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改制传国玉玺之我见

share
我一直觉得和氏璧被秦始皇自称传国玉玺,是古人的一个谣传,而且这个谣传很有可能始于明代,在明史舆服制皇帝宝玺中有这样的记载。另外在宋代的文献中也有提到,但是并没有说用和氏璧制成,而是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采取了一块蓝田玉,做成了宝玺,而且上面还镌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用蓝田玉做成一块传国玉玺,这个是可信的。用和氏璧改成一个传国玉玺,我觉得这个是不可信。我们可以根据历年来考古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玉璧来分析一下,不管大大小小的玉璧,它这个厚度几乎是没有超过一公分的,不管它是祭天的,还是朝聘的,还是悬挂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但是厚度几乎都差不多的。即便和氏璧属于加厚板,达到1公分的厚度,那么它也不符合汉代以前天子、诸侯王印玺的厚度。我们从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玉印,还有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玉印以及南越王夫人印都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王侯以上级别的人物用的印的制式和尺寸直径普遍在2到3公分之间,厚度算上这个印印啊,大约也在2到3公分之间。因为汉代以前这个印章主要功用啊,它是压盖分离的,所以尺寸都不大。但是呢用玉璧改制成以上规格的玉印,料子上始终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玉璧也太薄了,它这个厚度始终无法支持。再加上秦始皇他是始皇帝,也就是第一个称帝的人,那么他的玉玺啊,有可能还要厚重一些,所以说用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玉玺,那就更不可能了。再加上还有两行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像这种样式的玉玺啊,明代倒是流行了。大家看这个火鸟金印,这是明末时期张献忠的永昌大元帅印。这种印个头大,在上面写两行字很富裕。清朝乾隆皇帝的玉玺,大家应该也见过啊,个头也大,它就是一个时代的流行特征啊。明清时期皇帝的玉玺就流行大个的,汉代以前的玉玺它就流行小个的。所以我推测和氏璧改制传国玉玺,有可能就是明清时期的史官或者文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呃,尧传出来的。大家不要以为古人不会造谣,古代一些文人史观和现在很多媒体营销号一样啊,也会因为形势需要或者流量需要去造谣去编故事。比如有时候我为了流量也去造谣。你自己有三大爱好,抽烟、喝茶、玩女人。抽烟喝茶玩收藏这是真的。玩女人那是假的。真有这爱好的人,他不会说出来的。哪有渣男自己承认自己是渣男的,像我们这种老实人也就过过嘴瘾罢了。但是一两百年后,假如网上还有我的痕迹,他有可能就被后人传承了,真的。
**《探秘古代玉玺: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真相解析》**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神秘之物。和氏璧改制传国玉玺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却极有可能是个始于明代的谣传。

据明史舆服制皇帝宝玺记载,宋代文献虽提及传国玉玺,但并非和氏璧所制,而是李斯奉秦始皇命用蓝田玉制成,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考古出土的汉代以前玉璧分析,其厚度几乎不超一公分,即便和氏璧加厚到1公分,也不符合秦汉时期王侯印玺厚度。秦汉时期王侯印玺直径和厚度多在2到3公分,用薄玉璧改制根本无法实现,且秦始皇作为始皇帝,玉玺可能更厚重,所以和氏璧改制传国玉玺极不可能。

明清时期流行大个玉玺,如张献忠的永昌大元帅印、乾隆皇帝的玉玺。由此推测,和氏璧改制传国玉玺可能是明清史官或文人想象编造。古代文人史观有时和现代营销号类似,会因形势或流量造谣编故事。我们应透过这些迷雾,探寻历史真相,不被不实传说误导,以更准确地了解古代文化与历史变迁。
和氏璧,传国玉玺,谣传,明代,秦汉时期,厚度,样式,文人,史观,玉玺
[Q]: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是谣传吗?
[A]:很有可能是谣传,这个谣传可能始于明代。
[Q]:宋代文献中传国玉玺是用什么做的?
[A]: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采取一块蓝田玉做成了宝玺。
[Q]:汉代以前玉璧的厚度大概是多少?
[A]:几乎没有超过一公分。
[Q]:秦汉时期王侯印玺的制式和尺寸是怎样的?
[A]:制式和尺寸直径普遍在2到3公分之间,厚度算上印钮大约也在2到3公分之间。
[Q]:为什么说用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玉玺不可能?
[A]:和氏璧即便加厚到1公分也不符合印玺厚度,且玉璧太薄无法改制,秦始皇玉玺可能更厚重。
[Q]:明清时期玉玺有什么流行特征?
[A]:明清时期皇帝的玉玺流行大个的。
[Q]:和氏璧改制传国玉玺的谣传可能源于哪里?
[A]:有可能是明清时期的史官或者文人根据自己的想象传出来的。
[Q]:古代文人史观和现在媒体营销号有什么相似之处?
[A]:都会因为形势需要或者流量需要去造谣去编故事。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