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春秋时期名称由来:为何叫春秋而非冬夏

share
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的名字,可不是古人一时兴起随便取的。春秋之所以叫春秋,跟一本书有关。这本书想必大家都听过,就是《春秋》。这本书可不简单,它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242年间,鲁国与其他诸侯国发生的大事。书中记载的这242年,恰好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意义重大。表面上它是一本史书,但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是‘义’。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阐述,表达对事物和人物的看法,褒贬之意蕴含在细节之中,这就是‘春秋笔法’的由来。《春秋》隐含的褒贬在细节里,不易察觉。后世为了让人更好地读懂春秋大义,便做了三本注解,即我们熟知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关羽最喜欢读的是这三本注解中的《左传》,这也是后世人认为关羽喜欢读《春秋》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关羽喜欢读《左传》,在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中就有记载:‘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左传》和《春秋》并非同一本书,《左传》是《春秋》的注解书,因此也被称为《左氏春秋》。那么,为什么《春秋》记载的这242年被称为春秋时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242年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建立在周礼的基础之上,周礼对社会层级和整体社会制度做了明文规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周礼中都有详细规范和要求。当时,一切社会规则都以周礼为纲领,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士大夫,所有人的生活规范和律法规范,周礼都有详细记载。然而,从《春秋》记载的鲁隐公时期开始,周礼构建的社会基石逐渐崩塌。最典型的事件是鲁隐公十一年,鲁桓公杀掉鲁隐公后,在没有周天子册封的情况下继位,这违背了诸侯继位须经周天子册封的规定,公然践踏了周礼。鲁桓公杀鲁隐公后,众人都在看周天子如何处理。若鲁国公然违背周礼却没事,各诸侯国便会更加肆无忌惮,不按规矩行事。当时在位的周天子是周桓王,他并未讨伐鲁国。随后,楚武王未经周天子同意自称楚王,周天子也未讨伐楚国。各诸侯国见状,认为弑君称王这种公然违背周礼的行为都没事,自然不必再遵循周礼。从此,周朝建立的规矩逐渐崩塌,大家开始不讲规矩、不讲武德,只讲实力。据史书记载,春秋这242年间,共有36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害,52个诸侯国被灭国。这些被杀的国君和被灭的诸侯国,显然并非周天子授权。规矩破坏,天下大乱,这就是春秋被称为礼崩乐坏时期的原因。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被单独称作春秋时期。那么,为什么这个时期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呢?这与古人的劳作习惯有关。古代社会的主体经济模式是农耕,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秋是古人最重要的两个季节,所以古人取名时,选取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时刻——春和秋,这便是‘春秋’名称的由来。
嘿,各位历史爱好者!今天咱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春秋时期名称的由来,相信这会让你对这段历史有全新的认识。首先,春秋时期名字的由来和一本大名鼎鼎的书——《春秋》紧密相连。《春秋》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特定的242年历史,而这242年就是我们所说的春秋时期。它可不只是简单记录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记载传达‘义’,用独特的春秋笔法在细节中表达对事物和人物的褒贬。这就提醒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要细细品味其中深意。对于想深入了解春秋大义的朋友,《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三本注解可不能错过。尤其是《左传》,它不仅是理解《春秋》的重要帮手,还因为关羽对它的喜爱而备受关注。不过要注意,关羽喜欢读的其实是《左传》而非《春秋》,这可是个容易混淆的点哦。接着说说为什么这242年被称为春秋时期。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礼崩乐坏。周朝以周礼为基石构建社会秩序,对各阶层的规范细致入微。但从鲁隐公时期开始,周礼逐渐崩塌。鲁桓公未经周天子册封继位、楚武王擅自称王等事件,都是对周礼的公然挑战,周天子却未加讨伐,导致各诸侯国纷纷效仿,社会秩序大乱。这启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要从周礼的兴衰入手,了解当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变迁。另一个原因则和古人的劳作习惯有关。古代以农耕为主,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所以古人用这两个季节来命名这个时期。这也让我们明白,历史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春秋时期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通过阅读《春秋》及相关注解,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从礼崩乐坏的角度,分析政治格局的变化;结合农耕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这样多维度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发现这段历史独特的魅力。希望这些小攻略能帮助大家在探索春秋历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
春秋时期,名称由来,春秋,左传,礼崩乐坏,农耕习惯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