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国史之狱:史官笔下的皇室秘辛与权力风暴

share
皇帝们真的很在意史官是如何记载历史的吗?当然在意了,因为这件事儿,历史上被杀或者是被打的史官那多了去了,像著名的崔杼弑其君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区别就在于崔柱本身是大臣,不是国君,大臣都容易被搞破防,那君主就更不用多说了。因为写史书闹出人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儿,就是发生在北魏时期的国史之玉。这次事件的倒霉鬼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重要大臣崔昊。崔昊的出身那非常不一般,他是出自于清河崔氏,这是一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出名的高门世家。他的七世祖崔林曾经是曹魏的司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与其他家族联姻,催家已经构建起了一个非常广大,几乎覆盖了当时北方的关系网。崔颢的父亲崔氏更是官至北魏律部尚书。这一家子当时的境况,那可以说是如同小男孩去广岛红红火火。说崔浩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点都不夸张,崔浩打小就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首先是长得特别帅,而且学习能力特别强,这主要是因为这年头能当官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大家族的人,普通人读书确实没有什么大用,只是崔浩他属于是这些贵族子弟当中水平更高的那一类。20岁的那一年,他开始在北魏朝廷上班,因为书法写得好,受到了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赏识。到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时期,崔浩更是被任命为博士祭酒,负责为皇帝讲课。只不过他人生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太武帝时期。太常八年,拓跋寺驾崩,拓跋焘继位。拓跋焘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气特别大,看见不顺眼的就想上去打一顿。就在时光三年,太武帝在商量要不要打胡夏的时候,北魏很多大臣就不想打仗,因为胡夏的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拿下来很不容易。就在一帮人嘀咕来嘀咕去的时候,是崔颢站了出来支持拓跋焘。他支持拓跋焘 的理由也非常简单,就是现在天象好,老天爷把星星都摆出来了,告诉咱们这一仗肯定得打。拓跋焘一听就乐坏了,天不天的不重要,有人支持我,那才最重要。最终,拓跋焘领着骑兵就把统万城给打了,大获全胜。那此后每次遇见打仗的情况,崔皓都会站出来,用各种玄学结合实证来支持拓跋焘。直到北魏先后打崩了胡夏、北凉还有柔软,这也让崔浩成了太武帝身边的大红人加铁哥们儿。于是拓跋焘就把一个大活交给了他,那就是在太原五年,太武帝下令让崔颢去修撰北魏的国史。拓跋焘这个时候展现的非常大度,跟崔颢说,我的要求就一个真实,你给我务实的去写,我这个人讲究的就是以德服人,咱北魏什么都可以说,没什么不能说的。崔昊一听这话,领导这么大度,那我就不客气了。于是他就在这部国史当中,把他们拓跋家祖先早期的那点烂事儿,什么给匈奴当狗,自相残杀,内部互砍,儿子说父亲的老婆收继婚这些陋俗一字不差。甚至非常生动有画面感的给写了下来。这还没完,崔颢手底下的几个官员见领导这么胆儿大,看来这个工程皇上是非常支持的。为了讨好崔颢,这几个人就把这部写满了拓跋家烂事的国史,未经同意就刻在了石碑上,然后全部立在了北魏的都城平城郊外的大道旁,让全部都城的百姓一起来了解一下拓跋家祖上是如何的潇洒放浪。当拓跋焘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家里的烂事儿已经被曝光好几天了。这一刻的拓跋焘感觉天都塌了。你崔颢是曹丕的老婆,进竹林,甄姬拔笋呢。让你如实写,你还真就如实写了,关键是写完了你也不给我审核,就满世界说我的坏话。最终,暴怒之下的太武帝下令给崔皓来了一个灭族大套餐。就在太平真君11年6月,崔颢被处死,连带清河崔氏的同族以及和他们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全部被牵连。当然,这场事件不仅仅是因为国史案,在太武帝的史光年间,因为崔颢就打算为北方的士族牟利,得罪了不少鲜卑贵族,所以这些人就有意的在修国史期间,让人不停的给崔颢拍马屁,甚至连立碑的事情都和他们有一定的关联。只是崔颢自己也上头了,别人拍他两下就真把他给拍爽了,不仅什么话都敢乱说,还满京城的去显摆。结果这个记载把自己维护的北方世家门阀差点全部送走。像拓跋焘这样在意史书记载的皇帝,历史上非常多,比如像明成祖朱棣,把明太祖实录后半部分删的是经常驴唇不对马嘴。还有像雍正,他都不是在意史书了,别人在民间蛐蛐,他说他闲话,他就亲自下场汴京写大义觉迷录和喷子对喷。只可惜拓跋焘没有雍正的劲儿,他家的事被传出去之后,对喷是没有办法喷了,只能把人给灭了了事儿。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对史官记载历史的态度一直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从北魏崔浩的国史之狱到明成祖朱棣对实录的删改,再到雍正亲自下场与喷子对喷,这些故事无不展现出权力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复杂纠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故事中,找到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首先,要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过去的种种,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比如崔浩事件,他因如实记载拓跋家祖先的陋俗而招来灭族之灾,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权力时,要懂得把握分寸,即使是如实记录,也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后果。再看朱棣,他对实录的删改虽然维护了自己的形象,但也留下了历史的争议。这提醒我们,试图掩盖历史真相往往是徒劳的,最终可能会被后人识破。而雍正亲自写大义觉迷录与喷子对喷,虽然展现了他的强硬态度,但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这让我们思考,在面对舆论时,应该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回应,既能维护自己的立场,又能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总之,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正确看待历史记载,如何从历史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皇帝、史官、历史记载、崔浩、国史之狱、北魏、崔杼、朱棣、雍正、门阀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