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能继承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史料记载与阴谋论相悖

share
孙权为何能继承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史料记载与阴谋论相悖
孙权为何能继承江东记?野按照某些阴谋论,孙策就是被孙权干掉的。问题是这种阴谋论与历史记载完全相悖。有人可能要说了,你怎么知道史料就一定是真的呢?我想说的是,史料再野,他也比营销号的家传秘本三国志可信多了。有关孙策遇刺,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很简略,因为孙策收拾了原吴晋太守许贡,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逃匿隐居在江边。孙策这天单骑出行,与许贡门客相遇,被其击伤,因伤重于当夜不治身亡。至于许贡门客是如何重伤孙策的,姜表传和后汉记提供了相关细节。按姜表传的说法,孙策喜好打猎,这天带着部下外出打猎涉猎,由于孙策的坐骑精绝,部下都追不上孙策。孙策就这样孤身一人与在江边蹲点的许贡的三个门客相遇了。孙策见三人十分可疑,就问道尔等何人?许贡门客回答我们是邯郸的兵,在此处设路。孙策已察觉不妙,就说邯郸的兵我都认识,我怎么没见过你们呢?话音未落,一箭射出,射倒一人,另外两人连忙鞠躬射向孙策,正中孙策面颊。危急关头,孙策手下骑兵赶到,将徐公门客击杀。而后汉记的记载跟姜表传还有很大出入,但交代了许贡门客筹划刺杀行动的一些细节。里边说许贡的小儿子告诉众门客孙策永锐,若我们在道边杀人,一定能把孙策给引出来。门客们于是杀人于江边。孙策听说后,果然就一个人气冲冲的赶到案发现场,结果被许贡门客刺伤。记载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明确交代了孙策遇刺时是一个人面对多个刺客,这就是孙策平日里亲而无备造成的后果。所以郭嘉认为孙策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按照吴吏的说法,孙策虽然受了重伤,但并不致命,医者叮嘱孙策要好生养护,百日无动。但孙策是个帅哥呀,他一照镜子,看到自己被毁了容,愤恨无比,就跟身边的人说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士乎?最终因伤口崩裂而亡。搜神记说的就更玄幻了,因为孙策干掉了道士虞姬,他每每独自一人的时候,就感觉虞姬阴魂不散。孙策遇刺后照镜子,在镜中看到了虞姬,可孙策一回头,虞姬又不见了。如此三次之后,孙策致敬大叫创裂而亡。其实,孙策被虞姬索命一说,可以看作是虞姬的信徒们因怨恨孙策,故意编造流传出来的,我们当个八卦看就可以了。至于孙策因为颜值问题动怒,应该确有其事。三国志明确记载孙策美姿颜,好笑语,而且他极力结交江东市人,渴望与本地市民打成一片,有一个漂亮脸蛋肯定能为他加大分的。当然了,孙策在御赐后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及时交代了后世。孙策是有儿子的,名叫孙少,不过孙策当时只有二十六岁,孙少的年龄肯定不大,让一个小孩接管孙策所打下的六军基业,这肯定不现实。同样的,曹操所代表的许都朝廷也不可能承认一个小孩子来继承孙策的位置,做大汉的会稽太守。就算孙策真要这么做,那孙少孤儿寡母,在孙策去世。后又能得到孙坚、孙策旧部多大的支持呢?恐怕只会招来更多的祸端。如此说来,孙少只需要继承孙策吴侯的爵位就可以了,至于孙策的军队和权力就没必要考虑了。所以,继承人要从孙策的弟弟们当中选。孙坚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义、四子孙匡,小儿子孙朗。孙朗是庶出,无缘继承家业。孙策剩下的三个弟弟里,孙匡是跟曹家联了姻的,他娶了曹操的侄女。或许正是因为这特殊的身份,孙策没有考虑让孙匡接班。剩下两个弟弟里,最年长的孙权也才十九岁,而大家都普遍看好的则是比孙权还要年轻的孙毅。因为孙毅骁勇彪悍、果敢刚烈,这一性格与孙策相似,但孙策选择了孙权。在弥留之际,孙策将自己的讨逆将军、会稽太守胤寿交给孙权,并表示率领江东之众,决胜疆场,征横天下。你不如我,但是选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心,保卫江东,我不如你。孙策的选择是大出众人意料之外的,但也在情理之中。孙策生前一直在不停的扩张。公元一百九十五年时,他渡江击败刘尤,占领丹阳、吴郡一百九十六年时,他击败并生擒会稽太守王朗,占据会稽郡一百九十七年,他与袁术决裂,随后清剿吴郡、丹阳等地的山贼宗帅一百九十九年,他闪击庐江郡,攻打江夏皇祖,破降豫章郡二百年时,他还准备发兵攻打徐州的广陵郡。这一行动虽然因孙策遇刺而被迫停止,但若孙策坚持执行对外扩张战略,他大可以让与。他一样骁勇善战的孙毅接管军队,可选择了孙权,则表明孙策及时转变了战略。史载,当时的江东孙氏集团虽然拥有数据、领土,但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孙策活着的时候,尚且不能完全搞定这些反抗势力。孙策去世后,继任者如果盲目扩张而不去维护内部稳定的话,恐怕只会白白葬送了江东基业。孙策很清楚,单凭军事才能过硬是做不了江东之主的。愚公门科的行动或许也让孙策意识到了轻而无备的严重后果。孙毅既然有孙策之风,恐怕也跟孙策一样,遗传了孙坚那莽撞的性格,打仗的时候喜欢脱离大部队单独行动,这是相当危险的。那么想要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与江东士人深度合作,进而坐断东南,稳重的孙权无疑比孙毅更适合成为接班人。孙策还告诫孙权甚恶北渡词语,也是在表明当前最要紧的是稳定江东,轻易不要北进中原。孙策的长使张昭无疑是当时的群僚之首。按无历记载,孙策告诉******重谋不认事者,君便自取之。这里的取自是当取而代之讲,还是说让张昭从孙策另外两个弟弟中再选一个做接班人,亦或是别的说法,网友们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只需要清楚一点,历史上的托孤。作为君主,考虑到继任者年少,不能独立处理政务,而安排自己信赖的重臣辅政,维护幼主的地位,形成稳固的权利格局。也就是说,孙策对张昭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他是希望张昭去尽心竭力辅佐孙权的。虽然史料没有交代张昭听完孙策此言的反应,但我想肯定跟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时是一样的。臣敢借鼓公之力,效忠贞之节,寄之以死。孙策还交代张昭,万一将来不能取胜,那就缓步西归,也没什么好忧虑的。孙家在江东,这里的缓步西归显然就是指过江归顺许多朝廷了。也就是说,孙策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的,万一将来孙氏示威无法逐鹿中原,那就归顺朝廷,你们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当然,如果不到万不得已,孙策肯定不会希望张昭真的成为带头大哥。孙权从孙策手中接过重任,放声大哭。张昭劝诫孙权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并让孙权换好官服,亲自扶孙权上马检阅部队,使孙权平稳接下了孙策军队的指挥权。张昭率领众人拥立孙权,并通知下属各郡县掌吏严守岗位。没过多久,原本屯驻在豫章郡巴丘县的周瑜率兵赶来奔丧,以忠护军的身份和张昭一起主持军政事务。周瑜带兵前来并不是为了夺权,而是公开支持孙权,这很可能也是孙策的受益。一般情况下,君主安排托孤重臣,都不会只安排一个周瑜,应该就是孙策临终时所设的双保险。从此之后,张昭管内政,周瑜抓军事,无左孙权共成大业。孙家宗室中是有人不服孙权的,就比如他的堂兄孙坚的弟弟孙静之子、定中郎将孙皓。当时孙皓屯兵吴郡乌成仙,准备趁孙策御赐孙权出力之际,率兵袭取会稽郡。本来会稽郡的各县官员都有为孙策奔丧的打。算不过,好在时任副专县长的于藩劝阻本县官吏我们一旦远离城郭,会有被敌对的山民偷袭的风险。于是各县都纷纷效仿于藩,在当地为孙策服丧。由于会计军的长吏们都守在城中,孙皓想趁乱夺取会计的计划也就难以实施了。随后,于藩亲自前去劝说孙皓逃匿,将军不幸离世,那就应该由其弟效廉继位。如今我们已经打算为孝廉守城死战,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孙皓权衡利弊之后,果断撤军,孙权上位后的第一场宗室危机,就这样被平稳化解了。
### 孙权继承江东全解析:背后真相与关键因素大揭秘
孙权为何能继承江东?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孙策遇刺身亡,给江东的权力传承带来巨大变数。

从史料记载来看,与一些阴谋论截然不同。陈寿的三国志虽记载简略,但明确了孙策因收拾许贡,导致其小儿子与门客设伏,最终遇刺重伤不治。姜表传和后汉记则补充了更多细节,比如孙策打猎时孤身遇客,因轻信对方而遭攻击。

孙策有子孙少,然而当时孙少年幼,让其接管六军基业并不现实,且曹操代表的许都朝廷也不会承认。所以继承人转向孙策的弟弟们。孙匡因与曹家联姻被排除,众人看好的孙毅虽骁勇,但孙策最终选择了孙权。

在孙策弥留之际,将重要职位交给孙权,并表示孙权在选贤任能方面更胜一筹。这是因为孙策生前不断扩张,意识到仅凭军事才能不足以守成,需稳定内部。而孙权性格稳重,更适合与江东士人合作,维护江东基业。

孙策还告诫孙权稳定江东,避免北进中原。同时,孙策对张昭极为信任,希望其辅佐孙权。周瑜也公开支持孙权,与张昭共同助力孙权成就大业。期间虽有宗室不服,如孙皓曾试图袭取会稽郡,但危机被平稳化解。

总之,孙权继承江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江东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权继承江东、孙策遇刺、史料记载、阴谋论、孙少、孙毅、张昭、周瑜、宗室危机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