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死活攻不下合肥

share
能不能说一下孙权死活攻不下合肥的原因?早在官渡之战时期,曹操的部下刘馥就把合肥这个地方经营得相当不错。军事上刘馥在合肥建造城寨,囤积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合肥城让刘馥修建得城高墙厚。经济上刘馥修建堤坝,巩固屯田,大量流失的人口迁回到了合肥地区居住。民生上刘馥更是善待百姓,所以曹魏跟刘馥在合肥地区赢得了非常好的声望。所以说合肥城不但城高墙厚,百姓基础好,粮食也不缺,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全让曹魏给占了。这也是为什么合肥城是如此重要的军事重镇。曹操当时敢留下7000人防守合肥,自己把大军全部带去跟刘备在汉中决战,就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合肥这个地方如果留下几个像张辽、李典这样的良将,再配合好时机守住合肥,问题不大。东吴先后六次对合肥地区用兵,但是每一次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兵败退军。而且东吴打合肥真的是下了血本,动不动就是十万大军。合肥这个地方对曹魏和东吴来说都非常重要,合肥是江淮两条水域的分水岭,基本上可以说是东吴的北大门,这也是东吴先后六次用兵的原因。东吴想要北伐曹魏,走合肥这条线,只能从吴圩口至巢湖,再过巢湖到施水去进攻合肥,拿下合肥之后,再沿着肥水进攻寿春,然后进入淮河流域,从而威胁曹魏的中心腹地,拿下寿春,东吴就可以顺着水路进军许昌等曹魏的军事重镇。所以东吴打曹魏最关键的地方其实并不在合肥,合肥只是门户,最重要的中心是寿春。寿春这个地方在曹魏手中经营了很多年,是一个天然的粮食基地。寿春只要在曹魏手中,曹魏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将粮草运输到合肥前线,再从合肥顺流南下直接攻击东吴,而且曹魏还可以从邺城许昌等地增兵到合肥前线。寿春既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粮食基地,所以寿春对曹魏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寿春对东吴来说,就是一颗镶在东吴心中的钉子。所以说东吴只有拿下寿春,才可以剑指中原。而合肥城正是卡在东吴进攻寿春的咽喉地带,这一点曹魏也非常清楚。所以对于合肥的防御,曹魏一直没有停过。除了上文说的刘馥在此地经营之外,曹魏的另一个名将满宠也非常重视合肥地区的防控工作。公元233年,满宠上书曹睿,请求在合肥营造新城。曹睿也非常清楚合肥的重要性,就批准了满宠的建城计划。自此,更适合防御的合肥新城就开始营建了。此时东吴想要攻克合肥更是难上加难。东吴擅长水战,这种陆地上的攻坚战不是东吴人所擅长的。所以东吴想要拿下合肥城,就必须集结数倍于曹魏的兵力才有获胜的可能。那么集结数万军队,粮食等方面的消耗就会大于曹魏,而东吴又是进攻方,曹魏是防守方,曹魏完全可以依靠坚固的城池据险而守,粮草还能从寿春沿着水路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合肥,所以此时曹操又可以沿着水路不断向寿春运兵运粮。所以说这场仗对东吴来说根本没办法打,战斗力不行,消耗又消耗不过曹魏,国力上曹魏还是东吴的数倍,孙权的指挥能力也着实让人不敢恭维,他能拿下合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三国的历史风云中,孙权屡次对合肥发起进攻,却屡屡受挫。究竟是何原因让合肥成为孙权难以逾越的屏障?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曹魏在合肥的经营可谓用心良苦。早在官渡之战时期起,曹操的部下刘馥就开始精心经营合肥。他在军事上建造坚固城寨,囤积大量战略物资,使得合肥城防固若金汤。经济上,刘馥修建堤坝,巩固屯田,吸引大量流失人口回归,为合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民生方面,刘馥善待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使得曹魏在合肥地区声望极高。如此一来,合肥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尽占优势,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重镇。曹操深知合肥的重要性,即便在与刘备于汉中决战的关键时刻,也仅留下7000人防守合肥,因为他相信,只要有良将如张辽、李典,并把握好时机,守住合肥并非难事。反观东吴,虽先后六次对合肥地区用兵,投入巨大兵力,却每次都无功而返或兵败退军。东吴擅长水战,面对合肥这样的陆地攻坚战,优势难以发挥。而且,进攻方东吴在粮食等消耗上远超防守方曹魏。曹魏凭借坚固城池据险而守,粮草又能从寿春源源不断运来。寿春,这个被曹魏经营多年的天然粮食基地,不仅是粮草供应的关键,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存在,让曹魏在合肥的防御上如虎添翼。而合肥,恰好卡在东吴进攻寿春的咽喉位置。曹魏为加强合肥防御,不断投入力量。除刘馥的前期经营,满宠在公元233年上书曹睿,请求营造合肥新城,进一步提升了合肥的防御能力。孙权若想打破僵局,攻克合肥进而剑指中原,着实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孙权,合肥,曹魏,寿春,刘馥,满宠,水战,攻坚战,粮草,防御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