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明实录、国榷哪本更靠谱

share
明史、明实录、国榷哪本更靠谱?先说明史啊,毕竟名气最大。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讲了,明史们最不可信了,都是清朝人抹黑大明写的,毫无价值,只能当小说看。那要这么说啊,这个话题就没法聊下去了。那些历史专业明史学会的大佬们一辈子研究的心情,结果也会随着一句只能当小说看啊,变成了一个荒诞的笑话。我们客观来讲,明史这本书它很神奇,论质量,它在中国历代史书中绝对是上乘之作。这里的质量指的是行文水平逻辑关系。毕竟啊一路从顺治朝修到乾隆朝,相较于仅仅耗时两年的宋史,以及更短的前后只花了331天的原史,这两本书的无脑堆砌、前后矛盾、重复遗漏的情况,作为一本书,明史在完成度这块是真没得说。但有人说啊,这明史坏就坏在修的时间太长了,百来年的时间明显有猫腻。这点我并不认同。慢工出细活,多花点时间怎么了?明史的核心问题是在于蜻蜓在自己观修的同时,他是禁止民间修史的,违者就抄家流放问斩。而另一方面呢,又销毁了大量明代的,无论来自官方还是民间的资料。这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啊,就是你没乱改没瞎编,也都没人性了。何况啊明史里那些离谱的内容写的也是真狠。什么张献忠在四川屠了6万万人,也就6亿人6亿啊,这个即使放在清末民国,也远远超过全国人口的数字啊,实在太荒诞了。还比如正德年间那场诡异的应州之战,双方参战人数都是以万为单位的,最终结果却是斩首16级,郑王几百人。再比如把剩到郑成功领域的鲁王朱以海写成了他,被国姓也给嘎了。凡此种种。但是啊我们又会发现,明史又不完全是在抹黑大名。比如对于明初开始啊,民间就盛传的朱元璋屠城事也就未经采纳。还有就方孝孺被朱棣朱始祖这个出自于祝枝山之首,最后还在明晰宗实录里出现的经典讹传也没有记录,以及明实录中写到的正德重兵强抢民女的事儿,蜻蜓在修明史的时候也没有去谈及。甚至对于明光宗朱常洛这个只在位一个多月没啥存在感的哥们儿,大清居然啊最后还给了一个浅德久彰,海内属望的极高评价。所以看到这儿啊,你觉得明史对于大明啊一会儿黑一会儿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清朝朝代修明史的人,还有爱新觉罗他们家也不是啊丧心病狂的笨蛋。甚至从康熙曾经三令五申的不是前朝皇帝,帝的关系有不及惟君者这个群体的体面来看,他们也是有脑子的。究其原因,还是明清两代的关系和之前所有的继承关系的朝代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别的两家人,比如宋元元明,除了啊在最后朝代更迭的时候有了那么一些互动,打来打去,之前几乎就没啥交集。前任在过去的行为是好是坏,关我啥事,我直接记录就行了。但明清就不一样了,建州女真他是长期端着大明朝饭碗活着的,互相之间的联系从明初开始就存在。从而明史的修改更多啊就是集中在这双方有交集的这部分,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物上了。比如陈桦,他离过爱新觉罗家的祖宗,那就必须黑一下了,给编排点后宫小故事,塑造出一个喜欢大龄女子的昏庸形象。再比如万历也诺哈哈,这兵兵就是在这个时期也必须黑一下,并最终得出个冥王于万历的结论啊,证明他们家的七大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也就更别提天启、崇祯、南明时期的种种事迹了。深度关联啊,肯定会朝着有利于大清朝的方向去写。而相对的什么朱元璋、朱棣、仁宗、玄宗,还有孝宗、正德、光宗之类的,跟建州女真几乎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故事。你过你的,我过我的,自然就没有必要去费那么大劲修改折腾了。那这种写史时候朝着自己有利的一面来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春秋笔法嘛,这里啊就要提到这第二本书了,明实录。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其编写的过程中。因为明史录哎,他也是有后一任皇帝给前一任天子写的,从而也就出现了朱棣就描写起了自己爹是多么喜欢自己啊,大哥朱标是如何不被待见的,以及正德的荒唐啊。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大清朝的杰作,但从嘉靖年间编成的那套充满了混世魔王风格的明武宗实录来看,咱们非元真君道长朱厚聪对于自己这位堂哥的成见也不是一般的深压。凡此种种,慢说啊。很多人如今在谈及明实录的时候同样不屑一顾,觉得这也是大清抄录的版本,并 改动,即使我们说今天正本的明实录放在这里,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绝对,客观公正,白璧无瑕,毕竟如果原版明实录就已经无敌了,那谭谦为什么还要在明末费尽心思去写国榷这本书,去查补实录中的各种错误与疏漏呢?你没听错啊,国榷这本近几年来在互联网上经常被提及,感觉啊,已经在明史领域要封神的史书,他的创作并不是针对明史的,毕竟谭谦去世的时候,甚至15年明史才刚开始写没多久,所以国却在帝子的目标恰恰就是正本明实录,那么回到标题上的问题,那明史、明实录、国榷他哪个更靠谱呢?如果是一名正经研究明朝的学者,那一定是这三本书都靠谱,也都不靠谱,一家之言,只能作为引战参考资料。我们来看明史、明实录,他们啊都是官修的。他们的优点就是资料齐全,参与工作的人手众多。但缺点就是无论是大清应对于大明,还是明代的后一任,对于前一任的君主,他都有需要隐瞒粉饰的部分。而国榷虽然说作为一部民间修成的史书,谭谦是具有绝对的创作自由的,但也因为谭谦本人比较清贫且精力有限,国权还在他55岁的时候遭遇过一次盗窃,所以就造成了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来源也相对狭窄基本也就是通过明实录本体以及一些他们那个年代学者的论述来进行考据的,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色彩。比如国榷中王世贞曰这四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痰千二对这位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文坛领袖还是比较推崇的,但你要说王世贞说的就一定对吗?哎,别的不讲,就他对张居正出于个人恩怨的各种诋毁,就非常的不靠谱嘛。所以啊如果一个人要把明朝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看,那要读的就远不止这三本啊,还包括诸如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李朝实录等等等等都得看,甚至还得参考各种限制、各种墓志铭。毕竟如果只是一本书啊,就他对的,那这个领域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其他都扔了得了。那话又说回来啊,在座的各位他们都不是学者爱好者,包括我也就是个讲故事,跟大家聊天吹牛的那咱们应该如何选择呢?我觉得入门的话还得看明史,因为它是纪传体,也就是有故事性的,看着不累啊,不像另外一本的编辑的,我觉得几月几日啊发生了什么事,报流水账式的记录。那在看那种编年题的时候,你要把事弄明白了,你还得自己总结梳理,这就必须是进阶玩家才能体验的过程了。那在把明史看明白以后,可以先国权还是先明实录呢?个人认为啊还是国榷,别的不提,就看字数。国榷428万字,名实录1600多万字。哎,你说怎么选?选国榷的原因呢?不但因为它字数少,而且因为谭谦在写作时,其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明实录。从而我们其实可以把国榷作为是一本名实录的索引。国榷在近代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正是因为明史学家吴晗先生在那个没有电脑检索困难的年代,发现了这本书针对明实录的索引属性。并且国榷作为编年体,它里面还是有一些人物小传的,虽然相较明史简短了很多,但也就相对不那么枯燥了。那最后就是明实录了,1600万字,高端玩家慢慢看吧。至于你们要问我啊这三本书通读到哪了?不好意思,我都没通读过。毕竟在明史的那么多传记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个名人小人物也多讲真我都不知道他们是干啥的那在互联网时代,我只要通过查找去看我需要的那部分就可以了。至于全看完,兄弟们我很早也就说过,史书中啊即使是列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各种志,也就天文地理迂腐灾害等等情况的描述,还有各种表,也就公文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说,实在没有去读的必要以及动力。但也正因为啊史书不止观光人物故事,所以你愣把明史武断的认为是一本小说,也同样是对于史书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缺乏基础了解 的一种体现了吧。
### 探索明朝历史:明史、明实录、国榷怎么选?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明朝历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而明史、明实录、国榷这三本书,更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那么,对于普通爱好者和想要深入了解明朝的人来说,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明史名气最大,是纪传体史书,有故事性,适合入门。它从顺治朝修到乾隆朝,质量上乘,行文水平和逻辑关系佳,完成度高。但它是官修,存在清朝对明朝部分君主隐瞒粉饰的情况。

明实录同样是官修,资料全、人手多,但也有后任皇帝对前任的偏向性记录问题。而且很多人对其真实性存疑,认为可能有改动。

国榷是民间修成,作者谭谦有创作自由,但因他个人条件限制,信息来源相对狭窄,有局限性和主观色彩。不过它可作为明实录的索引,字数少,还有人物小传,相对不枯燥。

如果是入门,先看明史,了解明朝大概脉络和故事。之后可以选择国榷,辅助深入探究,因其索引性可帮我们更好地从明实录中找资料。最后再挑战明实录,它虽字数多、难度大,但能提供更全面原始的资料。

总之,这三本书各有优劣,相互补充。通过合理选择和阅读,能让我们在明朝历史的探索中收获满满,领略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明史、明实录、国榷、史书、清朝、明朝、靠谱、选择、参考、解读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