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志是否为正史及相关历史认知的讨论

share
众所周知,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小说。可图里这位老哥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于是我让他再次确认一下,三国志难道不是正史吗?他的回答非常肯定,三国志只是罗贯中写的小说,就是吧?看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甚至一度怀疑是我错了。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断代史,在二十四史当中位列前四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三国演义才是罗贯中写的小说,它是根据正史三国志和民间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如果三国志是罗贯中写的小说,那陈寿写的是什么后汉书?当然了,其实从这位老哥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可能不认识陈寿,而且他对于某部著作是不是正史的判断依据是,其内容与证实符不符合?比如,他认为三国志夸大过刘备、诸葛亮,贬低过曹操,所以三国志不是正史。读到这里,我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样小脑萎缩了,如果他认为三国志夸大了刘备、诸葛亮,那么他是怎么知道刘备、诸葛亮被三国志夸大了呢?那肯定要有一个参照物啊。所以我想这位老哥可能是从东汉末年穿越过来的人正因为他认识刘备、诸葛亮本人,所以他才能确定三国志里记载的刘备、诸葛亮与真实的刘备、诸葛亮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史书也是人写的,史书中也有很多内容是出于某些政治需要构建出来的。就比如史记高祖本纪里说刘邦是刘邦他妈跟龙生的,说刘邦身上有五彩龙气,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是后人附会之说,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史记的史学价值。这样的记载正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舆论造势来巩固汉朝政权的合法性,维系皇权的神圣性的。同理,三国志先主传里说,刘备小时候就觉得自己将来能乘坐于宝盖车,这也肯定不是真的,假如刘备后来没有称帝,我们也就不会在史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所以说,无论正史野史,史书的意义并非单纯的记录史实,它还要用来光大国体,表征兴衰,阴间兴废。就像我们总是在讨论魏延的足骨奇谋行不行得通,而记载魏延的足骨奇谋的史料是魏仁于焕所写的魏略魏略里所记载的曹魏的关中都督夏侯懋,是一个毫无武略、只会贪玩享乐的宗室子弟。按魏延的构想,当他亲率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时,这位夏侯驸马一定会乘船跑路。在我看来,这未必是魏延的想法,而是当时魏国人的普遍想法。魏略的作者余焕是要借敌国将领魏延之,后来进一步表现出夏夏侯武的的无能和懦弱。至于历史上魏延有没有奇袭长安的战略构想,那其实并不重要。所以说啊,因为某部史书里存在记载不真实,或者与自己的认知不一样的情况,就认定这部史书不是正史而是小说,是毫无逻辑可言的。我们都有选择相信或者不信史书记载的权利,但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无知来撒泼打滚。
### 三国历史研究攻略
在研究三国历史时,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重要参考。三国志作为正史,由陈寿所著,具有极高史学价值,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关键文献。而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志和民间传说创作的小说。

对于判断一部著作是否为正史,不能仅依据个人认知。比如有人因三国志中对刘备、诸葛亮的描述与自己想法不符,就否定其正史地位,这是缺乏逻辑的。史书中部分内容可能因政治等因素构建,像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离奇出生记载,但不影响史记的史学价值。

魏延的“足骨奇谋”在魏略中有记载,不过其真实性有待探讨。我们应正确看待史书,合理利用其价值,不盲目因个人认知否定史书,才能更准确地了解三国历史。
三国志,正史,三国演义,史学价值,史书判断,陈寿,史记,魏延,史料,认知
[Q]:三国志是正史吗?
[A]: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断代史,位列二十四史前四史,是正史。
[Q]: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有什么关系?
[A]: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小说,根据正史三国志和民间故事传说加工创作。
[Q]:如何判断一部史书是不是正史?
[A]:不能仅依据内容与个人认知是否相符来判断,史书中部分内容可能因各种因素存在不真实情况,但不影响其正史地位。
[Q]:史记高祖本纪里刘邦的记载真实吗?
[A]:像刘邦是其母与龙所生等记载不切实际,是后人附会之说,但反映了当时舆论造势巩固政权的情况,不影响史记史学价值。
[Q]:三国志先主传里刘备小时候的记载是真的吗?
[A]:刘备小时候觉得自己将来能乘坐宝盖车,大概率不是真的,可能因后来称帝才被记载。
[Q]:魏延的足骨奇谋出自哪里?
[A]:记载于魏仁于焕所写的魏略。
[Q]:魏略中对夏侯懋的记载可靠吗?
[A]:未必能真实反映魏延想法,可能是当时魏国人普遍想法,借魏延表现夏侯懋无能懦弱。
[Q]:能因史书记载与认知不符就否定其正史地位吗?
[A]:不能,这是毫无逻辑的,我们有信或不信的权利,但不能因无知而否定。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