担心,他害怕自己的谋策所托非人。昭襄王听后再次长跪,态度更加恭敬,范雎这才答应辅佐,并深度解析了当时的秦国政局以及对外战略,他首先让昭襄王夺取宣太后的权力,遏制魏冉的战争扩张,并集中中央政权,然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目标,首先重创占有重要地理位置的韩魏两国。这样才能真正地消化所占领的土地。当秦国的实力壮大之后,再逐步向远国推进。这一方针为之后的秦统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之后,昭襄王采用了范雎的谋略,对韩魏两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先后拿下了魏国的怀和邢丘,又向韩国出兵,攻占了几十座城池,其中的几大战役可以观看上期视频。范雎被重用后,并未改回原来的姓名,魏国人只知道秦国出了一个名叫张禄的宰相,却并不知道此人就是险些被他们害死的范雎。当他们听说秦国即将攻打韩魏时,立即派须贾出使秦国,顺便巴结一下这位受宠宰相。范雎得知后,换了一身普通衣装,与须贾在秦楼相遇。须贾大吃一惊,原来曾被他陷害的范雎并未身亡,随后在吃饭时送了一件丝袍给他,然后范雎谎称在相府做事,正好可以帮忙引荐,随后将须贾带到相府门前,自称进去禀报。而须贾在门外等待许久都未见有人出来,便上前询问门卫,这才知道范雎就是当今的秦国宰相,于是赶紧脱掉上衣跪地而行,并委托门卫向范雎认罪。虽然范雎看在须贾正在脱袍的情分上免其一死,不过在设宴时,别人的面前都是好肉美酒,须贾的桌子上却只是喂马的草料。范雎让他回国后告诉魏王献出魏齐的脑袋,否则将会血洗大梁,因此魏齐逃去了赵国。之后,范雎为了报答那些对他有恩之人,散尽家财,即使是一饭之恩都要百倍回报。并且还推荐王稽做了河东郡守,又让曾经救过他的郑安平坐上了将军之位。但是范雎对于仇人也是睚眦必报,在他为相的第二年,秦国攻下了韩国两座城,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趁此时机向赵王施压威胁其交出魏齐,否则将会攻打赵国,魏、齐听说后,赶紧寻找新的庇护,结果无人敢予以帮助,最终拔剑自刎,范雎自此大仇得报。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爆发了长平之战,最终在白起和范雎的将相联合之下获得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军,让赵国从此元气大伤,秦军在此战中也是伤亡惨重。对于是否应该继续扩大战事,秦国的朝堂上出现了两个声音,以白起为首的武将们主张趁机灭掉赵国,并且已经发动了邯郸之战,而以范雎为主的文臣们则建议休养生息。就在白起即将攻陷邯郸时,赵国派人到秦国游说范雎。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范雎收取了赵氏的贿赂,又担心白起灭掉赵国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以秦国的国力消耗严重为由,与昭襄王商议,同意了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并解除了白起的兵权。这段记载的真假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范雎报恩一事来看,他应该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不过赵国得到几个月的喘息之后,突然反悔,昭襄王愤怒出兵,但是遭遇了赵国的举国抵抗,秦国大败。昭襄王随后想起用白起,但是白起认为已错失良机不可攻之,便称病不出。此时的昭襄王已经起了杀心,只是碍于没有理由。而范雎则成了递刀之人,仅以九个字便把白起逼上了死路。原来白起在拒绝领命后被昭襄王驱逐,但因身体欠佳而迟迟未行。范雎奉命探望后,就对秦王说了这九个字,其意是“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意思就是故意违抗军令。昭襄王愤怒刺剑,白起挥剑自刎。秦国当时有一则法令,如果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者就应受到同等罪罚。而范雎的运气实在太差,先是他举荐的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带领2万秦军投靠了赵国,王稽又在两年后勾结诸侯被杀。虽说昭襄王没有对范雎加以重罪,但范雎也是日夜惶恐,感觉昭襄王的每句话都有不满之意,最终辞去相职归隐封地,不久病死。
《范雎攻略:战国风云中的谋略与恩怨传奇》
范雎,这位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出身魏国却怀才不遇,遭人陷害险些丧命,最终在秦国崛起,凭借远交近攻的谋略助力秦国强大。
在谋略方面,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先重创韩魏,为秦统六国奠定基础。他精准分析局势,助力秦国在复杂的战国格局中找准方向。
其恩怨情仇更是令人瞩目。曾被魏国须贾、魏齐陷害,后对仇人睚眦必报。同时,他感恩那些有恩于他的人,散尽家财报答。
长平之战中,范雎与白起将相联合取得惨胜。但后来在是否继续攻赵的问题上,他因担心白起威胁自己地位,建议求和,导致秦国错失良机。
范雎的命运也波折不断。举荐之人犯错,他虽未被重罚却日夜惶恐,最终辞去相位归隐,不久病死。
通过了解范雎,我们能更深刻地领略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与人性光辉,从他的经历中汲取智慧与启示,在面对困境与机遇时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范雎,战国,秦国,谋略,远交近攻,恩怨,长平之战,命运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