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双方是否真有百万大军及战国时期军队情况

share
胖哥,长平之战时,双方真的有百万大军吗?战国时期能吗?

最早在周朝时期,战场作战主力是贵族,住在城里的人称国人,城外的叫野人。周朝规定国人20岁接受军事训练,30岁正式作战,所以当时能上战场的至少是国人阶层,野人只能从事后勤工作,因此这个时期兵马人数较少。以周天子为例,其常备兵力14个师,一个师3000人,即100乘兵力,一乘约30人,14个师共42000人,加上近卫虎贲也不超5万人。诸侯的人数更少,当时对诸侯军队编制有限制,最大诸侯国军队不能超过三个军,不能随意扩编。

但随着周王室衰弱,战争规模和频率增加,各国开始在编制人数上做文章。比如晋国把一乘兵力改为75人,增加兵员若只在国人内征兵办不成,于是野人也可入伍作战,齐、晋、楚等国纷纷效仿,国人野人的概念逐渐不存在。楚国一乘兵力达125人,据说兵力已达5000乘,即六十多万兵马。随着兵制改革,野人成年后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周礼中对国人的教育方式也应用到野人身上,打破了国人与野人之间的阶层隔阂,国人与野人逐渐变成一个阶层,即农民,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到了战国时期,兵员人数急速增加。秦国更为彻底,全体百姓及低级官吏都要服役,全民皆兵。规定男子17岁以上要去赴籍,即去官府登记名字,登记后会被征发徭役,可打仗或从事后勤工作,秦国变成巨大战争机器,秦王可调用全国成年男丁作战,作战人员不仅包括战士,也包括后勤人员。

长平之战时,秦国是天下第一强国,凭借其土地人口和商鞅变法后的动员能力,集结60万人在长平是有可能的,不过里面会有大量后勤人员。赵国也倾国之力把兵马派到长平前线。很多人不信这个数字,可看赵国战后情况,长平之战结束一年后,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兵源严重不足,相国平原君连妻妾都编入队伍准备作战,因为成年男子在长平都战死了,赵国城内几乎没有成年男丁。燕国几年后敢于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使者到邯郸城内看到的全是未成年男子,一代人全部战死。当年苏秦出使齐国见到齐宣王时说临淄有7万户,能集结21万兵马,邯郸和临淄规模差不多,所以邯郸城集结四十多万人也有可能,史书多次记载长平之战后赵国男丁稀少,也佐证了赵国在长平有较多兵马。
# 战国时期军队人数与长平之战兵力真相大揭秘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的战争风云变幻,长平之战更是备受瞩目。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长平之战时双方兵力的真实情况以及战国时期军队人数的发展历程。

## 周朝时期军队构成与兵力规模
周朝时,战场主力是贵族,国人与野人有着明显区分。国人年满20岁接受军事训练,30岁正式作战,而野人只能从事后勤。周天子常备兵力14个师,加上近卫虎贲也不过5万人,诸侯兵力更是受限,这反映出当时战争规模相对有限。

## 兵制改革推动军队人数变化
随着周王室衰弱,战争增多,各国开始改革兵制。晋国改变一乘兵力,野人得以入伍,楚国一乘兵力达125人,兵力大幅增加。兵制改革打破阶层隔阂,国人与野人融合为农民,为战国时期兵员增加奠定基础。

## 战国时期秦国全民皆兵与动员能力
战国时秦国全民皆兵,男子17岁以上赴籍后可被征发。秦国凭借强大动员能力,在长平之战集结60万人虽含大量后勤,但也显示其战争潜力。

## 长平之战赵国兵力实情与战后影响
赵国倾国之力投入长平之战,战后都城邯郸兵源枯竭,燕国趁机攻打,这些都侧面印证了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规模,也反映出战争对国家人口和兵力的巨大消耗。了解这些历史真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军队人数,周朝,兵制改革,秦国,赵国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