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对比关羽和于禁投降后的不同结局
有观众问呢,瑞哥为什么关羽投降了还算是忠义啊,而于禁投降却算是晚节不保?这不是双标吗?咱先说好啊,关羽不是因为投降而被称为忠义的,而是因为报效曹公且重回刘备啊,没有人会因为投降而被称为忠义的。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混吃等死安享富贵,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评价。投降是污点,但是是可以洗刷的。锐哥就领着大家呢从实际境遇、个人表现、新主态度和救主态度四个维度来对比关羽和于禁,有内因有外因,应该相对客观了。首先看实际境遇啊,关羽降曹的时候,那刘备都投奔袁绍去了。这要是在游戏里啊,这刘备的势力都灭亡了,而于禁投降的时候,早已不是群雄混战的时代,三国格局基本有个雏形了。魏国已经建立了,曹操已经是魏王,于禁是率领七军来救援曹仁,抵御关羽的统帅啊,担当重任,被曹操寄予厚望的。而且于禁当时是魏国左将军,假节钺,地位很高,常年来一直以忠诚立世,有非常好的人设,是众将的楷模。那这样子屈膝投降实在是让人觉得落差太大,如果咱换成关羽啊,刘备派关羽讨伐曹操,关羽临阵投降了,刘备还在后边眼巴巴的望着呢,那关羽是一个什么形象啊?都一样的,没有什么双标,只是我们更能体会历史人物当时的处境。其次看个人表现。曹操察觉关羽想走啊,就让张辽去问,关羽是个耿直的汉子。我深知曹公对我非常优待,但我受刘将军厚恩,发誓与刘将军同生共死,不可以违背誓言,我终究不会留下的,不过我要立下战功,报答曹公以后才走。果然呢,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报答了曹操,然后留下所有曹操的赏赐,拜书告辞来去明白回到旧主刘备身边。那你看于禁个人表现呢,人家庞德还知道找个高地拼死抵抗。于禁是一被水淹,看见关羽的水军就投降了。庞德是一个新员工,于禁是一个工作快30年的老员工,这么一对比真是天上地下。而且于禁常年来在曹操这边是一个忠诚的标杆啊,大家都指望着你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好嘛,你直接跪地不起了。道德模范塌方当然被骂得更狠啊。在关羽那儿和在东吴的岁月,于禁也没做出什么有气节的表现。3、看新主态度。曹操对关羽的评价是,使君不忘其本,天下亦是也。关羽告辞的时候,曹操根本没有阻拦,这个很重要啊。如果曹操要是坐地上学泼妇骂街,哎呀,关羽啊你不厚道啊,我对你这么好啊,你就走了呀,这日子没法过了。你想啊曹操是个诗人呐,放下屠刀就能立地写诗。唉民生之多艰的那种,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就好像老百姓的苦难都是袁绍袁术这帮人造成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直到今天呢还有人信呢。他要是想搞糟关羽那宣传力度有多强,但是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非常的大气。那你看于禁呢,关羽俘虏他以后,直接给关起来了,还让于禁领兵打仗,关羽压根儿没看上他。后来在东吴啊,于禁也是三天两头被虞翻挤兑,颜面尽失,他还得赔笑脸,孙权对他还比较尊重,但只是想拿他当个筹码啊。第四,看救主态度。关羽从投降到回归,刘备从来没埋怨过,就没把这个当成污点,关羽常年担任刘备阵营的第二号人物,刘备分兵就让关羽带,荆州也让关羽守。假如刘备非常在意关羽投降过,时不时挤兑一下,那绝对会影响别人,包括我们后人对关羽的看法。反观于禁呢?曹操听说于禁投降,说我和于禁相知30年啊,想到于禁到临头竟然不如庞德呀,庞德守节死了,曹操的意思是希望于禁最好也死,你于禁不死真的让我面子上很难看。于禁之前的中正人设立得太足了,这种卷王塌房了,全军上下都等着看他笑话。后来于禁回到魏国,曹丕在搞人心态这方面从来没输过。先是用孟明氏等做过俘虏的名将的经历来安慰他,让他觉得有点安心啊。再次给他远游官,让他做安远将军,负责当东吴的亲善大使。这时候他觉得有那么一丝的不爽,但也认命啊。最后建议他去拜谒曹操的墓地,一看墓地里画着巨幅壁画。关羽战克,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屈膝投降,这一下于禁遭不住了,羞愧而死。从这四个维度来看,关羽得到的都是正分,于禁都是负分儿,那于禁名声差也就不奇怪了。可不是咱们老百姓双标啊,觉得不过瘾,咱们再拿四个维度比划一下黄权黄权投降魏国好像也没有太多差评。首先看实际境遇,刘备大军败了,黄权率领1万偏师回家的路被截断,他没有投降东吴,而是投降了当时没有交战的魏国。这样看上去稍微好看一点,不过确实比较羞耻啊。刘备还在,你就投降了,但是黄权太会说话了,看个人表现,曹丕说呀,你这是效仿陈平和韩信弃暗投明吗?黄权说,我受刘主厚恩,不能降吴,又回不去蜀汉,所以来归顺我是个败军之将,能免死就是幸运了,怎么能跟古人相比呢?如此坦诚而精明的满分回答,既强调了自己不忘旧主恩德,又向新主说明情况。曹丕听了以后,会觉得他重情义,而且对他很放心。看新主态度,曹丕喜欢试探、调侃或者是吓唬黄权,黄权的表现是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所以赢得了曹丕和司马懿在内的曹魏人士的尊重。看救主态度,刘备认为黄权投降的责任不在黄权,而在于刘备自己。刘备照顾了黄权的家属,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后来在蜀汉做官。如果刘备啊大骂黄权是叛徒,给黄权定了性,那黄权的名声肯定好不了啊。
### 三国人物忠义与晚节攻略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关羽和于禁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关羽投降后仍被视为忠义之士,于禁却被指晚节不保,这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实际境遇**:关羽降曹时刘备势力几近覆灭,而于禁投降时三国格局初现,他身负重任,地位尊崇。此背景下,两人投降的影响截然不同。
**个人表现**:关羽直言受刘备厚恩,立功后毅然回归。于禁面对困境却轻易投降,与庞德相比,高下立判。
**新主态度**:曹操对关羽大度放行,尽显英雄惜英雄。于禁被俘后待遇不佳,在东吴也备受排挤。
**救主态度**:刘备对关羽既往不咎,信任如初。曹操却因于禁投降而失望,曹丕后续的举动更是让于禁羞愧致死。
再看黄权,虽投降魏国,但凭借坦诚言辞和得体态度,赢得曹丕信任,家属也获刘备照顾。
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三国时期人物的忠义抉择与命运起伏,从中汲取对人生和价值观的启示。
关羽,于禁,忠义,晚节不保,实际境遇,个人表现,新主态度,救主态度,黄权,投降
[Q]:关羽为什么投降后还算忠义?
[A]:关羽不是因投降被称为忠义,而是他报效曹公后重回刘备身边,并在投降期间不忘誓言,立下战功后才离开。
[Q]:于禁投降为何被视为晚节不保?
[A]:于禁投降时地位高、责任重,常年来是忠诚标杆,却轻易屈膝,与庞德形成鲜明对比,且后续表现也无气节可言。
[Q]:从实际境遇看,关羽和于禁投降时有何不同?
[A]:关羽降曹时刘备势力近乎灭亡,于禁投降时三国格局已有雏形,他担当救援重任,地位很高。
[Q]:关羽在个人表现上如何体现其忠义?
[A]:曹操察觉关羽想走,关羽表明受刘将军厚恩,要立下战功报答曹公后才走,还斩杀颜良后归还赏赐回到刘备身边。
[Q]:于禁个人表现与关羽相比为何差距大?
[A]:于禁被水淹后轻易投降,庞德拼死抵抗,于禁作为老员工人设崩塌,之后也没气节表现。
[Q]:曹操对关羽和于禁的态度有何不同?
[A]:曹操对关羽评价高且大气放行,对投降的于禁则失望,希望他像庞德一样死,觉得他不死让自己面子难看。
[Q]:刘备对关羽投降的态度是怎样的?
[A]:刘备从来没埋怨过关羽投降,没把这当成污点,继续重用关羽,分兵和守荆州都交给他。
[Q]:黄权投降魏国后情况如何?
[A]:黄权因实际境遇无奈投降魏国,个人表现上坦诚精明,赢得曹丕信任,新主态度上受尊重,救主态度上刘备照顾其家属,名声影响较小。
### 三国人物忠义与晚节攻略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关羽和于禁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关羽投降后仍被视为忠义之士,于禁却被指晚节不保,这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实际境遇**:关羽降曹时刘备势力几近覆灭,而于禁投降时三国格局初现,他身负重任,地位尊崇。此背景下,两人投降的影响截然不同。
**个人表现**:关羽直言受刘备厚恩,立功后毅然回归。于禁面对困境却轻易投降,与庞德相比,高下立判。
**新主态度**:曹操对关羽大度放行,尽显英雄惜英雄。于禁被俘后待遇不佳,在东吴也备受排挤。
**救主态度**:刘备对关羽既往不咎,信任如初。曹操却因于禁投降而失望,曹丕后续的举动更是让于禁羞愧致死。
再看黄权,虽投降魏国,但凭借坦诚言辞和得体态度,赢得曹丕信任,家属也获刘备照顾。
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三国时期人物的忠义抉择与命运起伏,从中汲取对人生和价值观的启示。
关羽,于禁,忠义,晚节不保,实际境遇,个人表现,新主态度,救主态度,黄权,投降
[Q]:关羽为什么投降后还算忠义?
[A]:关羽不是因投降被称为忠义,而是他报效曹公后重回刘备身边,并在投降期间不忘誓言,立下战功后才离开。
[Q]:于禁投降为何被视为晚节不保?
[A]:于禁投降时地位高、责任重,常年来是忠诚标杆,却轻易屈膝,与庞德形成鲜明对比,且后续表现也无气节可言。
[Q]:从实际境遇看,关羽和于禁投降时有何不同?
[A]:关羽降曹时刘备势力近乎灭亡,于禁投降时三国格局已有雏形,他担当救援重任,地位很高。
[Q]:关羽在个人表现上如何体现其忠义?
[A]:曹操察觉关羽想走,关羽表明受刘将军厚恩,要立下战功报答曹公后才走,还斩杀颜良后归还赏赐回到刘备身边。
[Q]:于禁个人表现与关羽相比为何差距大?
[A]:于禁被水淹后轻易投降,庞德拼死抵抗,于禁作为老员工人设崩塌,之后也没气节表现。
[Q]:曹操对关羽和于禁的态度有何不同?
[A]:曹操对关羽评价高且大气放行,对投降的于禁则失望,希望他像庞德一样死,觉得他不死让自己面子难看。
[Q]:刘备对关羽投降的态度是怎样的?
[A]:刘备从来没埋怨过关羽投降,没把这当成污点,继续重用关羽,分兵和守荆州都交给他。
[Q]:黄权投降魏国后情况如何?
[A]:黄权因实际境遇无奈投降魏国,个人表现上坦诚精明,赢得曹丕信任,新主态度上受尊重,救主态度上刘备照顾其家属,名声影响较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