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评价争议:千古一帝还是残酷暴君?

share
对于朱元璋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两个声音,一个是他建立了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收复了丢失四百三十一年的燕云十六州,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然而这位皇帝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残酷杀戮的一代暴君。那么对于这样的说法究竟出于何处?其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关于朱元璋是暴君的说法,首先有着两点比较常见的原因。他曾亲眼目睹过百姓之苦,其家人也因官府的剥削被活活饿死,所以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建国之后完全采取临终者的态度,官员一旦被发现有贪污行为,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其实严惩贪腐对于治国而言绝对正确,但是朱元璋的惩贪手段恰恰成为他被一些人评价为暴君的一大原因。比如明代的衙门都曾设有剥皮厂,如果官员的贪污数额达到五十两银子,就要被送入其中,遭受剥皮萱草之刑,其除掉人的骨肉之后,再把干草塞进皮囊之中,以此来告诫其他官员。而朱元璋设立的类似酷刑还有很多,所以有人批评这样的手段过于残暴。其次就是大杀开国功臣。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年纪尚小的孙子朱允文,但是曾经跟随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那些大臣,任何一位都有能力威胁到朱家天下,所以朱元璋决定率先行动,为朱云文扫除一切障碍,于是对开国功臣大杀特杀成为了被人评价为暴君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人们对于以上两点比较熟悉,但是接下来的内容却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你绝对不会想到,一些不仅不贪,甚至是一心为国的文臣,居然也被朱元璋杀死,而且是死的稀里糊涂。不过这里声明,以下内容均为史料记载,并不代表本人观点。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实用主义,不断的发掘问题并及时解决,包括建国之后也是一直秉承着这一原则,对于那些繁文礼节并不感冒。但是随着政权的稳固,他的这一原则便与一些儒臣产生了严重矛盾,因为儒臣始终认为要以仁义道德看待问题,清楚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商量解决的办法,所以这与朱元璋的节奏完全不符。比如在洪武九年,刑部负责人儒太素上交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奏书,结果朱元璋听了,将近一半都是套话,在他看来都是一些没用的大道理,于是一气之下就把如太祖召入宫中狠揍一顿,打完之后又将其关押。朱元璋于次日继续命人讲读这份奏书,发现后面的内容确实有用,于是告诉儒太素,根本没有必要书写如此之差的奏书,只需写明有用的五百字即可。但在儒太素看来,前面的九千多字绝非废话,他必须先把道理说明,然后再说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他在之后依然如此,提出的意见甚至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朱元璋对于那些大道理更加厌烦,便专门将其找来喝酒。他在宴席期间说了这样一句话金杯同如饮,白刃不相扰,其实就是警告如太。素让他收敛一下,结果如太,素也回了一句单程途报国,不必胜心焦。他明确表达自己是为江山社稷着想,绝对不会顾及皇帝的感受。朱元璋听到这些确实感动,但是考虑到他的意见基本都是儒家理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后还是找个借口将其杀掉,史书记载为屡逼于罪。洪武十五年。这时的朱元璋非常尊崇佛教,而大理寺卿李世鲁是位特别执着的儒生,于是经常劝说朱元璋应该遵守儒家思想。不过朱元璋本身就比较厌烦这些,并未理会李世鲁的建议。结果这位仁兄非常气愤,不仅在朝堂之上大声指责,甚至还把手中的朝板摔到地上。结果他的冲动直接惹怒了朱元璋,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威严受到挑战,于是当场命人将李世禄摔死在地上。还有同州的进士王溥也向朱元璋提过很多儒家建议,朱元璋每次都要咬着牙根听完。比如进入宗庙应该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问题,这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没有意义,甚至还要浪费大把的精力处理这些废话。可是这些儒生不死不休,提出的建议也是没完没了,最终导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朱元璋实在无法忍受,愤怒之下干脆杀了王溥。王溥在临死之前路过使馆,大声喊道学士刘三无制之,就是让官员刘三无记载当朝皇帝,杀死了无罪于史。除了朱元璋,很多武将也很厌烦儒家理论,甚至认为这些文人表面看去仁义道德,实际却是普遍的心胸狭窄,用心歹毒。朱元璋?对此非常疑问,虽然这些儒生倡导儒家思想,但也没有到达如此不堪的地步。武将于是提到了当年的张士诚,他的原名叫做张九嗣,后来专门找来文人给自己起了张士诚这个名字。朱元璋当时并不认为有何不妥,但是一位武将提出了孟子中的一句话是事成小人也,连在一起就是事成小人也。朱元璋经过一番查阅,发现孟子之中果然存在此话,瞬间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没想到乙方豪强竟然傻傻地接受了这样的诋毁,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这样的骂人水平也只有文人能够做到。朱元璋随即联想到了自己的出身,其实之前既当过乞丐,又做过和尚,即使现在当了皇帝,都经常把自己叫做怀有小民。所以他认为那些文臣表面恭恭敬敬,心里不一定怎么嘲笑自己,从此开始便对一些文字特别在意。比如一位名叫林元亮的大臣,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谢增奉表,主要目的是在感谢皇上。文章里面有句坐则垂涎,其实是在赞扬皇帝的言行,可是朱元璋因为自己有着起义身份,对于贼寇这样的字眼非常敏感,而坐则垂涎中的则字与贼字有着谐音关系,朱元璋因此处死了林元谅。又比如常州府学训导蒋震,他的文章当中有具瑞幸生智,结果也是遭遇不测,因为里面的生字与僧字的发音接近,朱元璋看到之后瞬间震怒,立刻下令将其杀掉。有人认为避开这样的文字就能无视,可是并没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有位大臣的取法相位,这些文字看上去没有问题,可是朱元璋又在此时变了套路,他对此组的谐音也很在意,其中的取法与去发的读音相近,触及到了他的出家经历,最后又是处死的下场。还有体前法坤早逝太平,这是效法天帝,太平盛世的意思,本来是在赞美皇帝,结果朱元璋又起疑心,把早逝太平看作早失太平,认为这是大臣的诅咒。有人会想,只要大臣在写文章的时候小心一点,就完全可以避免杀身之祸,但是这样的想法绝对没有可能。比如永少万年,天下有道,这句话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但是有道却被朱元璋理解为有盗贼。还有瑶毡帝妃一词,其中的帝妃又被理解为皇帝的是妃,包括比喻自己长生不老的兽玉千秋,其中的兽玉一词又被理解为兽玉,结果这些人全被稀里糊涂的砍了脑袋。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人认为这是清朝人的编造抹黑,但是这些内容全部记载于明朝,比如明朝的故宫写,他在自己的文章当中记载,有位叫做来福的僧人,曾经专门写诗感谢朱元璋,结果诗句当中有个疏字,来福就被砍去了脑袋。因为朱字可以被拆分为傣字和朱字,有着朱家歹毒的意思,所以朱元璋除了大杀功臣,刑罚严苦之外,也绝不允许皇权的威严受到挑战,哪怕那些并无太大过失的文人。这也是他被评价为暴君的另外一个原因。
# 朱元璋相关历史解读攻略

朱元璋,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皇帝,其评价一直存在着两个声音。有人认为他建立了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收复了丢失四百三十一年的燕云十六州,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然而,也有人认为他是残酷杀戮的一代暴君。那么,对于这样的说法究竟出于何处?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呢?

关于朱元璋是暴君的说法,首先有着两点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一,他曾亲眼目睹过百姓之苦,其家人也因官府的剥削被活活饿死,所以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建国之后,他完全采取严厉的态度,官员一旦被发现有贪污行为,结局只有死路一条。严惩贪腐对于治国而言绝对正确,但是朱元璋的惩贪手段恰恰成为他被一些人评价为暴君的一大原因。比如明代的衙门都曾设有剥皮厂,如果官员的贪污数额达到五十两银子,就要被送入其中,遭受剥皮萱草之刑,其除掉人的骨肉之后,再把干草塞进皮囊之中,以此来告诫其他官员。而朱元璋设立的类似酷刑还有很多,所以有人批评这样的手段过于残暴。

其二,就是大杀开国功臣。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年纪尚小的孙子朱允文。但是曾经跟随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那些大臣,任何一位都有能力威胁到朱家天下,所以朱元璋决定率先行动,为朱允文扫除一切障碍,于是对开国功臣大杀特杀,这也成为了他被人评价为暴君的另外一个原因。

其实,人们对于以上两点比较熟悉,但是接下来的内容却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你绝对不会想到,一些不仅不贪,甚至是一心为国的文臣,居然也被朱元璋杀死,而且是死得稀里糊涂。这背后的原因,与朱元璋和儒臣之间的矛盾有关。

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实用主义,不断地发掘问题并及时解决。建国之后,他也是一直秉承着这一原则,对于那些繁文礼节并不感冒。但是随着政权的稳固,他的这一原则便与一些儒臣产生了严重矛盾。因为儒臣始终认为要以仁义道德看待问题,清楚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商量解决的办法,所以这与朱元璋的节奏完全不符。

比如在洪武九年,刑部负责人茹太素上交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奏书,结果朱元璋听了,将近一半都是套话,在他看来都是一些没用的大道理,于是一气之下就把茹太素召入宫中狠揍一顿,打完之后又将其关押。朱元璋于次日继续命人讲读这份奏书,发现后面的内容确实有用,于是告诉茹太素,根本没有必要书写如此之差的奏书,只需写明有用的五百字即可。但在茹太素看来,前面的九千多字绝非废话,他必须先把道理说明,然后再说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他在之后依然如此,提出的意见甚至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朱元璋对于那些大道理更加厌烦,便专门将其找来喝酒。他在宴席期间说了这样一句话:“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其实就是警告茹太素让他收敛一下,结果茹太素也回了一句:“丹心图报国,不避圣心焦”。他明确表达自己是为江山社稷着想,绝对不会顾及皇帝的感受。朱元璋听到这些确实感动,但是考虑到他的意见基本都是儒家理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后还是找个借口将其杀掉,史书记载为“屡忤于罪”。

洪武十五年,这时的朱元璋非常尊崇佛教,而大理寺卿李仕鲁是位特别执着的儒生,于是经常劝说朱元璋应该遵守儒家思想。不过朱元璋本身就比较厌烦这些,并未理会李仕鲁的建议。结果这位仁兄非常气愤,不仅在朝堂之上大声指责,甚至还把手中的朝板摔到地上。结果他的冲动直接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绝不允许自己的威严受到挑战,于是当场命人将李仕鲁摔死在地上。

还有同州的进士王溥也向朱元璋提过很多儒家建议,朱元璋每次都要咬着牙根听完。比如进入宗庙应该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问题,这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没有意义,甚至还要浪费大把的精力处理这些废话。可是这些儒生不死不休,提出的建议也是没完没了,最终导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朱元璋实在无法忍受,愤怒之下干脆杀了王溥。王溥在临死之前路过使馆,大声喊道:“学士刘三吾记之”,就是让官员刘三吾记载当朝皇帝,杀死了无罪之人。

除了与儒臣的矛盾,朱元璋对文字也非常敏感。他因为自己有着起义身份,对于贼寇这样的字眼非常敏感。比如一位名叫林元亮的大臣,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谢增奉表》,主要目的是在感谢皇上。文章里面有句“坐则垂涎”,其实是在赞扬皇帝的言行,可是朱元璋因为“则”字与“贼”字有着谐音关系,朱元璋因此处死了林元亮。又比如常州府学训导蒋震,他的文章当中有“具瞻所依”,结果也是遭遇不测,因为里面的“瞻”字与“僧”字的发音接近,朱元璋看到之后瞬间震怒,立刻下令将其杀掉。

有人认为避开这样的文字就能无视,可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有位大臣的“取法象魏”,这些文字看上去没有问题,可是朱元璋又在此时变了套路,他对此组的谐音也很在意,其中的“取法”与“去发”的读音相近,触及到了他的出家经历,最后又是处死的下场。还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是效法天帝,太平盛世的意思,本来是在赞美皇帝,结果朱元璋又起疑心,把“早逝太平”看作“早失太平”,认为这是大臣的诅咒。有人会想,只要大臣在写文章的时候小心一点,就完全可以避免杀身之祸,但是这样的想法绝对没有可能。比如“永绍万年,天下有道”,这句话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但是“有道”却被朱元璋理解为“有盗贼”。还有“遥瞻帝扉”一词,其中的“帝扉”又被理解为皇帝的“庶妃”,包括比喻自己长生不老的“兽欲千秋”,其中的“兽欲”一词又被理解为“兽类”,结果这些人全被稀里糊涂地砍了脑袋。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人认为这是清朝人的编造抹黑,但是这些内容全部记载于明朝,比如明朝的《故宫记》,它在自己的文章当中记载,有位叫做来福的僧人,曾经专门写诗感谢朱元璋,结果诗句当中有个“殊”字,来福就被砍去了脑袋。因为“朱”字可以被拆分为“歹”字和“朱”字,有着“朱家歹毒”的意思,所以朱元璋除了大杀功臣,刑罚严酷之外,也绝不允许皇权的威严受到挑战,哪怕那些并无太大过失的文人。这也是他被评价为暴君的另外一个原因。

总之,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我们在了解他的历史时,应该全面、客观地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功绩,也要看到他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朱元璋,评价,暴君,千古一帝,惩贪手段,大杀功臣,文字狱,皇权威严,儒臣矛盾,历史争议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