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何能躲过朱元璋屠刀?

share
汤和为什么能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因为汤和足够低调,足够听话。老汤跟朱元璋是同乡,汤和的性格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稳,两个字形容是真吻,用四个字形容是真他娘的老汤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岁数上来讲,都是朱元璋的前辈。汤和在郭子兴的军中做到千户之时,朱元璋才刚刚在老汤的推荐之下。陆武当的新兵朱元璋陆五那年啊是25岁,汤和是27岁。所以不管是从资历还是从岁数上,朱元璋叫汤和一声大哥一点都不为过的。就连朱元璋的推荐信都是汤和写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是分不清大小毛的。但是汤和呢,却处处让着朱元璋,从来不与大哥自居。朱元璋当年在军中啊,便显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因为军中很多人跟朱元璋都是平辈儿,所以大家都不服他对朱元璋呢也不是很恭敬的,只有汤和对朱元璋那是言听计从,特别的恭顺。这也是日后在众多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屠戮之时,唯有汤和善终的原因。朱元璋建国之后啊,汤和是资历最老功劳最大的元老之一,结果只捞了个中山侯的学位。要知道啊朱元璋在建国之时,他可是封了六个公爵的。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裕。你像这李文忠啊,他可是朱元璋的外甥,是汤和的小辈儿。这都封功了,汤和呢却只混了个侯爵。这明显是对汤和呀有那么点不公的原因呢,是因为汤和有一次酒后失言喝多了。汤和说呀武镇此城无座无罪,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这话呀你可能听不明白,汤和呢是将自己比作了韩信,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意思就是自己像当年的韩信一样,我帮楚国楚国就赢,我帮汉朝汉朝就胜。虽然是酒后失言,但是老朱却给他记到了小本本上。所以这次封赏啊,汤和才只捞了个侯爵。汤和在知道这个原因后呢,嘴上是一句怨恨之言都没有,也不提汤圆年的战功,也不提跟朱元璋的交情,甚至呢自己还主动退休交出兵权。晚年的汤和呢是更加的谨言慎行,除了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上京觐见朱元璋之外,其他的什么国家大事啊,他是一概不与他人商量的。身边的大小妻妾,汤和最后都用钱财将他们打发走了。所得的这些赏赐呢,也全部拿去造福乡里。有一次大臣李善长跟他借300个士兵修自家的房子,汤和立马就把这事儿上报给了朱元璋。这些举动呢都让朱元璋对汤和放下了戒心。汤和最后在洪武28年病逝,朱元璋非常伤心,追封汤和为东瓯王。所以汤和只被封侯爵。这个事儿啊,还真是因祸得福了。你看看开封封的那六位公爵,他们又是什么下场呢?李善长全家被处死,冯胜被朱元璋赐死,长茂被流放,像剩下的这个徐达、李文忠他们啊是属于过世比较早的,晚几年啊,这什么下场真就不好说了。如此看来啊,这汤和真的是一个有大智慧之人,有时候你不争,反而是什么都争。到了开国时,汤和虽然不是公爵,但是在大明开国十年后,汤和获封信国公,死后呢更是被追封为王。
在复杂局势中,学会低调与听话是生存之道。就像汤和面对朱元璋,始终保持低调恭顺,即便有资历有功劳,也不居功自傲。他深知在权力面前,锋芒毕露往往带来灾祸。所以当他人因功高而得意时,汤和选择默默收敛。这种低调不仅体现在行为上,言语更是谨慎。他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从不轻易议论朝政,也不炫耀功绩。听话则是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朱元璋的命令他言听计从。无论是早期在军中,还是建国后面对各种安排,他都毫无怨言。这种低调听话的品质,让他在朱元璋的众多功臣中脱颖而出,得以善终。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如此,面对强者或权威,保持低调谦逊,服从合理安排,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安稳立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汤和,朱元璋,开国功臣,低调,听话,谨言慎行,善终,封赏,东瓯王,大智慧
[Q]:汤和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A]: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汤和资历和岁数上是朱元璋前辈,还写了朱元璋的推荐信。
[Q]:汤和为什么能在众多开国功臣中善终?
[A]:因为汤和足够低调、听话,对朱元璋言听计从,谨言慎行。
[Q]:汤和被封了什么爵位?
[A]:建国后汤和被封中山侯,大明开国十年后获封信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
[Q]:汤和酒后失言对他的封赏有什么影响?
[A]:汤和酒后失言,朱元璋记在心里,所以这次封赏他只捞了个侯爵。
[Q]:汤和晚年是如何行事的?
[A]:晚年汤和更加谨言慎行,除固定时间觐见朱元璋,不参与国家大事,还打发走妻妾,用赏赐造福乡里,把李善长借士兵的事上报朱元璋。
[Q]:朱元璋封了哪六个公爵?
[A]:朱元璋封的六个公爵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裕。
[Q]:其他开国功臣的下场如何?
[A]:李善长全家被处死,冯胜被朱元璋赐死,常茂被流放,徐达、李文忠过世较早。
[Q]:汤和的性格特点对他有什么帮助?
[A]:汤和性格稳,低调听话,让朱元璋对他放下戒心,得以善终。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