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龙在朱棣夺位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share
李景龙是朱棣派的卧底吗?都说朱棣能坐上龙椅把侄子朱允文赶下台,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他的另一个侄子李景龙同学是占了一半功劳的。事实上看上去也像是那么回事。从带着几十万人啊愣是打不过只有两三万守军的北平城,到白河沟之战朱棣眼瞅着就要完犊子了却在他手中逃出生天,再到撤离山东时给穷哭了的晋南大军留下海量补给,再到最后朱棣千里奔袭南京城,他李景龙一马当先,哎,就把城门给打开了啊。说实话,就我个人觉得,说李景龙能力不行,墙头草两边倒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你要说他一开始就铁了心的要做二五仔,我是不太信的。理由啊,就是下面那段视频皇军没来时候******敢欺负我?他妈皇军来了你还敢欺负我?那他妈皇军不是他妈白来了吗?其实和贾队长一样啊,朱棣不来他是曹国公,朱棣来了他也只能是曹国公,毕竟爵位已经封顶了,大明又不可能给你个异姓王玩玩。并且就朱棣近代初期的情况来看,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他能赢。当时啊,就算是跟陈祖关系好的,也最多通个风报个信,譬如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关系一般的呢,就更多是作弊上官保持中立,譬如云南穆王府。你说这李景龙得跟朱棣好成啥样,才能冒天下之大不为,拿着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在没有任何好处和看不到未来有任何回报的前提下,去帮一个毫无胜算的表。叔呢?至于后面,朱棣支棱起来了,跑到南京城下叫板李景龙,给他打开了门,奠定了津南大军最后的胜局。这时候呢,的确是二五仔了,但也是在利益面前做出了选择,前面打是真的打,后面降也是真的降,毕竟人嘛,想法总会变的。明末那些投降清军的,从洪承畴到祖大寿到吴三桂杀的人家之前的确也是真打。所以我对李景龙的判断就是一个能力不足且利益至上的人。那很多人会奇怪了,朱允文是瞎嘛,用这么个玩意做主帅?其实也不瞎,只在当时也是没人可用了,能打的都在朱元璋去世前被老朱给做了,就留了个善于防守的耿秉文。而在老耿兵败征定后呢,这朝堂上左看右看,从帝位官职履历来讲,也就这位世袭曹国公在朱元璋时期就受到器重,在多地练过兵,参与过北伐。掌管着左军都督府的李景龙同学最合适了,更何况他和朱允文还是同辈的表兄弟呢。说到这,有人会觉得,哎,李景龙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崭露头角了,明史中更有那么一句太祖树木属之,是不是也侧面证明了小李同学其实并不像我所说的是个草包?毕竟老朱看人的眼光可是很准的呀。这个吧,先不说朱元璋关注他的原因是李景龙禁止雍容甚都,也就是气质好,长得帅。就老猪看人的眼光这个问题,我承认啊,他年轻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手下看的是准,没毛病,但人一旦老了,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下一辈,什么儿子侄子孙子,往往会陷入什么隔。代亲的怪圈,怎么看怎么喜欢。你看洪武末年,老朱无论是对于朱棣的判断,还是对朱允文的判断,都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把李金龙顺带看走眼,也是可以理解的事。而相较于老爹,朱棣其实对于这个表侄还是有很清晰认识的。你看之后虽然给李景龙很多的赏赐,甚至让他在朝会上站在最前面,弄得那帮晋南宫臣心里都很不爽,但始终没有重用他去参加任何军事行动,并且在两年后,就以李景荣和他弟弟李增之阴谋叛逆为理由,削去了他的功臣讯号。这个事啊,我就觉得很搞笑,叛逆?在那个年头,还有人敢在朱棣这个天字第一号反贼面前玩这个?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现在都说啊,是李景龙自我感觉良好,得意忘形,真以为自己是什么大功臣了,从而被臣主迁怒。说这话呢,就有点太小看我们永乐大帝了,以朱棣这种级别的雄主狠人,你要真有能耐,别说骄纵了,只要能派得上用处,随便你平时说些啥都无所谓,毕竟当年蓝玉都娇成啥样了,但凡还有价值可以榨取的,老板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所以说到底,朱棣对于李景龙的态度就是抬你是因为你开了门,奖赏必须给抬完了呢,就这种货色,哎呦,真的一点都看不上,别在我面前待着了。其实朱棣啊,还是一个比较讲情义的人,你要真是在靖难初期就做二五仔的,绝对不是李景龙那个下场。宫里那些给他通风报信的宦官,最终啊,都给予了重用。东厂就是专门。设立给他们发光发热的。而因为做内应被剑门轧了的徐大小儿子徐增寿,也是追封了世袭网踢的公爵。再加上徐达家啊,他本来就有那么一套,剑指一门双公爵,这徐家,我觉得才是晋南之后,臣子这个领域的最大赢家。而李景龙呢,折腾了那么半天,爵位被夺了,家产被抄了,人还被软禁了起来。对于这个结局啊,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该。不过,李家的恩荣,倒也不至于一去不复返了。嘉靖年间,朱厚聪对一批老牌勋贵的后人进行了册封,李景龙的家族终于又混了个侯爵,过起了人上人的生活。直到公元一六四五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末代临淮侯李祖庶,他又一次随同南京的宣贵门,打开城门,向清军投降。至此,李家再度沦为平庸,冥王决绝,是他们最后的下场。其后的世界,史书啊,就没有更多记载了。从老祖宗给朱棣开门,到后人给顺治开门,只能说啊,这人的膝盖一旦弯过了,很多时候啊,就再也直不起来了吧。
# 李景龙相关历史事件全解析
李景龙在朱棣与朱允文的权力争斗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行为和决策对靖难之役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一、李景龙的行为表现
1. **军事失利**:李景龙率领大军攻打北平城,却未能成功,面对只有两三万守军的北平城,他带领的几十万人马铩羽而归。
2. **关键时刻放走朱棣**: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处境危急,李景龙却让其逃出生天,这一行为令人费解。
3. **提供补给**:撤离山东时,李景龙给晋南大军留下了海量补给,这一举动也让人捉摸不透。
4. **打开南京城门**:最后朱棣奔袭南京城时,李景龙一马当先打开城门,直接导致了朱允文的失败。

## 二、李景龙是否是卧底的分析
1. **前期无动机**:从一开始看,李景龙没有明显的动机要做朱棣的卧底。朱棣初期胜算渺茫,李景龙若背叛朱允文,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可能危及全家性命。
2. **后期利益驱使**:后期朱棣势力崛起,李景龙可能出于利益考虑选择投降。他看到朱棣有了胜利的希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 三、各方对李景龙的态度
1. **朱允文的用人考量**:朱允文启用李景龙是因为当时无人可用。能打的将领在朱元璋时期大多被处置,只剩下善于防守的耿秉文,而李景龙世袭曹国公,有一定军事经验,且与朱允文是同辈表兄弟,所以成为了主帅人选。
2. **朱元璋的看法**:朱元璋关注李景龙是因其气质好、长得帅,但这并不代表李景龙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3. **朱棣的态度**:朱棣起初给李景龙很多赏赐,让他在朝会上站在前面,是因为他打开了南京城门。但后来朱棣认为李景龙并无实际能力,对其不再重用,并以阴谋叛逆为由削去了他的功臣讯号。

## 四、李景龙的结局及影响
1. **结局悲惨**:李景龙最终爵位被夺,家产被抄,人还被软禁。
2. **家族兴衰**:李家在嘉靖年间曾因朱厚聪对老牌勋贵后人的册封而再度获得侯爵,但在明末又因末代临淮侯李祖庶向清军投降而再度沦为平庸。

李景龙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他们的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通过对李景龙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靖难之役这段历史。
李景龙,朱棣,朱允文,靖难之役,卧底,二五仔,能力,利益,态度,结局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