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元老冯道:历经十一个皇帝,为何评价两极分化?
十朝元老是一种什么体验?电视剧里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什么张居正三朝元老,郭子仪四朝元老啥的,感觉啊特别牛的样子。但是这些个人跟五代十国里面的冯道比,那都算没及格。这位大哥在他四十四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十一个皇帝,横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并长期担任宰相三公这样的顶级职位。如此牛人,千年以来只此一例,别无分号。对于冯道的评价,已经不能用两极分化这四个字来形容了。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是无耻之忧,至今仍有很多人视他为骑墙派的代表人物,费尽心思揣摩他的一生,以期啊能够悟出一些权谋方面的成功秘诀。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被后世鄙视了上千年的人,在当时的评价却是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不贪财、不好色、不树敌、不欺民,才高八斗,大肚能容,关心民间疾苦的同时,还在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年月中,历时二十二年,将儒家经典著作进行了校正和雕版,刊印成册,史称五代兼本久经,在五人当国的乱世中,为文化的存亡断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于在汴梁城被辽国占据的时候,冯道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威劝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得开封百姓能够在辽国的铁蹄之下幸存。以至于冯道死后,百姓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声望之高,可见一斑。那为什么在同一个人身上,会出现小人和圣人如此极端的两种评价呢?这其实啊,是不同时代的古人对于如何做一个臣子?理解上的不同啊。其实在宋代之前啊,宋明理学还没有出现,孟子那套君臣理论还是非常有市场的。所谓君则臣,臣懿则君。并不要求一个打工仔一辈子只跟一个老板。比如孔子,他自己本人就在齐国和鲁国都上过班。西汉刘邦手下的韩信,原本都是项羽的人,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贾诩也跟过董卓、李鹊、张绣。刘备集团里面的赵云、黄忠、魏延、法政那一大帮子人,也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刘备的吗?一直到唐朝,李建成的幕僚魏震都能毫无心理负担的成为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城中的一员。由此可见,在古代,打工人在自家老大失败后敢换门庭,并不是多新鲜的事,只要你别在老板还健在的时候就倒戈,已经算是尽到本分了。而宋朝,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演变,忠君理念进一步加强,君辱臣死的概念大行其道,那冯道自然就成为反面教材了,被绑在耻辱柱上,被写进奸臣撰里,鞭打了上千年,那也就不难理解了吧。其实啊,就是立场不同罢了。在我看来,冯道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我们看他在世期间的几次王朝更迭。冯道二十八岁出世,第一站呢,是刘守光的大雁。刘守光是个没什么脑子的人,妄图去进攻当时如日中天的李存旭。年轻的冯道劝他不要以卵击石,却被慎怒之下的刘守光关进了大牢。本来是要咔嚓的,但刘守光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兵败身影。冯道呢,从牢里逃了出来,一路跑到太原,投靠了当时。的霸主李存旭这第一次的跳槽啊,这么来看,好像感觉就没啥毛病。在李存旭的后堂,冯道很快就担任到了宰相,之后又经历了后堂剩下的三位君主取代后唐的后晋时晋唐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说白了,这就是人家自己内部亲戚之间的权力更迭,关冯道啥事?所以第二次的朝代跨越,冯道继续做好自己的打工仔,我觉得也没啥毛病。之后,石敬瑭认了辽太宗做干爹,死后,辽太宗撕毁盟约,把自己的干孙子石崇贵一顿收拾,攻陷汴梁,后晋灭亡。面对辽国的铁骑,冯道一个文人,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力保汴梁成百姓安危,说实话,这是有功的。之后,辽太宗叶吕德光突发疾病去世,辽国兵马北归,刘志远的后汉趁势收复汴梁。作为滞留在中原的前朝宰相,冯道又坐到了后汉这艘船上,有问题吗?好像也没有。这就跟赤壁之战后,曹操返回了北方,刘备占据荆州后,收编了荆州系的一波文武大臣是一个道理。最后的一次王朝更迭,后周郭威以晋军统领的身份,以下克上,灭了老刘家的后汉。这时候啊,冯道已经七十岁了,距离他病逝还有三年,郭威又对他客客气气的换爷一个七十岁的老头了,干了一辈子职业经理人,你会怎么选择?说实话,作为一个打工的文人,在这么一个武夫当道的时期,能够保全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能够在自身安全情况下,做到冯道这样廉洁自首,不近女色,爱护百姓,兼济天下,实在啊,也是非。常不容易了。对于冯道的评价,我比较偏向于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老先生的话。我来读一下啊,这五十年不是建功立业的忌讳,甚至不是清史留名的机缘,所以在这非常时期,产生了一个冯道,他替人民请命,保存着传统行政的逻辑。一般作史者对于这样的一位不能随意褒贬,也只好把他当做一位例外的人物看待。这老先生说的很对,冯道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例外的人物。的确,他也见风使舵,溜须拍马,对于时局的把握异常准确,从而无论你们怎么斗,他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你要说他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我觉得也没问题,是人都怕。但他同时又能坚持着自己的职业操守,无论师德还是工作上,都恪守了传统意义上君子贤良的行为标准。怕死和坚持,这两者有的时候并不矛盾。和明末的洪承畴之流不同,冯道从未在前任败亡之前,就主动将矛头对准自己的旧主。所谓流水的五代,铁打的冯道,他以一个文人身份创造出了一个奇迹,正如他自己所言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从中也立身。他自己也知道身边老虎环伺的情况,但他却能在心中依然怀着无二的理想。或许,这才是大隐隐于世的真正含义吧。
《冯道:穿越五代十国的传奇人生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冯道堪称独一无二的存在。历经十一个皇帝,横跨四个朝代,成为十朝元老,这份履历令人惊叹。
他的一生,王朝更迭如流水,而他却稳如磐石。在动荡的五代十国,冯道如何在复杂局势中生存?他又为何会遭受后世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
冯道的职业生涯起始于刘守光的燕国,因劝阻其鲁莽进攻李存勖而被囚,后逃至太原投靠李存勖,开启了他的传奇之旅。此后,他在不同朝代担任要职,历经风雨。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冯道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他不贪财、不好色、不树敌、不欺民,关心民间疾苦,还历时二十二年校正雕版儒家经典,为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汴梁城被辽国占据时,他凭三寸不烂之舌保全百姓。
然而,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称他无耻之忧,他被视为骑墙派代表。这是为何?其实,不同时代对臣子的理解不同。宋代之前,君臣观念相对灵活,像孔子、韩信等都曾侍奉多位君主。而宋朝忠君理念强化,冯道便成了反面教材。
那么,我们能从冯道的一生中学到什么?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守自我又灵活应变?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冯道的传奇人生,汲取智慧,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冯道、十朝元老、评价、朝代更迭、儒家经典
《冯道:穿越五代十国的传奇人生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冯道堪称独一无二的存在。历经十一个皇帝,横跨四个朝代,成为十朝元老,这份履历令人惊叹。
他的一生,王朝更迭如流水,而他却稳如磐石。在动荡的五代十国,冯道如何在复杂局势中生存?他又为何会遭受后世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
冯道的职业生涯起始于刘守光的燕国,因劝阻其鲁莽进攻李存勖而被囚,后逃至太原投靠李存勖,开启了他的传奇之旅。此后,他在不同朝代担任要职,历经风雨。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冯道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他不贪财、不好色、不树敌、不欺民,关心民间疾苦,还历时二十二年校正雕版儒家经典,为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汴梁城被辽国占据时,他凭三寸不烂之舌保全百姓。
然而,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称他无耻之忧,他被视为骑墙派代表。这是为何?其实,不同时代对臣子的理解不同。宋代之前,君臣观念相对灵活,像孔子、韩信等都曾侍奉多位君主。而宋朝忠君理念强化,冯道便成了反面教材。
那么,我们能从冯道的一生中学到什么?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守自我又灵活应变?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冯道的传奇人生,汲取智慧,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冯道、十朝元老、评价、朝代更迭、儒家经典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