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行军速度:急行军到底有多快?
古代军队一天到底能走多少里?所谓的急行军到底又有多快呢?
其实这个数字呀我们一直都只能估算,无法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数。一方面呢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本来就不是很准确,你比如说古代的一步,这一步到底有多长呢?这个历朝历代的标准啊,它都是不一样的。就拿周朝来说是八尺为一步,秦代呢又变成了六尺为一步,到了后来呢又演变成了五尺为一步。这个一步啊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左右脚各走一步的距离。那这种测算方式呢就产生问题了,因为有的人腿长,有的人他腿短啊,你就好比啊咱们跟姚明各跨出一步,那估计距离能差出大半个胖哥的身高。所以据传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啊,干脆就以自己的双脚各迈一步的距离为标准。所以当时唐朝一步的距离啊为1.51米左右。古代呢是以300步为一里,也就是说啊唐朝那会儿一里的距离差不多是450米。
除了计量单位不是很准确之外,古代行军呢经常会遇到指挥官对地理情况了解不足而导致的行军路程变长。行军路途上遇到极端天气,比如说下雨啊或者泥石流所导致的行军速度放缓等等等等。为什么说古代的为将者要熟知天文察地利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不懂天文地理啊,这全军都要跟着遭罪。也就是因为以上两个因素,导致了古代行军经常会出现天差地别的数据。
据我了解啊,古代行军速度最快的记录啊,就是嘉靖年间大同总兵仇鸾的救驾速度了。当年俺答部围攻大同,仇鸾一方面带着士兵们守城,另一方面呢又贿赂了俺答部的首领。俺答部在收到好处之后,引兵就退出了大同,转而把枪口呢对准了大明的心脏京师。此时的嘉靖皇帝在接到军报之后,就赶紧召各路兵马进京擒王,仇鸾呢就带着兵马呢到了居庸关这个地方。因为在古代啊,如果没有皇帝的诏命,你是不能轻易带兵进京师的。所以仇鸾呢就到了离北京较近的居庸关驻兵,等待着皇帝进一步的命令。等到达达布进攻北京之时,仇鸾呢就接到了皇帝的诏命,带着兵马呀拼了命的朝京师狂奔。据说当时一天一夜啊,仇鸾兵马急行军150里。按照明朝的距离单位,差不多150里呢,相当于今天的8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一天一夜啊,仇鸾的兵马急行军是80公里,很快就赶到了京城。嘉靖皇帝在看到这番景象之后非常激动,事后呢就封仇鸾为平虏大将军。你要知道在古代那会儿啊,一天能急行军80公里,那几乎就是一件奇迹了。但是这仇鸾呢为了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他呢就做到了这一点。今天从居庸关到北京的距离啊,差不多是60公里。你要是开车呀也得个把小时,何况是两条腿走路呢。而且那会儿的路啊肯定是比今天的要远的。别的不说啊,就是古代你遇到山地地形,你不可能凿个隧道出来,对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朝那会的居庸关到北京的距离比今天的要远,也要难走得多。古代的路啊不可能像今天这么平坦的,那么你想想,就算与今天的距离跟公路来计算,从居庸关走到北京一天的时间,你看普通人能做到吗?何况是古代兵马行军,他还要带着各种盔甲兵器、粮草辎重等物资。所以仇鸾这个救驾的行军速度啊,可以说是古代行军的天花板了。
按照正常来说,古代行军的速度一天差不多也就是个十七八公里。先秦时期有本很有名的兵书叫做尉缭子,里面记载啊士兵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就是三四十里地。你像魏武卒那种战斗力爆表的步兵,书中记载呢他们是日中而趋百里。这百里的距离啊在当时差不多呢相当于今天的41公里左右。要知道这魏武卒可是步兵的天花板啊,他的急行军也就这么多了,所以仇鸾当年救驾的速度啊,不得不让人惊叹。当年司马懿急行军八天走了1200里,你计算下来啊,司马懿一天的行军速度也就是五六十公里。仇鸾的这个行军速度呢,比司马懿还要快上很多。虽然仇鸾救驾的速度快,可是战场上脚底抹油的速度他更快。最终在陆炳的揭发之下,仇鸾生前做的种种恶行啊被发现,嘉靖皇帝非常生气。这个时候仇鸾已经病逝,算是他逃过一劫吧。想想啊不得有人感慨,仇鸾有如此的能力,为何不发挥到正道之上呢?
# 古代军队行军攻略:速度、距离与影响因素全解析
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行军速度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能否及时抵达战场,还影响着战略的实施和战局的走向。那么,古代军队一天到底能走多少里?急行军又有多快呢?
## 一、行军速度的估算
古代行军速度难以精确确定,主要受计量单位不准确和地理、天气等因素影响。历朝历代一步的长度标准不同,如周朝八尺为一步,秦代六尺,后来五尺。唐朝以李世民双脚各迈一步距离为标准,一步约1.51米,300步为一里,即唐朝一里约450米。
## 二、影响行军速度的因素
1. **地理情况**:指挥官对地理了解不足,会使行军路程变长。遇到山地地形,无法像现代一样开凿隧道便捷通行,增加行军难度。
2. **极端天气**:下雨、泥石流等极端天气会导致行军速度放缓。古代道路不像现在平坦,增加了行军的艰难程度。
## 三、古代行军速度实例
1. **仇鸾救驾**:嘉靖年间,俺答部围攻大同,仇鸾守城并贿赂其首领后,俺答部转攻京师。嘉靖皇帝召兵进京,仇鸾率兵到居庸关驻兵。接到诏命后,仇鸾兵马一天一夜急行军150里(约80公里)赶到京城,此速度堪称古代行军天花板。
2. **正常行军速度**:一般古代行军速度一天约十七八公里。先秦兵书《尉缭子》记载士兵正常行军速度三四十里地。像战斗力爆表的魏武卒,日中而趋百里(约41公里),这已是步兵急行军的较高水平。司马懿急行军八天走1200里,一天行军速度五六十公里。
## 四、总结
古代军队行军速度受多种因素制约,仇鸾救驾的速度虽快,但也凸显了特殊情况下的极限速度。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战争中的行军情况,感受古人在军事行动中的智慧与挑战。
古代军队,行军速度,急行军,计量单位,地理情况,极端天气,仇鸾,魏武卒,司马懿,尉缭子
[Q]:古代行军速度为何难以精确估算?
[A]:一方面古代计量单位不准确,如历朝历代一步长度标准不同;另一方面受地理情况和极端天气影响,行军路程和速度多变。
[Q]:唐朝的一步和一里分别是多长?
[A]:唐朝一步以李世民双脚各迈一步距离为标准,约1.51米;古代300步为一里,唐朝一里约450米。
[Q]:仇鸾救驾时一天一夜急行军多远?
[A]:仇鸾兵马一天一夜急行军150里,按照明朝距离单位,约相当于今天的80公里。
[Q]:古代正常行军速度是多少?
[A]:一般古代行军速度一天差不多十七八公里。先秦《尉缭子》记载士兵正常行军速度三四十里地。
[Q]:魏武卒急行军速度如何?
[A]:魏武卒作为步兵天花板,日中而趋百里,当时百里约相当于今天的4I公里。
[Q]:司马懿急行军速度是多少?
[A]:司马懿急行军八天走1200里,一天行军速度五六十公里。
[Q]:地理情况对古代行军速度有何影响?
[A]:指挥官对地理了解不足会使行军路程变长,遇到山地地形增加行军难度,古代无法像现代一样开凿隧道便捷通行。
[Q]: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古代行军速度?
[A]:下雨、泥石流等极端天气会导致行军速度放缓,古代道路不平坦也增加了行军艰难程度。
其实这个数字呀我们一直都只能估算,无法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数。一方面呢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本来就不是很准确,你比如说古代的一步,这一步到底有多长呢?这个历朝历代的标准啊,它都是不一样的。就拿周朝来说是八尺为一步,秦代呢又变成了六尺为一步,到了后来呢又演变成了五尺为一步。这个一步啊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左右脚各走一步的距离。那这种测算方式呢就产生问题了,因为有的人腿长,有的人他腿短啊,你就好比啊咱们跟姚明各跨出一步,那估计距离能差出大半个胖哥的身高。所以据传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啊,干脆就以自己的双脚各迈一步的距离为标准。所以当时唐朝一步的距离啊为1.51米左右。古代呢是以300步为一里,也就是说啊唐朝那会儿一里的距离差不多是450米。
除了计量单位不是很准确之外,古代行军呢经常会遇到指挥官对地理情况了解不足而导致的行军路程变长。行军路途上遇到极端天气,比如说下雨啊或者泥石流所导致的行军速度放缓等等等等。为什么说古代的为将者要熟知天文察地利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不懂天文地理啊,这全军都要跟着遭罪。也就是因为以上两个因素,导致了古代行军经常会出现天差地别的数据。
据我了解啊,古代行军速度最快的记录啊,就是嘉靖年间大同总兵仇鸾的救驾速度了。当年俺答部围攻大同,仇鸾一方面带着士兵们守城,另一方面呢又贿赂了俺答部的首领。俺答部在收到好处之后,引兵就退出了大同,转而把枪口呢对准了大明的心脏京师。此时的嘉靖皇帝在接到军报之后,就赶紧召各路兵马进京擒王,仇鸾呢就带着兵马呢到了居庸关这个地方。因为在古代啊,如果没有皇帝的诏命,你是不能轻易带兵进京师的。所以仇鸾呢就到了离北京较近的居庸关驻兵,等待着皇帝进一步的命令。等到达达布进攻北京之时,仇鸾呢就接到了皇帝的诏命,带着兵马呀拼了命的朝京师狂奔。据说当时一天一夜啊,仇鸾兵马急行军150里。按照明朝的距离单位,差不多150里呢,相当于今天的8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一天一夜啊,仇鸾的兵马急行军是80公里,很快就赶到了京城。嘉靖皇帝在看到这番景象之后非常激动,事后呢就封仇鸾为平虏大将军。你要知道在古代那会儿啊,一天能急行军80公里,那几乎就是一件奇迹了。但是这仇鸾呢为了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他呢就做到了这一点。今天从居庸关到北京的距离啊,差不多是60公里。你要是开车呀也得个把小时,何况是两条腿走路呢。而且那会儿的路啊肯定是比今天的要远的。别的不说啊,就是古代你遇到山地地形,你不可能凿个隧道出来,对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朝那会的居庸关到北京的距离比今天的要远,也要难走得多。古代的路啊不可能像今天这么平坦的,那么你想想,就算与今天的距离跟公路来计算,从居庸关走到北京一天的时间,你看普通人能做到吗?何况是古代兵马行军,他还要带着各种盔甲兵器、粮草辎重等物资。所以仇鸾这个救驾的行军速度啊,可以说是古代行军的天花板了。
按照正常来说,古代行军的速度一天差不多也就是个十七八公里。先秦时期有本很有名的兵书叫做尉缭子,里面记载啊士兵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就是三四十里地。你像魏武卒那种战斗力爆表的步兵,书中记载呢他们是日中而趋百里。这百里的距离啊在当时差不多呢相当于今天的41公里左右。要知道这魏武卒可是步兵的天花板啊,他的急行军也就这么多了,所以仇鸾当年救驾的速度啊,不得不让人惊叹。当年司马懿急行军八天走了1200里,你计算下来啊,司马懿一天的行军速度也就是五六十公里。仇鸾的这个行军速度呢,比司马懿还要快上很多。虽然仇鸾救驾的速度快,可是战场上脚底抹油的速度他更快。最终在陆炳的揭发之下,仇鸾生前做的种种恶行啊被发现,嘉靖皇帝非常生气。这个时候仇鸾已经病逝,算是他逃过一劫吧。想想啊不得有人感慨,仇鸾有如此的能力,为何不发挥到正道之上呢?
# 古代军队行军攻略:速度、距离与影响因素全解析
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行军速度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能否及时抵达战场,还影响着战略的实施和战局的走向。那么,古代军队一天到底能走多少里?急行军又有多快呢?
## 一、行军速度的估算
古代行军速度难以精确确定,主要受计量单位不准确和地理、天气等因素影响。历朝历代一步的长度标准不同,如周朝八尺为一步,秦代六尺,后来五尺。唐朝以李世民双脚各迈一步距离为标准,一步约1.51米,300步为一里,即唐朝一里约450米。
## 二、影响行军速度的因素
1. **地理情况**:指挥官对地理了解不足,会使行军路程变长。遇到山地地形,无法像现代一样开凿隧道便捷通行,增加行军难度。
2. **极端天气**:下雨、泥石流等极端天气会导致行军速度放缓。古代道路不像现在平坦,增加了行军的艰难程度。
## 三、古代行军速度实例
1. **仇鸾救驾**:嘉靖年间,俺答部围攻大同,仇鸾守城并贿赂其首领后,俺答部转攻京师。嘉靖皇帝召兵进京,仇鸾率兵到居庸关驻兵。接到诏命后,仇鸾兵马一天一夜急行军150里(约80公里)赶到京城,此速度堪称古代行军天花板。
2. **正常行军速度**:一般古代行军速度一天约十七八公里。先秦兵书《尉缭子》记载士兵正常行军速度三四十里地。像战斗力爆表的魏武卒,日中而趋百里(约41公里),这已是步兵急行军的较高水平。司马懿急行军八天走1200里,一天行军速度五六十公里。
## 四、总结
古代军队行军速度受多种因素制约,仇鸾救驾的速度虽快,但也凸显了特殊情况下的极限速度。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战争中的行军情况,感受古人在军事行动中的智慧与挑战。
古代军队,行军速度,急行军,计量单位,地理情况,极端天气,仇鸾,魏武卒,司马懿,尉缭子
[Q]:古代行军速度为何难以精确估算?
[A]:一方面古代计量单位不准确,如历朝历代一步长度标准不同;另一方面受地理情况和极端天气影响,行军路程和速度多变。
[Q]:唐朝的一步和一里分别是多长?
[A]:唐朝一步以李世民双脚各迈一步距离为标准,约1.51米;古代300步为一里,唐朝一里约450米。
[Q]:仇鸾救驾时一天一夜急行军多远?
[A]:仇鸾兵马一天一夜急行军150里,按照明朝距离单位,约相当于今天的80公里。
[Q]:古代正常行军速度是多少?
[A]:一般古代行军速度一天差不多十七八公里。先秦《尉缭子》记载士兵正常行军速度三四十里地。
[Q]:魏武卒急行军速度如何?
[A]:魏武卒作为步兵天花板,日中而趋百里,当时百里约相当于今天的4I公里。
[Q]:司马懿急行军速度是多少?
[A]:司马懿急行军八天走1200里,一天行军速度五六十公里。
[Q]:地理情况对古代行军速度有何影响?
[A]:指挥官对地理了解不足会使行军路程变长,遇到山地地形增加行军难度,古代无法像现代一样开凿隧道便捷通行。
[Q]: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古代行军速度?
[A]:下雨、泥石流等极端天气会导致行军速度放缓,古代道路不平坦也增加了行军艰难程度。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