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历史上最大盗墓头子温韬的传奇与恶名

share
他是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唐朝十七座皇帝陵墓被其盗掘一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尸骨也未能幸免。但这位千古罪人是否为此次行动的真正主谋?其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子温韬。温韬生年不详,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人,祖籍京北华原,即今天的陕西耀州人。此人能载入史册,并非因其精通文墨或立过战功,而是因其臭名昭著,尤其被现*古学家所痛恨。《新五代史》对温韬有这样的记载:邵惟道后世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我们通过‘盗’字猜想,温韬年轻时要么以偷盗为生,要么常做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甚至早在年少时就有过盗墓行为。史书中虽未明确记载他名字中‘盗’字的含义,但通过下面的事不难得出结论。当时李茂贞作为五代时期的一方军阀,实力强劲,温韬向其谄媚,甚至将姓名改成李彦韬,还谋得耀州刺史一职,可见其拍马屁功夫了得。不过温韬很会见风使舵,901年,李茂贞伙同宦官韩全诲劫持唐昭宗,后梁太祖朱温率兵将李茂贞围困于凤翔。此时温韬为保全自己,以献出耀州为条件投靠梁国。但没过多久,他又叛离梁国,再次回到李茂贞麾下,而李茂贞不仅未惩罚他,反而再次重用他,任命其为节度使。唐朝灭亡后,后梁进入末期。朱友贞时期,温韬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靠后梁。和之前一样,温韬并未因之前的叛梁行为受罚,同样成为后梁的节度使。要知道,当时的节度使可全权管理某地区的军事、民事及行政事务,权力极大。我们不禁疑问,温韬这样一个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为何在反复背叛两方势力后,仍能坐上如此重要的节度使之位?这就回到之前所说的‘盗’字。我们猜测,温韬能从一个盗贼一跃成为手握大权的节度使,根本原因并非其拍马屁的功夫,而是他年少时练就的盗墓技能,这才是被李茂贞和后梁人看重的。若他只是普通盗贼,既无文韬又无武略,别说成为节度使,恐怕连见到李茂贞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他名字中的‘盗’极有可能指盗墓。后面的事更能证明这一点。要说挖墓,大汉王朝的刘去、东汉末年的董卓以及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盗墓界的佼佼者,但在温韬面前都相形见绌。唐朝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柷共二十一位皇帝,除去唐昭宗李晔被葬于河南偃师,唐哀帝李柷被葬于山东菏泽外,其余十九位皇帝均葬于关中。由于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所以关中只有十八座唐陵,俗称唐十八陵,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李世民与文德皇后合葬的昭陵,然而温韬却成了唐十八陵的噩梦。《新五代史》记载,温韬在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里,先后盗掘唐十七陵,将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其中李世民的昭陵最为坚固,李世民死后还将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但不通文墨的温韬却将这些价值连城的作品当成废品,取走上面的绸缎后,将其余的全部撕碎,包括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也不知所踪。之后,温韬又动员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准备盗掘最后的乾陵。可刚要动手,天空突然狂风暴雨,众人被吹得人仰马翻,温韬只能退去。奇怪的是,人们刚走,天空便瞬间转晴,温韬再次组织开挖,怎料暴风雨再次袭来,如此反复三次后,温韬心生恐惧,不敢再挖,乾陵才因此逃过一劫。不过此事并未结束,温韬除盗取金银珠宝、毁坏真迹外,就连李世民的尸骨也不放过,竟将其拆分出售。直到北宋时期,宰相赵普花大价钱将李世民的部分遗骨收回,并送至昭陵安葬。按理说,温韬已盗取大量财宝,为何连一具尸骨也不放过?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盗墓最大的受益者并非他,他只能从中获取一小部分利益,所以才卖了李世民的尸骨。除此之外,温韬还曾将盗取的财宝编成名册,公之于众。虽然五代时期局势混乱,但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必定会遭到众人唾弃,难道他真傻到这种程度?还有,温韬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盗墓行为,若得不到后方力量的支持和允许,仅凭他一人之力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温韬为在乱世立足,既帮主子欺凌唐室,又替主子背上盗墓贼的骂名。923年,后梁灭亡,温韬又投靠后唐,并向后唐的刘皇后行贿,从而再次得到重用。三年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他认为温韬狡诈且有盗墓之举,便下令将其抓捕入狱。之后不知为何,李嗣源又将温韬赦罪归田。但没过多久,温韬便被赐死,乱坟岗成了他的最终归宿。
嘿,各位历史爱好者!今天咱们来深入聊聊历史上那个臭名昭著的盗墓头子温韬。温韬生活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期,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戏剧性和罪恶。首先,温韬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主要是因为他那令人发指的盗墓行径。唐朝的众多皇帝陵墓都惨遭他的毒手,十七座唐陵被他洗劫一空,这其中还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李世民的昭陵里陪葬了大量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可温韬这个不通文墨的家伙,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当成废品,绸缎取走后就将其撕碎,《兰亭序》也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温韬的人生轨迹也很有意思。他本是五代十国时期梁国人,祖籍京北华原。能在史册留名,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文韬武略,纯粹是因为他的恶名。他早年可能就与偷盗、抢劫等勾当脱不了干系,名字中的‘盗’字或许就暗示了他的本性。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温韬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他先是向实力强劲的李茂贞谄媚,改名李彦韬还当了耀州刺史。后来局势一变,他又以献出耀州为条件投靠梁国,没多久又叛回李茂贞,还被任命为节度使。唐朝灭亡后,他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靠后梁,依旧成为节度使。大家肯定好奇,这样一个小人为何能屡屡得势?很可能就是他年少练就的盗墓技能起了作用。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盗墓或许能为各方势力带来急需的财富,所以他才被看重。温韬对唐陵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唐十八陵中,除了乾陵因几次诡异的暴风雨躲过一劫,其他陵墓都未能幸免。他不仅盗取金银珠宝,还拆分出售李世民的尸骨,这种行为简直丧心病狂。不过从他卖尸骨这一点也能看出,他可能并非盗墓最大的受益者,背后或许有更大的势力在操控。而且他还把盗取的财宝编成名册公布于世,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在混乱的五代时期也引起了众人的唾弃。最后,后梁灭亡后他投靠后唐,却因后唐明宗李嗣源认为他狡诈且有盗墓之举而被抓捕入狱,虽然后来被赦罪归田,但最终还是被赐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了解温韬的故事,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历史文物的脆弱。希望大家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温韬,盗墓贼,唐朝陵墓,五代十国,历史揭秘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