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集|明末清初怪杰金圣叹,用生命搞笑令人又好笑又心酸

share
《金圣叹的奇闻轶事》

金圣叹,那可是明清时期一位极具个性的文学批评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奇闻轶事。

话说金圣叹因事入狱,在狱中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幽默。有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跟前,神秘兮兮地说:“儿啊,为父今日要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儿子好奇地凑上前去,金圣叹慢悠悠地说道:“你可知,这花生米与豆腐一起嚼,竟有火腿的味道。”儿子听后,半信半疑地拿起花生米和豆腐尝试起来,一边嚼一边露出惊讶的表情。金圣叹看着儿子的反应,哈哈大笑起来。在这阴暗的狱中,金圣叹却能用如此奇特的方式给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时间过得很快,临刑的日子到了。金圣叹面无惧色,依旧谈笑风生。他站在刑场上,看着周围的人群,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刽子手提着大刀,站在一旁,心中也对这位奇人充满了好奇。金圣叹突然对刽子手说:“吾有一事相求。”刽子手一愣,问道:“何事?”金圣叹笑着说:“我听闻人死后,头落地之时,若能听到一声响,便可知自己的灵魂是否已升天。劳烦你在我死后,先让我听到一声响,可好?”刽子手被他的话逗得哭笑不得,但又被他的勇气和幽默所打动,便点头答应了。金圣叹满意地笑了,然后大声说道:“好,吾死而无憾矣!”说罢,他从容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金圣叹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能以幽默风趣的方式面对。他的奇闻轶事,不仅展现了他的机智和豁达,更让后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圣叹,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戏曲家,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对科举制度的戏谑态度而闻名。他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奇葩行为,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金圣叹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面对试题,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认真作答,而是在试卷上画了一幅画。这幅画既不是山水也不是人物,而是一只大乌龟,背上驮着一只小乌龟。金圣叹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讽刺。考官看到这幅画后,哭笑不得,只能判他落榜。

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金圣叹又玩出了新花样。这次他没有画画,而是在试卷上写了三十九个“动”字。这个“动”字,既不是文章的标题,也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金圣叹对科举制度的又一次戏谑。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屑和嘲讽。考官看到这篇“作文”后,只能再次判他落榜。

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时,还有一次应对“西子来矣”的考题,也颇为独特。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写一篇赞美西施的文章,而是写了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西子来矣,科举去矣。西子之美,在于其貌;科举之丑,在于其心。”通过这种方式,金圣叹又一次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戏谑和不满。

金圣叹这些奇葩的科举行为,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对传统科举的戏谑态度。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嘲讽,也展现了他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表达自我的精神。虽然他因此屡次落榜,但他的这些行为,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表达自我的金圣叹。

金圣叹的这些科举趣事,虽然看似奇葩,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精神。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嘲讽,也展现了他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表达自我的精神。这些行为,虽然让他屡次落榜,但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金圣叹的这些科举趣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了他传奇一生的一个缩影。

《金圣叹之死》

在清代初期,文人金圣叹的悲剧性命运成为一段引人深思的历史。他因参与“哭庙案”而被清廷处以极刑,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他传奇的一生,也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知识分子的无奈。

“哭庙案”发生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当时苏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而官府却仍旧催缴税赋。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府学的生员们聚集在孔庙,为死去的知县哭丧,以示抗议。金圣叹虽非孔庙生员,却因同情而参与了这场行动。他们所抗议的不仅是苛捐杂税,更是官府的不作为和腐败。

哭庙的活动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暴。官府认为这是对朝廷的公然挑战,迅速采取行动镇压。金圣叹等十八人被逮捕,并以“谋反”罪名定罪。虽然金圣叹本人在案中并非主导者,但他的影响力和直言不讳的性格使他成为清廷的眼中钉。

金圣叹在“哭庙案”中的角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次偶然的参与。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他性格中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自然体现。他一生中多次因言获罪,却始终不肯屈服于权贵,这种性格特点在哭庙案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现。

金圣叹在狱中的表现也颇具特色。他在狱中与儿子的通信中,透露出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死亡的淡然。他甚至戏谑地告诉儿子,花生米和豆腐一起嚼有火腿的味道,这种幽默与乐观,反映了他面对逆境时的从容。

金圣叹最终在南京被斩首,时年五十二岁。他的死,不仅是一个文人的陨落,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缩影。他的性格和精神,以及他所参与的“哭庙案”,成为了后人研究清代社会与文人处境的重要历史资料。

金圣叹之死,是清代初年复杂社会矛盾的一个牺牲品。他的悲剧,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他的故事,在后世被不断传颂,成为不屈服于强权、敢于直面不公的象征。金圣叹的死,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终结,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一次悲壮展示。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