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雍正摊丁入亩:与前朝税赋征收的差异
最近不少粉丝让我评价一下雍正搞的摊丁入亩。首先咱们要明白什么是摊丁入亩,它跟以往朝代税赋的征收有什么不同?昨天有个老粉儿跟我争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他说摊丁入亩不是取消人头税,因为人头税在明朝就撤掉了。雍正取消的是丁垚懿这个兄弟的说法呀,不能说不对,但是也不能说全对,只是看你怎么定义人头税这个概念。我在直播的时候反复跟大家讲过啊。古代朝廷跟百姓征收的钱财实物以及给官府干活服的那个徭役,你都可以理解为税负。一种呢是你的劳动价值转变成了食物被收走了。另一种呢征收的直接就是劳动价值。在古代啊不是说只有收了钱才能称之为赋税,这个我想大家不难理解,张居正搞的那个一条鞭法呀,它只是将税负跟徭役二合一了。原文之中写的就很清楚,一条边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一地记丁。你这个钱付的标准啊是按照丈量土地来收取的。在张居正这个时候啊,汉朝那会儿收的什么口赋、算赋这些人头税确实没了。可是这个徭役还是按照人丁数来收取的,只不过以前官府收的是劳动价值,现在你拿实物拿钱就可以免了这个徭役。这个收取的标准只不过从劳动价值变成了实物而已。然后呢,百姓交了这个钱,明朝的官府呢再用这个钱雇佣别人去干这个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说这明朝他免了人头税,只能说是免了一半。这个徭役所收的丁银他还是存在的。只要是以人口为基数收取的赋税,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人头税,他只是换了个形式,并不是不存在的,官府呢,还是按照人口丁户再收钱,如果真的完全废除了,在康熙搞的那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又是个啥呢?古代税赋的收取标准无非就两端,要么是地,要么是人。这个历代王朝呢,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的征收标准,往往是人按照人头收钱收的,是没有按地收取的多的。道理很简单,这个人能跑地,放在那儿是跑不了的。你想想一个王朝建立之初,他是没办法从田地里收到足额的税付的。天天战乱,谁还老老实实种地呢?全都跑了,地都荒了,你想收也收不上来。所以你看历代王朝税赋的方向,他由人转到地的时候啊,都是在一个王朝的中期。你比如唐朝的两税制,明朝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以及雍正的这个摊丁入亩,都是在一个王朝经历了很多年,土地都恢复开垦呢,也趋于稳定之后才能实行。所以清初的时候啊,他想废也是没办法完全废掉人头税的。明末战乱那么多,很多地都荒在这儿了。你不收丁税啊,朝廷官府他吃什么?所以这个丁税他一直收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清朝的百姓会大量的瞒报新生人口,你不是按照人头收钱吗?那我生了八个儿子,我少报四个,不就少出4份钱吗?就是你看为什么这个从康熙开始啊,清朝的人口就呈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一方面确实是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普及。还有一个呢就是从康熙实行的永不加赋,以及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都是在减轻人丁税的收取比例,朝廷不再按照实际的人口才收取赋税。那你百姓还蛮报个啥,咱们先说康熙搞的那个永不加赋是咋回事啊,清初男子16岁到60岁都会称之为丁,女子还有未成年的男性呢会称之为口,丁与口都会记录在沪上。当时所有的成年男丁都要去服徭役,但是这个徭役呢,你可以用钱的方式来代替,所以当时的赋税方式呢就是以丁戍收丁银。其实这也不是明清时候独创的。汉朝那会儿呢,你就可以以钱代役,你不想去服徭役,给官府交个300钱就可以免除你这一个月的徭役。官府再把这个钱给了别人来代替你干活。所以历朝历代也包括清朝前期都非常重视丁口数的变化,这是朝廷收入的一项重要开支,哪怕是以劳动价值的形式缴纳了这个税负也是一样,这都是朝廷所需要的,所以当时丁口数的增长呢,就是衙门官吏非常重要的一个升迁标准。这个相信大家是不难理解的,你盯口户数多了,朝廷能收上来的钱就多了。可是这么搞搞清楚的,百姓是很难受的。地方衙门盲目追求丁口数的增长,百姓的负担就越来越重。很多百姓忍受不了过高的丁税呢,就开始逃亡甚至反叛。康熙看到这个情况呢,就从康熙51年开始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是啥意思呢?就是在康熙50年,朝廷统计了清朝的人丁数呢是2400多万,合收的丁银呢是三百多万。咱们以后不管人口增加到啥地步,都按照这个标准来核收丁银人口再增加也是这个标准。所以说在这会儿啊,他的这个人头税不是不收了,只是不增加收取的数量。但是在实际实行之中呢,也有一个问题,就是除丁跟补丁的问题。人口他时时刻刻都是在变化的,每户的人丁多寡不同,何况这些地丁策、梁策都掌握在清廷的衙门手里。当时呢有一些官吏呢就跟大户勾搭在一起,把这个丁银征收的数呢转嫁到了百姓头上。虽然你朝廷名义上是丁增而丁银不增,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呢并没有给百姓减轻很多的负担。那些衙门的不法官吏呢,东搞西搞,把这些东西呢全都转嫁到了百姓头上。康熙这个永不加赋呢,不但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减少了清朝朝廷的收入。所以在康熙晚年呢,就开开始在少数的一些地方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那么接下来咱们要讲的就是重头戏摊丁入亩了。摊丁入亩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来的丁银从人丁的标准转化成田亩多少的标准来收取。具体的实行方式呢,就是将各省的丁银数额平摊到各州县的田赋银中。这个是啥意思呢?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啊,就比方说这个州每年的丁银是一万两白银,假如这个州的在册田亩数呢是1万亩,那么一亩地呢,就按照一两收取。假如说你占了60亩,那么你就要交六十两,占一亩地呢,你就交一两,也就是所谓的田多者多税,田少者少税,无田者无税,这就是摊丁入亩,你听着是不是一个挺好的政策呢?没钱没地的百姓就不用交纳丁税了,有钱的多交一点是不是也合情合理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个摊丁入亩有很多问题。地多的那些大户们带来的土地咱们就不讨论了。各省当时的人地情况也都是不一样,有的地方呢是人少地多,有的地方呢是人多地少。如果你按照一个标准来干,那很可能很多地少。盯多的地方呢,人家干脆就不重了,铲那点粮食还不够跟你朝廷交代呢,谁愿意干这事儿呢?所以各地呢他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实行摊丁入亩。康熙晚年啊最早在广东四川实行,雍正二年起呢在直隶开始推行。一直到雍正七年,大部分地区啊才陆陆续续开始摊丁入亩,但是呢并没有完全普及,直到乾隆42年,贵州也实行了摊丁入亩,清朝才算基本完成了摊丁入亩的全覆盖。但是还有极少数的地区没有实行,可见这件事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有多大。虽然难度大,但是收益也是巨大的。一边摊丁入亩,朝廷也完成了土地和人口的统计,雍正12年重修了税役全书,土地人口这两个重要的税负数据呢也被嘲。经掌握,田馥银也成为清朝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康熙24年,全国的田赋银呢为2400万两,到了雍正年间呢,已经涨到了2700万两。到了乾隆跟嘉靖年间呢,田馥银已经突破了3000万2以上这摊丁路姆极大的增加了朝廷的收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包括这个人口的增长,乾隆皇帝刚继位时啊,清朝的人口为1亿3000万。到了乾隆晚年呢,这个人口数已经突破了三个亿。你摊丁路母不再计算人丁数了,那么大家就没有必要再瞒报这个人口了。但是这个摊丁路母呢,并不是说把徭役赋税这些东西都从百姓身上移除了。清朝明面上他不服徭役,不收这个丁银了。但是徭役这个事儿在地方还是很普遍的。地方呢还是有很多差役要老百姓干的,有的是按照人口,有的是按照田地来征伐一夫。你清朝这会儿不是把人口田亩都统计好了吗?官府想盖个房子,想运个粮啥的那非常好找。户籍名册没有比以往朝代更全的时候了干这事儿官府手到擒来,地方衙门征发个百人千人规模的徭役,那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当时就有人上书乾隆皇帝,希望能免除这些徭役,你猜猜乾隆皇帝怎么说的?我朝百年以来,从无功勋徭役,所有守业、开沟、栽树、修彦等事,乃民间自为保护、相友相助之意,何得谓之差役?意思就是我大清自立国,就没有徭役这件事儿,至于你在地方看到那些百姓给官府干活的场景,那都不是朝廷官府让百姓干的,是百姓自发的,是互助互爱的行为,都是自愿的。对于他这番话呀,我就这几个字评价,真是是你的亲娘舅啊。
### 摊丁入亩全解析: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摊丁入亩,作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去除了苛役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税赋征收标准主要基于土地或人口。早期多以人头税为主,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朝代开始尝试改革。例如唐朝的两税制,以资产和田亩为征税依据;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按亩征收。然而,这些改革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清朝初期,延续了明朝的赋税制度,但由于明末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隐匿,导致税赋征收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康熙年间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基准,此后新增人丁不再增加丁银。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丁银转嫁等问题,百姓负担并未得到实质性减轻。
**二、摊丁入亩的实施过程**
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正式推行。具体做法是将各省丁银摊入各州县田赋银中,按照田亩数量征收。这一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各地情况差异较大,人地比例不同,给政策推行带来了挑战。康熙晚年最早在广东、四川等地试行,雍正二年在直隶开始推广,直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后,清朝才基本完成摊丁入亩的全覆盖。
**三、摊丁入亩的影响**
1. **对百姓的影响**:摊丁入亩使得无地少地的百姓减轻了丁税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同时,由于不再按人丁征税,百姓也无需再隐瞒人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对经济的影响**:该政策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人口的增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3. **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摊丁入亩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田赋银成为清朝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康熙二十四年,全国田赋银为2400万两,到雍正年间涨到2700万两,乾隆和嘉靖年间突破3000万两。
**四、摊丁入亩与徭役**
虽然摊丁入亩取消了丁银,但徭役在地方仍然存在。清朝官府在进行工程建设或运输物资时,仍会征发徭役,不过方式更加灵活,有的按人口,有的按田地。乾隆年间,有人上书希望免除徭役,乾隆皇帝却称这些是百姓自发的互助行为,并非朝廷强制。
总之,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要创新,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后世的赋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摊丁入亩,人头税,税赋征收,康熙,雍正,乾隆,明朝,两税制,一条鞭法,徭役
[Q]:什么是摊丁入亩?
[A]:摊丁入亩是将原来的丁银从人丁的标准转化成田亩多少的标准来收取,把各省丁银数额平摊到各州县田赋银中。
[Q]:摊丁入亩和以往朝代税赋征收有何不同?
[A]:以往多按人头收税,摊丁入亩按田亩收税,且合并了税负与徭役。
[Q]:明朝取消人头税了吗?
[A]:明朝只是免了部分人头税,徭役所收丁银仍存在,可理解为人头税换了形式。
[Q]:康熙的永不加赋政策是怎么回事?
[A]:康熙51年开始实行,以康熙50年人丁数和丁银为标准,人口增加不再加征丁银。
[Q]:摊丁入亩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A]:各地人地情况不同,按统一标准执行,可能导致地少丁多地方不愿承担,推行难度大。
[Q]:摊丁入亩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A]:没钱没地百姓不用交丁税,减轻负担,也无需再瞒报人口。
[Q]:摊丁入亩对朝廷收入有何影响?
[A]:极大增加了朝廷收入,田赋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数额不断增长。
[Q]:清朝的徭役在摊丁入亩后还存在吗?
[A]:仍存在,地方征发徭役方式多样,乾隆称是百姓自发互助行为。
### 摊丁入亩全解析: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摊丁入亩,作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去除了苛役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税赋征收标准主要基于土地或人口。早期多以人头税为主,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朝代开始尝试改革。例如唐朝的两税制,以资产和田亩为征税依据;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按亩征收。然而,这些改革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清朝初期,延续了明朝的赋税制度,但由于明末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隐匿,导致税赋征收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康熙年间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基准,此后新增人丁不再增加丁银。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丁银转嫁等问题,百姓负担并未得到实质性减轻。
**二、摊丁入亩的实施过程**
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正式推行。具体做法是将各省丁银摊入各州县田赋银中,按照田亩数量征收。这一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各地情况差异较大,人地比例不同,给政策推行带来了挑战。康熙晚年最早在广东、四川等地试行,雍正二年在直隶开始推广,直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后,清朝才基本完成摊丁入亩的全覆盖。
**三、摊丁入亩的影响**
1. **对百姓的影响**:摊丁入亩使得无地少地的百姓减轻了丁税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同时,由于不再按人丁征税,百姓也无需再隐瞒人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对经济的影响**:该政策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人口的增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3. **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摊丁入亩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田赋银成为清朝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康熙二十四年,全国田赋银为2400万两,到雍正年间涨到2700万两,乾隆和嘉靖年间突破3000万两。
**四、摊丁入亩与徭役**
虽然摊丁入亩取消了丁银,但徭役在地方仍然存在。清朝官府在进行工程建设或运输物资时,仍会征发徭役,不过方式更加灵活,有的按人口,有的按田地。乾隆年间,有人上书希望免除徭役,乾隆皇帝却称这些是百姓自发的互助行为,并非朝廷强制。
总之,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要创新,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后世的赋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摊丁入亩,人头税,税赋征收,康熙,雍正,乾隆,明朝,两税制,一条鞭法,徭役
[Q]:什么是摊丁入亩?
[A]:摊丁入亩是将原来的丁银从人丁的标准转化成田亩多少的标准来收取,把各省丁银数额平摊到各州县田赋银中。
[Q]:摊丁入亩和以往朝代税赋征收有何不同?
[A]:以往多按人头收税,摊丁入亩按田亩收税,且合并了税负与徭役。
[Q]:明朝取消人头税了吗?
[A]:明朝只是免了部分人头税,徭役所收丁银仍存在,可理解为人头税换了形式。
[Q]:康熙的永不加赋政策是怎么回事?
[A]:康熙51年开始实行,以康熙50年人丁数和丁银为标准,人口增加不再加征丁银。
[Q]:摊丁入亩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A]:各地人地情况不同,按统一标准执行,可能导致地少丁多地方不愿承担,推行难度大。
[Q]:摊丁入亩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A]:没钱没地百姓不用交丁税,减轻负担,也无需再瞒报人口。
[Q]:摊丁入亩对朝廷收入有何影响?
[A]:极大增加了朝廷收入,田赋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数额不断增长。
[Q]:清朝的徭役在摊丁入亩后还存在吗?
[A]:仍存在,地方征发徭役方式多样,乾隆称是百姓自发互助行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