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是否存在的质疑及相关现象探讨

share
最近对古人是否存在的质疑增多,中西方都有此类情况。先是金灿荣教授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能不存在,因13世纪前欧洲文献未提及他的名字。且相较于同时期中国的《道德经》《论语》,亚里士多德著作字数过多,难以被当时稀少昂贵的羊皮纸或草纸承载。此外,亚里士多德涉猎广泛,其知识量远超常人。之后,易中天老师也对老子的身份提出疑问,认为《史记》中记载的老子与《道德经》的作者可能并非同一人。不同时代对这些被视为中西方祖师爷的人物身份存在诸多质疑,原因是后人假托古人之名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公元前几世纪书籍的原本难以保存,现存多为后人抄本,其中改动情况难以考证。东西方都存在此类现象,西方例子因作者英文差未列举,中国则有《道德经》帛书与通行本有别、古文尚书被证伪作、假托名人的伪诗等,甚至现代也有挂名金庸假书、冒用鲁迅之名的名句等情况。究其根源,是名人效应以及对上古先贤的盲目崇拜与信任。人们往往对无名者言论著作轻视,对名人相关则深信不疑。有人疑惑古人为何如此,作者认为知识分子更在乎思想理念能否影响后人,所以对伪作不必反感,如唐朝临摹王羲之的赝品如今也是珍贵文物,《鬼谷子》虽可能是后人假托但仍有价值。最后提醒大家,网络质疑仅供谈资,教科书未改前别太当真,否则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在当今信息繁杂的时代,对于古人相关知识的探索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就如古人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讨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例,有人质疑其真实性,因其著作数量与当时承载条件不符,知识涉猎也远超常人。而老子身份同样受到争议。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了解古人文化呢?首先,要多方查阅资料,不能仅依赖单一版本。比如研究《道德经》,马王堆出土帛书就是重要参考。对于有争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虽被证伪,但从中能了解到古人作伪手段,从而提升辨别能力。同时,关注学术动态,专家新研究成果能为我们拨开迷雾。在网络信息中筛选可靠内容,不被片面观点误导。如此,才能在古人文化探索中收获更多,真正汲取其中智慧,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而不是被各种争议弄得迷茫。
古人质疑,亚里士多德,老子,名人效应,伪作,古书考证,文化内涵,网络争议
[Q]:为什么会对亚里士多德是否存在产生质疑?
[A]:因为13世纪前欧洲文献里没提到他的名字,且其著作产量过高,难以被当时的羊皮纸或草纸承载,知识涉猎也远超常人。
[Q]:易中天老师对老子身份提出了什么疑问?
[A]:认为史记里那个年长于孔子的老子与道德经这本含有譬如内涵的书的作者很可能不是一个人。
[Q]:后人假托古人之名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A]:存在名人效应,以及人们对上古先贤无条件的崇拜与信任。
[Q]:为什么说现存公元前几世纪书籍难以考证改动情况?
[A]:年代久远,最初的原本不可能保存到现在,目前看到的即使是残篇也都是后人抄本。
[Q]:中国有哪些假托古人的例子?
[A]: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与通行本有区别,古文尚书早在几百年前就被证明是伪作,还有假托名人的伪诗等,以及金庸最火时出现的冒名顶替假书、冒用鲁迅之名的名句等。
[Q]:对于网络上关于古人的质疑应持什么态度?
[A]:看完拉倒,别太当回事儿,在教科书未正式更改之前,这些质疑只能作为聊天吹牛的素材。
[Q]:为什么有人对伪作不反感?
[A]:比如唐朝临摹王羲之的赝品如今是珍贵文物,像《鬼谷子》虽可能是后人假托但仍有价值,许多内容虽来源待考,但也是历代先人智慧结晶,能从中吸取知识、了解文化内涵。
[Q]:名人效应在古人著作方面有怎样的体现?
[A]:许多当事的人说的话、写的书没人当回事,一旦冠以名人前缀就会让人深信不疑,同样的东西,有名作者就是旷世佳作,无名作者就是地摊文学。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