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逆天断案?婆媳打架灭门故事的真假探究
婆媳打架被乾隆灭门是真的吗?哎,这大概是我做这个账号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为乾隆同学说句公道话了。实在也是因为这个网络盛传的乾隆逆天断案实在太离谱,太匪夷所思,太缺乏常识了。先来看看营销号是怎么说的。讲乾隆52年,也就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在湖北汉川县有一个秀才叫做邓汉真。有一天他夫人跟婆婆吵架,火气上来还动手了,顺带还揍了上来帮忙的姑嫂。本来也没多大事儿,婆媳矛盾嘛。但乾隆听了以后,给出了他的最终判决,那就是将邓秀才和他妻子剥皮,老母亲还必须在旁边观看。邓秀才的兄弟和族长因为教导无方判绞刑,妻子皇室的母亲因为教女无方,脸上刺字,并罚去看守城门。邓秀才的邻居们因为知情不报,一律杖80发配充军,甚至所在地的知府、知县都不能幸免。削职为民子孙永不叙用。话说这种段子你放在历史上哪个正经皇帝身上都没人信,但就因为乾隆这辈子的神操作太多。哎,这听上去了就越看越有那么点意思了。然而却没有人多问一句,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哪里?那这里我来说一下,就是源于清朝一本专门给年轻女子洗脑的书籍叫《醒归篇》。行是清醒的,醒归是闺房的,归其作用啊感觉就是用来吓唬女孩子的。就那你以后要尊敬公婆啊,逆来顺受,如果敢反抗啊,你看乾隆时期的前车之鉴,那可是要剥皮的。然后作者还贴心的附上了一篇刻有乾隆上谕的铭文,那这到底可信度有多高呢?那反正在不久后的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一方面啊说所谓的碑文并没有实物,而另一方面则是原书中副页里面的上谕,也就是皇帝的命令,在行文方面是有许多破绽和不合格式之处的,进而就做出结论,认为这个故事的真伪有待商榷。那么在我看来啊,碑文有没有呢?我没有渠道去了解,不敢乱说。但就这个上谕也可以认为是圣旨,的确问题多多,至少就我这水平都发觉了。六处。其一就是开头乾隆一段自我剖析,什么以孝治天下之类的就很扯。清朝的上谕因为要上传下达,而且大家都很忙,所以啊要开宗明义,有事儿直接说事儿。像皇上已经了解的情况,就简短把事儿概述一下。如果是下面人奏上来的那就是据什么什么,也就是这篇上谕的第二句,据湖北总督怎么怎么才应该是放在最前面的。并且就是这第二句也出现了全文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湖北总督书称书是上书的,书称是称呼的,称在上谕里啊,对于下面人呈报上来的事儿是不这么讲的,一般行文规范都是据某某奏,你看非常正式。至于书称这两个字不是没有,而是在皇上对于某件事儿需要下面人讨论的时候才会用的非正式语言。你看根据清实录,乾隆朝出现的1694次书称,没有一次是出现在上谕之中。好,那我们继续全文的第三个错误,就是第三句里面那个判决席流三千里发现问题了没有啊?三千里,那你告诉我是往西北三千里,往东北三千里,还是往南三千里,你倒是给个准呀。像上谕圣旨这么严肃的东西,要发配流放,得有明确目的地吧。同样也是在这个刑名一块,第五句里也出现了错误,皇室之母当面刺字,这个刺字也是民间叫法,公文里应该用情形或者莫姓。以及第四句中知县、知府大侄为民子孙永不许入世。第六句口语化,不过不许入世,永远不能入世,以及句句句应应该叫永不叙用。对对,以及最过分的倒数第二句,距离湖北总督严刻碑文小喻天下。你看到反天罡了吧?前前面面对一个总督居然要用养字,不应该是湖北总督怎么怎么办?乾隆同学一辈子啥时候这么卑微过,还需要养一个地方督府了。所以你看啊开篇第一句顺序错误,第二句书称两字没用的地方。第三句话是3000里目的地不明。第四句永不许入世过于口语。第五句用刺字,而不是用具体姓名的秦末以及倒数第二句里这个养湖北总督。你瞧,就我这水平都发现了6处错误。相信评论区里的各位高手应该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吧。另外啊,除了上谕的行文规范,还有一些比较反常的地方。其一就是剥皮是明朝的刑法,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吏设置的,这个大家都很了解,但清朝啊是没有这一款的。大清律例对于生命刑也就斩刑、绞刑以及那个不成文的凌迟三种,至于什么毒酒、白绫,那都是恩典,给个体面,不算刑罚。腰斩这个大家电视剧里也经常看到의,在雍正朝就已经废止了,并且大清律是由乾隆亲手颁布的,但是对于妻妾殴打父母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他不剥皮也不凌迟,你说乾隆同学怎么要面子,自己颁布的律法没必要打自己脸吧,你真要生气不爽,用个不成文的凌迟不就好了吗?比剥皮难受多了。其二就是这案子那么大,夫妻处决,邻里充军,亲戚绞刑,连知府、知县都受到牵连。照道理,这绝对是要写进清高宗实录的。但是从乾隆53年正月前后的清史记记载来看,完全没有这件事儿의痕迹。所以还是这句话啊,就我这种货色都能看出那么多问题,只能说这个出自于一本给女孩洗脑的清朝小册子,这作者的水平啊也不咋地。只是他也没想到在一百多年后,有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把他的随手乱编的段子传的是有鼻子有眼。真要泉下有知,估计老师傅啊都得感叹一句,后生可畏,还得是你们呀。
### 乾隆断案传说背后的真相探秘
乾隆时期那个婆媳打架被灭门的传说,流传甚广却疑点重重。
从故事本身看,情节极其夸张。乾隆若真如此判案,实在有违常理与他所颁布的律法。比如剥皮之刑,乃明朝朱元璋惩治贪吏所用,清朝并无此刑。大清律例规定的生命刑主要是斩刑、绞刑和凌迟,乾隆没必要自打嘴巴。
再看故事出处,源于清朝《醒归篇》,此书目的是给女孩洗脑,让她们尊敬公婆、逆来顺受。书中所附乾隆上谕,破绽百出。开头自我剖析不合理,书称用词不当,流放地不明,口语化表述多,刺字用词不准确,对总督称呼有误等。
民国学者也质疑其真实性,一方面碑文无实物,另一方面上谕行文破绽多。乾隆53年正月前后的清史记记载也无此事。所以,这个传说大概率是假的,是为吓唬女孩而编造的段子,经网络传播变得有鼻子有眼。大家了解真相后,就不会被这类传说误导啦。
乾隆、断案、婆媳打架、灭门、故事真伪、清朝书籍、上谕破绽、清实录、剥皮刑法、网络段子
### 乾隆断案传说背后的真相探秘
乾隆时期那个婆媳打架被灭门的传说,流传甚广却疑点重重。
从故事本身看,情节极其夸张。乾隆若真如此判案,实在有违常理与他所颁布的律法。比如剥皮之刑,乃明朝朱元璋惩治贪吏所用,清朝并无此刑。大清律例规定的生命刑主要是斩刑、绞刑和凌迟,乾隆没必要自打嘴巴。
再看故事出处,源于清朝《醒归篇》,此书目的是给女孩洗脑,让她们尊敬公婆、逆来顺受。书中所附乾隆上谕,破绽百出。开头自我剖析不合理,书称用词不当,流放地不明,口语化表述多,刺字用词不准确,对总督称呼有误等。
民国学者也质疑其真实性,一方面碑文无实物,另一方面上谕行文破绽多。乾隆53年正月前后的清史记记载也无此事。所以,这个传说大概率是假的,是为吓唬女孩而编造的段子,经网络传播变得有鼻子有眼。大家了解真相后,就不会被这类传说误导啦。
乾隆、断案、婆媳打架、灭门、故事真伪、清朝书籍、上谕破绽、清实录、剥皮刑法、网络段子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