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各国变法介绍:李悝变法及其他四国变法简述

share
变法在人类历史上很神奇,成功变法者能让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即使现代,很多国家施政方针和方法与古代相似,万变不离其宗。上期讲了春秋后期各国出现问题,国君寻求集权和富国强兵之法,在此推动下各国开始变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六个国家是魏国李悝变法、赵国公仲连改革、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威王邹忌改革以及商鞅变法。这期主要说魏国李悝的变法,其他四国简单带过,商鞅变法单独讲。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率先开启变法,李悝也被誉为战国法家的始祖。李悝变法的内容对后世各国变法提供了很多借鉴,包括商鞅变法也大量借鉴了李悝的内容。在农业上,李悝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就是说在魏国要同时播种五谷,不单一种一种粮食,为的是防止某种作物发生灾害后绝收。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指要努力耕作,勤于除草,到收获季节就要加紧抢收,像防盗贼一样,防止被雨水侵害。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意思是在住宅周围也要种上桑树,菜园子里种上各种蔬菜,田地之间的田埂也要利用上,栽上果树之类的作物。充分利用土地,扩大农副产品生产。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利用每一寸土地,并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我们看到,这些方式方法有的一直沿用至今。这个方法实行后,国家土地产量增加,产量增加使税收增加。经济方面,李悝采取平籴法。简单说,就是用国家力量收购或抛售,评议粮价。李悝认为,如果粮价太贱,农民入不敷出,生活困难,国家就会陷入困难。反之,如果粮价太贵,也会出问题,老百姓负担不起。因此,粮价不能太贱也不能太贵,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具体做法是国家在丰收年景多收粮食,遇到灾年,国家就平价出售丰年储存的粮食。这就是后世历朝历代均输平准的开端。大家发现没,谁用过这个方法?王莽。所以,王莽的改革没网上吹的那么玄乎,人家周朝就这么玩了,古建商农,粮贵商民。咱们看现在网上那些喷子,为什么粮食那么便宜,怎么不涨价,只要一看到卖清楚的,就鼓掌,然后还说什么对,都不种,就不给他们吃。哎,行,都不种,你吃什么,你吃草吗?就白脖子一个,那要涨价了呢,他们就会说,哎呀,我们面包都吃不起了,我们要生活。你看,就这些喷子怎么弄都喷,国家怎么做都堵不住他们的嘴。稍微说一下李悝的平籴法,跟春秋后期计然那个平粜法还不太一样,平粜就是国家把粮价控制在有波动的区间,允许粮价波动,但不能波动太大。目的是让商人也有利可图。李悝则不考虑商人利益,以民利为主。遇到水旱,要做到民不散,制止粮食波动,防止农民破产,百姓流离,巩固小农经济,富国进而强兵。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取消贵族世袭制,广泛招揽人才,靠能力选拔官吏。当然,这个做得不太彻底。李悝还编了一部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其内容主要分为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后来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带的就是这部法经去的,后来的秦律包括汉律都是在这部基础上扩大补充的。李悝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为后来各国变法拉开了序幕。魏国也因为李悝变法而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好,再简单说一下其他各国的变法。齐国邹忌改革我们都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看出邹忌注重的是什么,君王要注重臣下意见,要注重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与官吏,目的是在巩固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富强。楚国吴起变法,吴起变法的方法可以简单总结为一句话,叫做损有余而补不足,没错,就是道德经中的句子。吴起认为楚国国穷兵弱,是因为大臣权力太重,封君太多。这些人上逼主而下虐民,占有国家大量资源,所以规定三世而收其爵,削减他们的俸禄,裁撤无能的官吏,把省下来的钱用于练兵强国。之后,他又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把贵族迁徙到远地,让他们带着家人去开荒种地。这样一来,不仅打击了贵族势力,还开发了土地。韩国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主张君主要运用统治之术。他主张君主要集权。就集权这点,他与商鞅他们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注意,商鞅他们主张实行法制,用法律实现这一目的。申不害固然也讲法,但更注重术。具体操作是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然后君主要做到去听、去试、去治,装作不听见、不看见、不知道。这样臣下就摸不透君主心思。摸不透心思,就没办法讨好君主,也没办法隐藏自己过失。简单说,君主要用权谋驾驭臣下,统治人民,用这套东西治理国家,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没有其他几个国家好。赵国赵烈侯任用公仲连进行改革,但具体实施的不是他本人。他推荐了三个人才,分别是牛畜、荀欣、徐越。他们三人进行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王道仁政,搜揽人才,节减开支,并且对官吏进行考核以及监督。总体来说,魏文侯重用李悝,率先变法取得成功,魏国最先富强,同时赵烈侯改革,接着吴起在楚国变法,但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成效有限。齐国齐威王跟邹忌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齐国成为跟魏国并立的强国。韩国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但申不害强调术,所以效果不大。同时商鞅在秦国变法,商鞅变法可以说是集变法之大成,因此取得了不错成绩,秦国富强,也为后来秦国在不断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及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下一期单讲商鞅变法,正说历史这一期就讲到这,大家记得点我主页加合集可以连着看!
# 战国变法全知道:解锁强国之路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变法图强成为时代潮流。李悝变法作为其中的先驱,为魏国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 李悝变法的农业智慧
李悝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本,在农业上采取了三项极具前瞻性的措施。其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通过同时播种五谷,避免了单一作物受灾绝收的风险,保障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其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强调努力耕作与精细管理,在收获季节如临大敌般抢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免受雨水侵害。其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住宅周边种桑养蚕,菜园里种植各种蔬菜,田埂上栽满果树,实现了农副产品的多样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平籴法:稳定粮价的妙招
经济领域,李悝推行平籴法,堪称调控粮价的经典之策。他敏锐地意识到,粮价过低,农民生活困苦,将影响国家根基;粮价过高,百姓负担加重,社会易生动荡。因此,国家在丰收年景大量收购粮食,储存于国库,遇灾年则平价抛售。如此一来,粮价得以稳定在合理区间,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维护了社会稳定,为魏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政治改革:打破旧制,选拔贤能
政治上,李悝主张取消贵族世袭制,这一举措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打破了旧有的政治格局。他大力倡导广泛招揽人才,以能力作为选拔官吏的唯一标准。这一变革为魏国注入了新鲜血液,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投身魏国建设,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李悝变法不仅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更为后世各国变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各国探索富强之路的征程。
战国变法,李悝变法,农业措施,平籴法,政治改革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