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我们的称呼:China、赛里斯、契丹、桃花石、支那

share
我们来看看国外都是怎么称呼我们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主要指河南洛阳。当时的中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在天下之中的地方建一座都城。

华夏的含义,据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中国是一个衣着华丽、讲究礼仪的国家,是礼仪之邦的溢美之词。

现在被我们熟知的China,原本是景德镇古称昌南镇的音译。由于老外喜欢中国瓷器,昌南镇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广为传播,大量出口到西方,China昌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在西方早期文献中,我们常被称为赛里斯人,意思是丝国。西方人非常喜欢我们的丝绸,将其称为东方绚丽的彩虹。他们对赛里斯国的描述极尽赞美之词,说赛里斯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赛里斯人爱好和平,不与人争斗,喜欢修身养性。但他们对丝绸的制作方法并不了解,因此产生了许多搞笑的猜想,有人认为丝绸是树上长的羊毛,还有人认为是像蜘蛛一样的虫子吐出来的。

契丹这个称呼,现在俄国仍在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当年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其疆域大概包括现在的新疆以及几个斯坦地区。由于耶律大石比较能打,称霸中亚,威名远播,契丹这个词也就传了出去。

桃花石一词最早出现在东罗马文献中,大约在公元六百多年,后来广泛传播到中亚,我们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比如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就提到有人这样称呼我们。关于桃花石的含义,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因为北魏曾强极一时,可能影响到了中亚地区;也有人认为与唐有关,但这两种说法目前都存在问题,有待考证。

最后说说支那,这是一个梵语的音译,是古印度对我们的称呼,在汉语中就是司的意思。本来这个词并无歧义,但甲午战争后,日本赢了便狂妄自大,不用我们的国号,坚持用支那来称呼我们,这是对我们的轻蔑和侮辱。在外交场合,他们甚至不用中华民国,而用支那共和国,连起码的外交礼节都不讲。他们所说的支那单指汉地十八省,不包括东北、蒙古、新疆和西藏,其心可诛。我们将日本侵略军的称呼从北支那方面军、中支那方面军改为华北、华中方面军。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后,日本才对我们产生敬佩,不再用支那称呼我们,中国一词成为日本对我们的口头语。这让我们看到,尊严是靠实力争取的,在国际社会中,不自强就会被人欺负,不仅遭受武力侵略,还会在语言上被羞辱。
《探索国外对中国的多样称呼:从China到桃花石》攻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称呼在国际上流传。了解这些称呼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China,这个词如今广为人知,它源于景德镇的古称昌南镇。古代中国瓷器闻名遐迩,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昌南的音译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赛里斯,意为丝国。西方对中国丝绸情有独钟,因其华丽而赋予诸多赞美。尽管他们对丝绸制作充满好奇与猜测,但丝国之名见证了中国丝绸在世界的影响力。

契丹,因西辽的强大而传名。耶律大石带领少数人称霸中亚,契丹一词也随之传播开来,俄国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称呼。

桃花石,最早现于东罗马文献。其含义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与拓跋或唐有关,但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支那,本是梵语音译,却被日本用作羞辱性称呼。甲午战败后,日本在外交场合坚持使用,妄图分裂中国。直到抗美援朝胜利,中国的实力让日本敬畏,才改变了这一称呼。

深入了解这些称呼,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变迁,感受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魅力,也提醒我们要不断自强,维护国家尊严。
国外称呼、中国、华夏、China、赛里斯、契丹、桃花石、支那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