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严嵩的起伏人生与嘉靖朝风云变幻

share
公元一四八零年,成化十六年,大明王朝在明宪宗朱见深这么一个开了老朱家修仙和不上朝先河,背后是褒贬不一老板的带领下,居然一步步走出了英宗时期土木之变惨败,显现破国难迁的阴霾,经济人口的增长达到了整个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里的最高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化帝开启了对北方势力的反击。元宵刚过,正月十六,宪宗诏命保国公朱永为平虏将军,以西厂汪直为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前往备战。打打之后一路打到了蒙古王庭,史称威宁海大捷。正当朱见深意气风发地站在北京城头,看着他的军队缓缓向北而去时,他绝不会想到,就在六天后,正月二十二日,在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一个婴儿的诞生,将会在他孙子那辈给大明国运带来一场怎样的变化。一直看到有人说啊,严嵩从小家境贫寒,世代务农。这个嘛,贫是真的贫寒,却也不算太寒。他爷爷的爷爷高祖严孟衡,历经四朝的著名清官,因为顿顿不吃肉,仍送外号严青菜,最高职位做到四川布政使,从二品。从他去世到严阁老出生之间的三十多年里,虽然严嵩的曾祖、祖父、父亲就再也没能考上过任何功名,但凭着老爷子当年名臣的声望,严家依然是一个在当地拥有较大影响的望族。但你再望,也已经三代不兴了,再这么下去,就真的只能彻底歇菜了。所以,在小嵩宝宝出生以后,无论是祖父严介,还是父亲严淮,都和我们现在很多做家长的一样,把自己干不成的事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取名为嵩,中岳嵩山,包括严嵩之后的字为惟中,惟中也就是一中,里面的含义由此可见一斑。也合着老严家运气,用咱们张雪峰老师的话就是这祖坟已经不能用冒青烟来形容了,得是着了。你知道吗?小严嵩自出生以后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优秀,五岁启蒙,八岁以神童之名得到了知县的赏识,九岁入县学,十岁他就过了乡试,让他那个一辈子都没考上秀才的爹不禁感叹道惟教此子,他不足继也。之后严嵩科举途上一路高歌猛进,要不是十六岁时啊父亲去世耽误了乡试,可能在我们如今还没拿到身份证的年纪,严嵩就已经是举人了。不过不碍事,守孝三年后,未满二十的严嵩轻松中举,之后又很快在二十五岁以殿试二甲第二、全国第五的好成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进士。而值得一提的是,他这一年的主考官正是之后,搅动了天下风云。贯穿正德、嘉靖两朝的首辅杨廷和。严嵩刚踏入仕途那会,恰逢正德初年,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横行霸道,从内阁到六部,就连正德的老师李东阳都只能勉力支撑,严嵩这种没啥根基的就更别提了。是跟八虎沆瀣一气还是独善其身,严嵩选择了后者。借着母亲去世丁忧的契机,他回到了老家分宜,潜心治学,这一治就是八年,在钤山之旁修建精舍,郊游访友,赋诗作文,俨然一副身处世外逍遥自在的形象,在闭世的同时完成了古代读书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必经之路——立望,也就是树立自己在文人群体里面的威望。要说严嵩这望仰到一个什么程度,就这么讲吧,他结庐而居的地方名为钤山堂,为这钤山堂匾额题字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然而,可能是想起了从小爷爷父亲的期盼,可能是厌倦了清贫的生活,也有可能啊,是因为儿子严世蕃的出生。看着窗外的风起云涌,严嵩的心境也悄然产生了变化。八年的时间,作为看历史的我们来说,可能觉得只是短短的几年,但对于一个人,想想,咱们自己从二零一五年到现在,是不是又是一场漫长的经历呢?于是,在恩师杨廷和铲除刘瑾成为新一代首辅后,严嵩出山了。于正德十一年,在杨首辅的推荐下回到了京城,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翰林院。这时候啊,严嵩日后坚毅的潜质已经可以慢慢窥见了,对正德皇帝的一些荒唐行为不但不加以劝谏,反而还发挥其文笔好的优势加以歌颂。从而很快,正德十三年,他就获得了前往广西册封靖江王的美差。但运气不好的是,第二年回京的路上正好遇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与曾经的好友王阳明孤身一人就能借力打力积极平叛不同,在这个危机时期,严嵩一听到消息,那马上就就近找了个寺庙一躲,哎呦,哥们病了,下不了床了,又得隐居了。而与第一次隐居不同的是,这次他的目的则是两个字——观望。你们俩谁赢了再告诉我。这对后人称为钤山之变的插曲代表着严嵩的软弱、自私开始占据了他人格的主要一面。很快啊,正德十五年,朱厚照以巡幸为由南巡江南,看清了局势的严嵩走出了已经待了一年的寺院,跟着御驾回京去了。而就在不久之后,正德莫名其妙的重病离世,大明中期以后最精彩的嘉靖朝就此拉开了序幕。本以为抱着拥立嘉靖的老师杨廷和的大腿就能扶摇直上,殊不知谁都没想到啊,这个大家以为可以作为傀儡,才十几岁的少年天子嘉靖刚一登基,就为了到底是认先帝为爹,还是继续管自己亲爹兴献王叫爸爸的问题,与首辅杨廷和针锋相对了起来,并且还不落下风。作为杨廷和的得意门生,严嵩并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为老师拼命摇旗呐喊,他以其特有的圆滑再一次保持了观望,甚至这态度的天平还稍微向新皇帝那边倾斜了一下,从而给了老板一个不错的初始印象。最后的结果,嘉靖胜,杨廷和败,辞官养老,严嵩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没有站错队。相较于期间啊被削官流放的许多大臣,严嵩极其低调的躲过了这次严峻的风波,并且又很快勾搭上了老师的敌人。因为大礼仪事件啊,支持嘉靖从而入阁为相的江西老乡桂萼,于是乎,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终于在嘉靖七年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四十八岁的严嵩被派去显陵祭拜嘉靖他爹。期间啊,他通过对世宗心思揣摩,编造了此行途中的各类祥瑞神话,还十分有创意地把兴献王朱祐杬比作了明太祖,把嘉靖比作同为藩王继位的朱棣。这个比喻啊,真的就相当有水平,也是相当不要脸了。而老板这边呢,却是龙颜大悦。这件事可以说是初步构建了嘉靖与严嵩之间的信任关系。与此同时,哎,在礼部的日常工作中,之前的严侍郎,之后的严尚书也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能力。安南事件的和平解决,与日本朝贡关系的重新构建,以及对西北吐鲁番、北边朵颜三卫、东边朝鲜和东南琉球等周边关系的处理,相当的妥当。与我们刻板印象中那个只会拍马屁,其他啥都不会干的严阁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过说实话,这才是符合逻辑的嘛,毕竟只会溜须拍马,没有工作能力,还能占据首辅职位二十年,你当嘉靖傻呀?咱们道长可聪明了。但此时的严嵩也发现啊,无论他怎么进步,总有一个人挡在了他的前面。我是侍郎的时候,他是尚书,我是尚书了,人家都已经入阁了,除了跟在屁股后面吃灰,是一点超车的机会都没有。而这个人的名字就是夏言。说起夏言啊,跟严嵩的关系本来应该非常不错的,不但是江西老乡,并且夏言中进士的那次科举,严嵩还是考官之一。照理说,自己是老师,对方是弟子,奈何这进步的速度就是比不上人家。换做别人呢,可能还会酸溜溜的倚老卖老。但严嵩不是,绝口不提曾经的师徒,名分谦卑的,始终以下属身份自居,甚至还愿意在犯错的时候拉着儿子给学生磕头博取同情,但心里面却盘算的是怎么才能把他搞下去呢?但此时的严嵩是沮丧了,因为他发现夏言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自己,年龄比他小还清廉,并且也是靠着帮嘉靖认爹这事上来的,我有的人家也有,还都比我做的好,这可咋办呢?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通过反复观察后,严嵩笑了,终于找到了一个竞争对手致命的弱点。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夏言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而老板嘉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迷信分子。在嘉靖道长追求长生的道路上,与夏言的不以为然相比,严嵩则表现出了对于老板各种修仙活动的衷心拥护,无论多么荒唐都能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嘉靖自己diy的一个香叶冠,夏言不肯戴,而严嵩不仅戴,还在外面罩了一层纱,以示保护之意。嘉靖给员工发福利,送丹药,夏言一看这什么玩意,直接无视,严嵩呢,拿来就往嘴里送,并且不断提升自己写青词的水平。终于,在夏言因为河套之议不力被排挤走后,六十岁的严嵩坐上了首辅的宝座。从嘉靖帝在位期间来看啊,其实并不能算是全程昏庸,在他前十几年里,称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人,一系列的行为被称为嘉靖新政。然而,当一切走上正轨后,人性的另一面则自然而然的表了出来。追求长生,这个连嬴政李世民都不能免俗的概念,在朱厚熜这显得尤为疯狂。所以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聪明的嘉靖道长啊,就非常明白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首辅,而谁又是这个位置上的最佳人选?其实严嵩和其他诸如秦桧、赵高之类的奸臣不同,他是一个拥有挂件属性的人,就是老板啥样他啥样,老板励精图治,他也能跟着献计献策,老板玩命摆烂,他也能陪你玩的更嗨。所以啊,在这时候的严嵩眼里,善恶对错已经不重要了,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电视剧大明王朝一五六六里面的那段台词就很经典我告诉你,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严嵩。的确,严嵩对于嘉靖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嘉靖挡掉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他先让自己的义子赵文华掌管通政司这个类似于公司前台传达室的岗位,将所有的奏本在源头上就进行了分类,该缓的缓,该藏的藏,反正啊,就是不要惹老板生气就好。在免除了嘉靖的负面情绪后,他亲儿子严世蕃就常年把持着工部。为啥是工部呢?因为嘉靖要修仙,这修仙啊,就得造专门的宫殿啊,这玩意过去是没有的,重新来,一方面为老板挡住了麻烦,一方面通过写青词修宫殿,又在精神物质两方面取悦了上边。同时啊,自己还能在过程中培植党羽,敛聚财富。所以为什么弹劾严嵩那么难呀,二十多年来的前赴后继都没能成功,就是因为嘉靖撑腰,严嵩就能变本加厉的做到三四五把。放杠杆这个事啊,给玩的特别明白。并且啊,最后这口锅还得嘉靖背。电视剧里的那个名场面——他们拿两百万赈灾,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我觉得还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以至于朱厚熜在后期醒悟了也拿严嵩没办法,因为能指责严嵩的很多理由也是同样抽在自己脸上的巴掌,而嘉靖却是那个死要面子的人呀。其实如果这么继续下去啊,严嵩这一辈子也就那样了,毕竟是首辅,干到八十了,退休之时颐养天年,似乎啊,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但严嵩坏就坏在他那个儿子身上了,那个无恶不作且目空一切的严世蕃,坏事干着干着他就超纲了。鱼肉百姓这些看上去反而不算太大的事,却因为跟嘉靖毫无关联度,成为了御史或者说成为言官给严嵩致命一击的借口。最后这个明代第一奸臣,据说是死在了老家祠堂门口,靠着吃祭品度过了自己剩下的几年。总的来说呢,严嵩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他用他的行为放大了包括这位老板儿子的欲望。年轻时为了完成父辈的心愿活着,中年后为了伺候好老板活着,晚年因为儿子捉襟见肘直至倒台。极度自私自利的他,又似乎没有一天纯纯粹粹的是为了自己而活着的。只能说啊,这是一个坏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人吧。
### 大明王朝权力斗争与人物命运攻略

在大明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权力斗争贯穿始终,其中严嵩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严嵩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努力在科举中崭露头角。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正德年间选择蛰伏,潜心治学,积累声望。

嘉靖即位后,严嵩抓住大礼仪事件的机会,通过迎合皇帝,逐渐获得信任并进入内阁。在权力的角逐中,他与夏言展开了激烈竞争。严嵩善于观察对手弱点,利用嘉靖的迷信,成功排挤夏言,登上首辅之位。

成为首辅后,严嵩一方面为嘉靖遮风挡雨,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他和儿子严世蕃培植党羽,敛聚财富。尽管他在前期展现出一定能力,但随着权力的膨胀,他的贪婪和自私逐渐暴露,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对于我们而言,从严嵩的经历中可以汲取许多教训。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可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同时,要善于把握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也要警惕权力带来的腐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走得稳健,避免重蹈严嵩的覆辙。
大明王朝、严嵩、嘉靖、科举、仕途、权力斗争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