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灭佛与未灭道原因探究
为什么古代历史上有灭佛的,却没有灭道的?
咱们先不聊灭道,先来了解下灭佛为何总在历史上发生。我们都听过“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曾大规模打压佛教。这四位皇帝所处时期都是乱世,唐朝虽表面一统,但自安史之乱后,各种问题不断,已不复当年黄金时代。
为何乱世会发生灭佛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钱,寺庙不从事生产,不用服兵役和徭役,乱世中大量百姓出家,导致朝廷赋税减少,兵丁和劳力不足,形成寺庙与朝廷抢夺资源的情况。二是佛教的属性,其教义讲究清静无为、不问尘世纷扰,符合乱世中百姓躲避现实、逃避乱世的需求,所以乱世中佛教信徒增多。但当时很多人出家是为了避世,并非真正皈依佛门,导致僧人鱼龙混杂。比如北魏拓跋焘打到长安,就看到僧人有喝酒、吃肉、找女人,甚至私藏盔甲兵器的情况,很多寺庙在乱世还囤积大量土地,非常有钱。这些因素促使拓跋焘决心焚毁佛经,处决部分僧侣。后来的几次灭佛原因也大致如此,主要是朝廷赋税减少和人口下降。不过,通过这几次灭佛,历代家族贵族开始接受道教及一些思想,最终形成佛道三位一体的思潮。此后,佛教对朝廷就没再形成抢夺资源的对立模式,五代十国后,灭佛也再未发生。
那为何印象中历史上没有灭道的事儿呢?道教一般轮不到朝廷来灭,很多情况是道爷主动反抗朝廷。道教起源于汉朝,东汉时有太平道和张天师张道陵创立的正一教(五斗米教)。太平道由张角统领,发动过黄金起义,但很难界定它是否属于道教,因为其信奉黄老学说,起源可追溯到汉顺帝时期的于吉,他看到《太平清领书》后,开始建菁舍、烧香、通读道书、服水治病,这些行为和信奉内容与后来的道教相似。五斗米教因入道者需出五斗米而得名,第三代天师张鲁时占据汉中,后投降曹操,教众迁徙到多地,天师道在中原广泛传播。第四代天师张圣放弃中原,迁到江西龙虎山修道,大量信徒留在中原。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讲究今生直接修炼自身、长生不老,不像其他宗教关注人死后去哪里。当年武则天曾想动道教,但看到朝中很多人信奉,又听说能长生不老,便被吸引,所以道教吸引了很多贵族和皇族信奉。但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吸引力不强,因为信道炼丹很花钱,信众没有佛教广,也不会形成与朝廷争夺资源的情况。东晋孙恩起义虽打着五斗米教旗号,但五斗米教在他这儿只是工具,天下最正宗的龙虎山正一教修身养性,由少数精英信仰,对朝廷没有威胁,所以朝廷一般不会主动去灭道。
**《古代宗教兴衰攻略:深入剖析灭佛与未灭道的根源》**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宗教的发展与变迁常常伴随着诸多复杂因素。其中,灭佛现象时有发生,而灭道却相对罕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灭佛。在乱世之中,佛教为何会成为被打压的对象呢?一方面,经济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寺庙不参与生产,也无需承担兵役和徭役,大量百姓涌入寺庙,使得朝廷赋税减少,兵源和劳力不足,形成了与朝廷抢夺资源的局面。另一方面,佛教教义中的避世和平属性,在乱世中吸引了众多信徒。然而,其中不乏抱着避世心态而非真正皈依的人,导致僧人素质参差不齐。例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看到长安僧人种种不良现象,加上寺庙囤积大量土地财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使他决心焚毁佛经,处决部分僧侣。此后的几次灭佛事件,也大多基于类似原因。
那么,为何历史上很少出现灭道的情况呢?道教一般较少受到朝廷主动打压,反而常出现道爷主动反抗朝廷的情况。道教起源于汉朝,东汉时期分为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太平道虽由张角发动黄金起义,但它与道教的关系较难界定,其起源可追溯到汉顺帝时期的于吉。五斗米教因入道需出五斗米而得名,在张鲁手中发展壮大,后虽有变迁,但始终保持一定影响力。道教讲究今生直接修炼自身、长生不老,这一理念吸引了贵族和皇族,但对普通百姓吸引力有限,因为信道炼丹成本高昂。而且,像龙虎山正一教这样的正宗教派,修身养性,由少数精英信仰,对朝廷不构成威胁,所以朝廷通常不会主动去灭道。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宗教兴衰的这些原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能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提供独特视角。
古代历史,灭佛,灭道,原因,乱世,佛教,道教,资源争夺,信众
咱们先不聊灭道,先来了解下灭佛为何总在历史上发生。我们都听过“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曾大规模打压佛教。这四位皇帝所处时期都是乱世,唐朝虽表面一统,但自安史之乱后,各种问题不断,已不复当年黄金时代。
为何乱世会发生灭佛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钱,寺庙不从事生产,不用服兵役和徭役,乱世中大量百姓出家,导致朝廷赋税减少,兵丁和劳力不足,形成寺庙与朝廷抢夺资源的情况。二是佛教的属性,其教义讲究清静无为、不问尘世纷扰,符合乱世中百姓躲避现实、逃避乱世的需求,所以乱世中佛教信徒增多。但当时很多人出家是为了避世,并非真正皈依佛门,导致僧人鱼龙混杂。比如北魏拓跋焘打到长安,就看到僧人有喝酒、吃肉、找女人,甚至私藏盔甲兵器的情况,很多寺庙在乱世还囤积大量土地,非常有钱。这些因素促使拓跋焘决心焚毁佛经,处决部分僧侣。后来的几次灭佛原因也大致如此,主要是朝廷赋税减少和人口下降。不过,通过这几次灭佛,历代家族贵族开始接受道教及一些思想,最终形成佛道三位一体的思潮。此后,佛教对朝廷就没再形成抢夺资源的对立模式,五代十国后,灭佛也再未发生。
那为何印象中历史上没有灭道的事儿呢?道教一般轮不到朝廷来灭,很多情况是道爷主动反抗朝廷。道教起源于汉朝,东汉时有太平道和张天师张道陵创立的正一教(五斗米教)。太平道由张角统领,发动过黄金起义,但很难界定它是否属于道教,因为其信奉黄老学说,起源可追溯到汉顺帝时期的于吉,他看到《太平清领书》后,开始建菁舍、烧香、通读道书、服水治病,这些行为和信奉内容与后来的道教相似。五斗米教因入道者需出五斗米而得名,第三代天师张鲁时占据汉中,后投降曹操,教众迁徙到多地,天师道在中原广泛传播。第四代天师张圣放弃中原,迁到江西龙虎山修道,大量信徒留在中原。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讲究今生直接修炼自身、长生不老,不像其他宗教关注人死后去哪里。当年武则天曾想动道教,但看到朝中很多人信奉,又听说能长生不老,便被吸引,所以道教吸引了很多贵族和皇族信奉。但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吸引力不强,因为信道炼丹很花钱,信众没有佛教广,也不会形成与朝廷争夺资源的情况。东晋孙恩起义虽打着五斗米教旗号,但五斗米教在他这儿只是工具,天下最正宗的龙虎山正一教修身养性,由少数精英信仰,对朝廷没有威胁,所以朝廷一般不会主动去灭道。
**《古代宗教兴衰攻略:深入剖析灭佛与未灭道的根源》**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宗教的发展与变迁常常伴随着诸多复杂因素。其中,灭佛现象时有发生,而灭道却相对罕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灭佛。在乱世之中,佛教为何会成为被打压的对象呢?一方面,经济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寺庙不参与生产,也无需承担兵役和徭役,大量百姓涌入寺庙,使得朝廷赋税减少,兵源和劳力不足,形成了与朝廷抢夺资源的局面。另一方面,佛教教义中的避世和平属性,在乱世中吸引了众多信徒。然而,其中不乏抱着避世心态而非真正皈依的人,导致僧人素质参差不齐。例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看到长安僧人种种不良现象,加上寺庙囤积大量土地财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使他决心焚毁佛经,处决部分僧侣。此后的几次灭佛事件,也大多基于类似原因。
那么,为何历史上很少出现灭道的情况呢?道教一般较少受到朝廷主动打压,反而常出现道爷主动反抗朝廷的情况。道教起源于汉朝,东汉时期分为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太平道虽由张角发动黄金起义,但它与道教的关系较难界定,其起源可追溯到汉顺帝时期的于吉。五斗米教因入道需出五斗米而得名,在张鲁手中发展壮大,后虽有变迁,但始终保持一定影响力。道教讲究今生直接修炼自身、长生不老,这一理念吸引了贵族和皇族,但对普通百姓吸引力有限,因为信道炼丹成本高昂。而且,像龙虎山正一教这样的正宗教派,修身养性,由少数精英信仰,对朝廷不构成威胁,所以朝廷通常不会主动去灭道。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宗教兴衰的这些原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能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提供独特视角。
古代历史,灭佛,灭道,原因,乱世,佛教,道教,资源争夺,信众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