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激烈碰撞

share
这是公元8世纪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一次针锋对决,大将高仙芝孤军深入七百余里,最终败北于黑衣大使,当今的漂亮国甚至都以此战大做文章。那么所向披靡的西域唐军为何战败?达罗斯之战是否是唐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说起怛罗斯之战,我们首先要对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进行简单的了解。高仙芝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而且勇猛刚毅,做事果断,二十多岁便已得到重用。他后来奉命出兵,于747年长驱直入,攻灭了归附吐蕃的小勃律国,此战震惊了西域各地,共有72国因为害怕遭到攻打而归附唐朝,高仙芝因此一战成名,并且成为了大唐在中亚地区的总督。公元749年12月,高仙芝以“无番臣礼”的理由请求征讨石国,先是于次年与石国假意合约,然后趁机不备,出兵偷袭石国。国王及其部众皆被俘虏,只是石国王子在此期间趁机逃脱,并在之后准备联合大食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得到消息之后,决定以攻为守,先发制人,于是孤军深入七百余里,并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也就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此战双方激战了5日之久,高仙芝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战败,最终仅率千余人溃逃,并在战后被解除了安西四镇的节度使之职,回京后任职左金吾卫大将军,这便是历史上的怛罗斯之战,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大唐国力已经达到鼎盛,高仙芝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可是唐军为何在怛罗斯之战战败,败得如此之惨?当时的石国是西域诸国之中最富有的国家,高仙芝因此打起了石国的主意,所谓的“无番臣礼”其实就是想要搞钱的借口。而石国的军事实力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其国王于是请求投降,归附大唐,结果高仙芝假装接受,在石国放松戒备之时,突然违背承诺,发兵夺走了国王及其部众,然后满城搜刮财物并血腥屠杀,最后甚至处死了石国国王,期间石国王子得以侥幸逃脱,于是开始四处渲染唐军的暴行,直接导致曾经的西域番邦人人自危,高仙芝因此失去了这些邦国的民心。大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同意了石国王子的求救。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国,其政权在怛罗斯之战时已由阿拔斯家族掌握,中国史书将其称为黑衣大食。其实在唐朝扩张统治期间,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地崛起,不仅吞并了大半个中亚和整个西亚,甚至还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国,统治面积达到了1340万平方公里。因此黑衣大食有着非常充足的可调动资源,虽然国力和战斗力还不及大唐,但也确实拥有一定的对战实力。包括在兵力方面,高仙芝的军队由唐军、葛逻禄军以及拔汗那军组成,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其军队的总人数为2万人,《资治通鉴》记载为3万人,而黑衣大食所投入的兵力最少也在十万之多。所以就按《资治通鉴》记载的3万人来看,高仙芝在人数方面也是绝对的劣势。而且唐军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高仙芝带领两三万人马孤军深入七百余里,途中还要翻过帕米尔高原,穿越沙漠,这就意味着唐军的补给线太长,与黑衣大食的战争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就会面临粮草不足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可知,高仙芝在兵力、战线以及民心方面均不占据优势,等于是在开战之前就已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可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高仙芝竟然一度占据了上风,两军在连续五天的激战当中未见胜负,大食军队的损失比例更是远超唐军,如果不出意外,高仙芝还真有可能战胜。可是就在两军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之中的葛逻禄部众突然叛变,原因是大食军队以重金将其收买,结果高仙芝遭遇前后夹击,幸亏副将李嗣业为他杀开一条血路,这才得以趁夜逃脱。对于怛罗斯之战的失败,有人将其看作唐朝退出中亚争夺的原因,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从唐廷对高仙芝的处置就能看出,虽然所剩兵马仅剩千余人,但他回京之后依然能够担任正三品官职,这说明此战对于大唐并无太大的影响。而且当时的唐朝战事频繁,类似的小规模战事常年不断,所以怛罗斯之战也只能算是一场为数不多的小败而已。唐朝依然控制着西域,甚至仍在中亚继续扩张,而安史之乱才是唐朝退出中亚争夺的真正原因。可惜的是,依然受到重用的高仙芝在奉命镇压安史之乱期间遭受谗言,最终被唐玄宗下令杀死。怛罗斯之战还让当今的美国引起了一段国际笑话,他们虽然在名义上占领了阿富汗,实际却是导致了自身的国力衰落,最终只能仓皇撤离,可是为了挽回一丝颜面,他们竟然通过怛罗斯之战渲染中国也曾战败于阿富汗,甚至声称是整个大唐走向衰落的原因。但是我们通过以上内容看到,他们显然错读了中国历史,唐朝并未因为此战而失去大国的地位,而且怛罗斯城也不在当今的阿富汗地区,而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怛罗斯之战全解析:探寻古代战争背后的真相》

在历史的长河中,怛罗斯之战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的重要战役。它发生在公元8世纪,是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激烈交锋。大将高仙芝率领军队孤军深入七百余里,最终却败北于黑衣大食。这场战役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与思考,为何所向披靡的西域唐军会战败?达罗斯之战又是否是唐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呢?

要了解怛罗斯之战,我们首先得对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有个简单认识。高仙芝出身武将世家,自幼习武,骑射精湛,勇猛刚毅且行事果断,二十多岁就已获重用。他在747年奉命出兵,长驱直入攻灭归附吐蕃的小勃律国,此役震惊西域,72国因惧而归附唐朝,高仙芝一战成名并成为大唐在中亚地区的总督。

公元749年12月,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由请求征讨石国。次年他先与石国假意合约,随后趁机偷袭。石国国王及部众被俘,王子逃脱后联合大食准备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得知后决定主动出击,孤军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双方激战5日,高仙芝战败,仅率千余人溃逃,战后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一职,回京任左金吾卫大将军。

那么唐军战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石国虽军事弱于唐军,但高仙芝假意受降后却违背承诺,屠城搜刮,导致失去西域邦国民心。另一方面,大食当时已崛起为横跨欧亚非的大国,资源充足,兵力远超唐军。高仙芝带领的唐军不仅人数处于劣势,孤军深入还使补给线过长,战争必须速战速决,否则面临粮草危机。此外,两军相持关键时刻,唐军中的葛逻禄部众因被大食重金收买而叛变,致使高仙芝腹背受敌。

然而,怛罗斯之战虽败,却未对大唐造成太大影响。唐廷对高仙芝的处置表明此战在大唐整体局势中不算关键。当时唐朝战事频繁,类似小败常有,唐朝仍控制西域并继续在中亚扩张。真正让唐朝退出中亚争夺的是安史之乱。

如今,我们回顾怛罗斯之战,能从中汲取诸多教训。它提醒我们,民心向背在战争中至关重要,战略决策需周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勤保障更是不容忽视。这场战役不仅是历史的一个片段,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唐朝,阿拉伯帝国,战败原因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