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自称与臣民对皇上的称呼变迁
我们看电视小说里面皇帝都自称朕怎么怎么,但其实啊这个“朕”最早就是一个普通的自称。比如屈原就自称朕,在离骚里面就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蔡文姬他爹也解释过,“朕,我也”。古代尊卑共职,贵贱不贤。那么叫“朕”之前,诸位大哥都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呢?在春秋战国之前,夏商周三代的老大都是称呼自己“予一人”,也可以写成“予翼人”。没登基的时候呢叫“予小子”,一看就非常接地气了。早期的一些书,什么左传啊、礼记啊、《汤誓》啊,都是有相关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就开始用我们现在熟悉的“孤寡”来进行自称了。因为周天子还在嘛,你就不能叫“予一人”了。所谓寡人,意思就是寡德之人。虽然说直译过来呢不太好听,有点缺德的意思,但算得上是一种自谦了。孤的意思呢也好不到哪里去,反正就是高处不胜寒。老凡尔赛了。这个称谓啊就这么一直延续了下去,一直是王爵的专属称谓。而我们熟悉的这个“朕”是从秦始皇他老人家开始用的。之后啊随着封建帝制的延续,“朕”这个称呼呢就一直被用了两千多年。但是这个“朕”大家要注意了啊,只是一个官方的自称,鉴于各类公文和正式场合里才会用。一般的日常生活里皇帝们还是挺随意的,有的自称“吾”,有的自称“我”,有的自称于五花八门,还有很多基本啊看个人的语言习惯。我们看电视剧里面朱元璋一直自称“咱”怎么怎么,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朱元璋在正式场合里呢,还是要说“朕”的。而同时啊我查询到一个例外,就是朱棣了,居然在对外公文里面自称“俺”,那个也是相当霸道了。说完这个皇帝的自称啊,再来看臣民是怎么称呼皇上的,这个啊就非常非常乱了。夏朝的时候君主称之为“后”,《说文解字》里面解释到的是发号施令者为“后”。不过啊现在很多人都质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老外这么说呢我也就算了,作为中国人,你说“虞朝”是不是存在我也就忍了。因为老外的几句话就质疑咱们自己的夏代有点文化自信好不好?到了商朝的时候呢,君主开始称之为“帝”,比如我们说武丁叫“武丁帝”,周王呢叫“帝辛”。到了西周呢,君主就被称作“王”了。“王”这个字在殷商甲骨文里面就有。武王伐纣后啊,这个周公觉得前朝的商有过失,所以啊作为取而代之的周王室自贬帝位为王。所以我们都说周文王,周武王对吧?之后呢西周又有了“天子”的叫法。你们看我们一直说周天子从来不说什么夏天子、商天子啥的。对于西周首创的这个“天子”称谓,这儿我要跟大家说道说道了。现在很多说法说“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对于这个解释啊,我个人是有点不同意见的。我们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这个“子”是什么意思啊?又不是什么孔家的儿子、墨家的儿子,“子”就是一种尊称。“天子”的意思啊。我觉得啊可能就是一个“天”,而“子”呢是作为一个非常尊贵的后缀来进行使用的。与此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臣军前奏队的时候,已经开始用了“陛下”“上”“王”这样的称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臣民口中对于老大的称呼,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非常的多样化了。毕竟人太多,你想管是管不住的。再到大秦皇帝,这个词语终于被创造出来了。秦始皇呢觉得自己建立了亘古未有的功绩,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他了不改一下这个名称啊,不足以被后世传颂。这时候啊王绾、李斯就说了,古有天皇,有帝皇,有太皇,而太皇最贵,希望秦始皇自称太皇。最终秦始皇觉得呢这个太皇还是差了点就自创了皇帝这个叫法。这个称谓啊就一直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了。到了汉代,汉承秦制基本上就没啥太大变化,只是在独尊儒术的大环境里面,又把“天子”这个称谓拿了出来,赋予了神秘学的属性,与皇帝二字并行,作为正式场合下的称谓。而在许多非正式场合中,又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新的别称。根据《资治通鉴》上所说,西汉民间称皇帝为“县官”,东汉称之为“国家”。据说啊之后五代十国和宋朝的时候,就是把这两个称呼揉捏在了一起,创造出了“官家”这么一个叫法。大唐盛世期间呢,正式场合依然叫“陛下”,非正式场合呢有叫“大家”的、“天家”的、“至尊”的。至于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称呼唐玄宗为“圣人”,我查了一下啊,玄宗的确被这么称呼过,但并非所有的唐朝皇帝都被这么称呼。并且啊“圣人”这个词在唐代也不专属于皇帝,安禄山也被称呼过为“圣人”,这个啊就非常迷了。之后我们熟悉的“官家”一词,其实并不是在北宋才被发明的。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禁书,里面呢就有记载。而到五代十国时期才逐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啊被正式作为了皇帝的专属称谓,甚至于宋朝皇帝啊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会用上这两个字。至于“官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别说我们好奇了,传说宋真宗也好奇过,并向身边的人询问侍读学士,李仲荣的回答是,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皇五帝之德,故曰“官家”。在宋朝,皇帝的称谓还大大影响了民间的各个群体。在当时啊,医生叫“医家”,和尚叫“禅家”,诗人叫“诗家”,农民叫“农家”,你看就非常紧跟潮流了。元代的时候,“皇上”一词被开始广泛使用。“皇上”这两个字呢在南北朝南朝的《梁书》《陈书》中就有出现,但不多,但从《元史》中就能被频繁检索到了。所以啊网上有种说法,说“皇上”是清朝才有的,就非常的不准确。到了明代,我们熟悉的“万岁”这个称呼终于出现了。“万岁”这个词儿啊,最早汉武帝的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武则天的时候也有,但老百姓在欢庆庆祝的时候,都可以用“万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并不常用在皇帝身上。直到明代,虽然大臣奏对的时候,还是以“皇上”和“陛下”为主要用语,然而在内廷后宫之中,嫔妃、宦官、宫女就会称皇帝为“万岁爷爷”、“万岁爷”这样的称呼。但一般呢正经文官武将是不会这么叫的,丢不起那人。你看魏忠贤自称九千岁,就是因为啊他是内廷工作人员,表现出自己仅次于万岁的身份地位。而到了清代,因为八旗子弟都是以亲王室的家臣自居,所以啊像“万岁”“万岁爷”这样的称呼,就从一个内臣对主人的专属称谓,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叫法。但依然只是私下使用的,正式场合还是要称呼“皇上”,而“陛下”这个词呢,就基本不用了。对于《清史稿》的检索来看,全书中“皇上”两字出现134次,而“陛下”仅仅出现了13次。另外需要提一嘴的是啊,我们电视剧里经常看到一个称呼叫“老佛爷”。这个啊不单指太后,像雍正的、乾隆啊都是这么叫唤过。其实啊对于皇帝用尊称区别于普通人,但中国有,国外也有。在正式的场合,欧洲的君主对于自己的称呼也不是“I”而是“we”。我们来看一个维多利亚女王的措辞,“We are not amused”,这个“We”就相当于我们这儿的“朕”啊,这个内容啊是我从别的英语达人那边看来的。哎,我英语就不多说了,这个口音感人,再说下去呢就不是聊天吹牛了,而是在恶心大家了。
**《穿越千年,探秘皇帝称谓与臣民称呼的演变》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的称谓和臣民对皇上的称呼不断变迁,充满了神秘与趣味。
夏商周时期,老大们的称呼独具特色。夏称君主为“后”,商称君主为“帝”,周称君主为“王”。比如武丁叫“武丁帝”,周文王、周武王中的“王”字在殷商甲骨文里就已存在。那时的称呼反映了各朝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诸侯自称有了变化。之前夏商周三代老大称“予一人”或“予翼人”,未登基时叫“予小子”。后来诸侯用“孤寡 ”自称,像“寡人”表示寡德之人,是一种自谦。
秦始皇统一后,“朕”成为皇帝官方自称,一直沿用到封建帝制结束。正式场合用“朕”,日常皇帝们称呼多样,像朱元璋有时自称“咱”。朱棣更是例外,对外公文自称“俺”。
臣民对皇上的称呼更是五花八门。夏朝称“后”,商朝称“帝”,西周称“王”,之后又有“天子”之称。春秋战国时,大臣用“陛下”等称呼。随着朝代更迭,西汉民间称皇帝为“县官”,东汉称“国家”,五代十国和宋朝揉合创造了“官家”。大唐正式场合叫“陛下”,非正式有“大家”等称呼。明代“万岁”出现,清代“万岁”从内臣专属变普遍,但正式场合还是称“皇上”。
了解这些称谓变迁,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皇帝自称,臣民称呼,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
**《穿越千年,探秘皇帝称谓与臣民称呼的演变》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的称谓和臣民对皇上的称呼不断变迁,充满了神秘与趣味。
夏商周时期,老大们的称呼独具特色。夏称君主为“后”,商称君主为“帝”,周称君主为“王”。比如武丁叫“武丁帝”,周文王、周武王中的“王”字在殷商甲骨文里就已存在。那时的称呼反映了各朝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诸侯自称有了变化。之前夏商周三代老大称“予一人”或“予翼人”,未登基时叫“予小子”。后来诸侯用“孤寡 ”自称,像“寡人”表示寡德之人,是一种自谦。
秦始皇统一后,“朕”成为皇帝官方自称,一直沿用到封建帝制结束。正式场合用“朕”,日常皇帝们称呼多样,像朱元璋有时自称“咱”。朱棣更是例外,对外公文自称“俺”。
臣民对皇上的称呼更是五花八门。夏朝称“后”,商朝称“帝”,西周称“王”,之后又有“天子”之称。春秋战国时,大臣用“陛下”等称呼。随着朝代更迭,西汉民间称皇帝为“县官”,东汉称“国家”,五代十国和宋朝揉合创造了“官家”。大唐正式场合叫“陛下”,非正式有“大家”等称呼。明代“万岁”出现,清代“万岁”从内臣专属变普遍,但正式场合还是称“皇上”。
了解这些称谓变迁,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皇帝自称,臣民称呼,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