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之死疑点重重,孙权是否为幕后黑手?

share
周瑜之死是否另有原因?他以二分天下之策谋定江东,却在行军途中突然暴毙,而批准其行动的孙权则是成为了重点怀疑对象。那么周瑜之死都存有哪些疑点?孙权究竟有没有可能谋杀周瑜?公元210年,东吴周瑜行至巴丘之时突然病逝,年仅36岁。但是后世认为周瑜之死并不简单,很有可能与孙权有着一定的关联。赤壁之战后,东吴实力联盟,周瑜也与此战名扬天下。随后便向孙权提出了二分天下之际,即趁机软禁刘备,并直接掌管其兵马,进而吞并一周,控制刘璋的势力。随后在图谋张鲁,占据汉中,与马超结成联盟,随后以襄阳作为战略要地,向北方的曹操施压,从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不过,周瑜的这一战略遭到了孙权的拒绝,一方面他认为自身的实力不够,北方的曹操还需其他势力牵制,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刘备难以控制。可奇怪的是,孙权在公元210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却突然批准周瑜提出攻伐一周的方案,而周瑜就是在此次行动当中突然病逝。那么,假设周瑜并非自然死亡,这与孙权又有怎样的关系?首先,在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孙权设立了左右都制度,由周瑜和程普分别担任,共同掌管军权。而这一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形成制衡,防止一人权力过大的情况出现。这便反映出孙权对周瑜有着功高震主的担忧。当然,对于孙权的这一担忧也有其他证据。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写道,被还谓左右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故其气量广大,恐怖,久违人臣耳。这段记载是刘备准备返回荆州,孙权和鲁肃等人为他宴席践行时的谈话。孙权在刘备走后对鲁肃等人说道,周瑜文武兼备,是万人的英雄,他气度宽宏,恐怕不甘作为属下。此话不仅表明孙权对周瑜的才华和威望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了忌惮之意,也间接说明刘备应该已经得知了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可能试图在孙权和周瑜之间制造裂痕。而周瑜听到孙权此话则是非常不悦,于是借口称病不见孙权。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不久,孙权却突然批准周瑜所提出的攻伐益州的计划,但是并未说明任何原因,这与周瑜其他事迹的详细记载有着明显差异,包括周瑜之死也是记载的特别简单,这边非常容易让人猜测他的真实死因,孙权因此成为主要的怀疑对象。还有人认为周瑜的遗言可能也是孙权伪造,他在临终之前上表提醒孙权要以良将驻守边镇,并且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务,最后还再次强调要防范曹操和刘备两方势力。要知道,周瑜始终都在坚持二分天下的战略方向,但是他的临终遗言不仅没有提及半字,反而还让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接替他的职位,这就不得不让人们怀疑这段遗言的真实性。而这段遗言假如真由孙权伪造,那就说明孙权从未真心接受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包括周瑜死后,他将荆州武俊借给刘备,也是他更加赞同联刘抗曹的表现,那么这些疑点如果全部成立,孙权为何要同意周瑜的计划,并且大费周章在其行动之时将其杀害?个人猜测,其原因是孙权需要对周瑜的战略行动表示支持,这样既周瑜死归咎于战争或疾病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样既能除掉一个心腹隐患,又不会得罪其同党,从而避免直接的政治风波。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瑜之死一直是个谜。他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计为何被拒又被突然批准?孙权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周瑜的遗言是否真实?这些疑点都值得深入探究。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那段历史。比如,通过分析孙权的决策动机,能洞察其政治智慧与权谋手段;研究周瑜遗言的真实性,可窥探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启示。
周瑜之死,孙权,二分天下之计,遗言,疑点
[Q]:周瑜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计内容是什么?
[A]:趁机软禁刘备,直接掌管其兵马,进而吞并益州,控制刘璋势力,图谋张鲁,占据汉中,与马超结盟,以襄阳为战略要地向曹操施压,形成南北对峙。
[Q]:孙权为什么拒绝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
[A]:一方面孙权认为自身实力不够,北方曹操还需其他势力牵制;另一方面认为刘备难以控制。
[Q]:孙权后来为何又批准周瑜攻伐益州的计划?
[A]:文中未明确说明原因。
[Q]:孙权对周瑜的才华和威望是什么态度?
[A]:孙权赞赏周瑜的才华和威望,但也流露出忌惮之意。
[Q]:周瑜听到孙权评价后有什么反应?
[A]:周瑜非常不悦,借口称病不见孙权。
[Q]:为什么有人怀疑周瑜的遗言是孙权伪造?
[A]:周瑜坚持二分天下之计,遗言却未提及,还让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接替职位。
[Q]:孙权同意周瑜计划又将其杀害的原因推测是什么?
[A]:孙权需对周瑜战略行动表示支持,将周瑜死归咎于不可抗拒因素,除掉心腹隐患又不得罪同党,避免政治风波。
[Q]:周瑜之死与孙权有哪些关联疑点?
[A]:孙权设立制度制衡周瑜,批准攻伐计划时机可疑,周瑜死记载简单,遗言真实性存疑等。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