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后章节:佛祖徒弟传经为何索要财物
昨天看到一个很炸裂的问题,就是在西游记的最后章节,为什么佛祖的两个徒弟在索要财物之后,才肯把经书传给唐僧师徒呢?说到这儿很多人就不理解了,这灵山脚下的神佛要这俗物干嘛?这世界上有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就是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在西游记第98回之中,阿南、迦叶两位尊者在传经书之时,对唐僧说道,圣僧东土至此,有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这阿南家业就这么明目张胆的在佛祖的眼皮子底下找唐僧索要财物,甚至还说出了白首传经济世,后人当饿死矣这样的风凉话。有不少人解读这个章节的时候啊,就说这是在讽刺当时的明朝官场。这种解释怎么说呢?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作者有这样的寓意。你想想啊,人家灵山又不欠你唐僧,又不欠你大唐的,为什么要把经书白白传给你呢?那有人说了,这唐僧不是受了九九八十一难吗?问题是这唐僧孙悟空受难,人家灵山又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了吗?这世界上的本质不就是等价交换吗?我记得多年前啊,我弟也不知道抽什么风,非要参加什么599的畅快7日游,兴高采烈的就跑出去玩了,回来就不吭声了。细问之下才知道他自己这趟旅行呢花了一万多,他去之前我就反复跟他讲。你不付出对等的价值,是得不到对等的商品的。掉馅饼这种事儿就算砸也不会砸到咱头上。在第一次拿经书之时,唐僧师徒这么浅显的道理都没有搞明白,人家都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你还是啥都不肯给。猴子在旁边呢还跟人家龇牙咧嘴。行,你龇牙咧嘴吧。最后人家给了他们师徒一堆无字的经书,这无字经书啊也并非是假经书,佛祖后面对无字经书也做了解释。这个话题呢咱们以后再说。那你既然啥都不表示想白嫖,那对不起,只能是这个无字的经书。对于索要钱财这事儿呢,佛祖本来就是知晓的。猴子他们在知道自己拿的是无字经书之后呢,就吵嚷着回到了灵山,准备再次发难。佛祖对这一切也是心知肚明,原著里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们两个问你要人事之事,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生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贱卖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此传之耳。既叫阿南、伽叶,快将有字真经,每部中各检举荐与他来此报数。佛祖的这一番话呢,跟阿南迦叶两位尊者说那番话呢,就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了。这阿南、迦叶在真实的佛教体系之中,是释迦佛、尼佛十大弟子之中的两位。在中途所盛行的大乘佛教中,阿南跟迦叶的塑像呢有时会放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这个呢在佛教之中呢叫做谢世。谢世是与佛一同接受供养的。那么你想想,在原著之中,作者安排这两个和尚传经和索要人世,这寓意就很明显了。在阿南、迦叶两位尊者所谓的人世,同样也是在供奉佛祖。说白了,在原著之中啊,索要人世就是佛祖的本意。这里佛祖说的很清楚的,三斗三生米粒黄金朗读一遍经书都是忒贱卖了。那你说把这有字的经书直接传给你唐僧师徒又得是个什么价钱呢?就你唐僧师徒带的那点破铜烂铁,他够吗?肯定是不够的呀。那怎么办呢?你想想唐僧是受了谁的旨意来西天取经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啊,原著之中也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幽冥之地一日游,才引出了唐三藏取经的事儿。唐僧取经就是为了李世民,那你李世民来要经书,你不得付出点东西吗?佛祖给唐僧举例说明呢,也是在敲打唐僧。我知道你唐僧是个苦行僧,也没有啥金银,但是你身后的大唐有啊。所以在原著之中,唐僧在拿有字真经的时候,二位尊者呢还是找唐僧索要人事。这个时候唐僧思来想去,想到身上有一样东西,什么呢?就是李世民赐他的那个紫金钵盂。在此处呢唐僧还特意强调这紫金钵盂是唐王钦字,表明了自己跟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李世民对此次取经事宜的重视程度。做完这番铺垫之后,唐僧才说道,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途化斋,金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唐僧说完这番话之后,二位尊者非常满意,将有字的经书就传给了唐僧,所以让唐僧说出这番话才是二位尊者的真正目的。让李世民跟大唐这些人多拿出一些供奉。那有人说了,灵山上的神佛还要这些俗物干嘛呢?其实他们要的呀不是这些财,而是心。人越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更为贵重的东西。你说1块200块钱的电子表跟1块20万的金表,哪个会更为引起你的重视呢?哪块表丢了更能让你心疼呢?这个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合作干一件事,一方出钱一方出力,或者是经营技术。那你放心这个事儿,这个买卖肯定是出钱的一方更为重视。真金白银都砸里面了。你想想水浒传里面啊,林冲当年上梁山,王伦为啥非要林冲搞个投名状才肯收他上山,就是这么个道理啊,你不付出一定的代价,你就不会重视这个事儿。你唐僧受了九九八十一难,那是你受的考验,是你的心肠。那整个大唐跟皇帝李世民呢,他们的诚心我们灵山并没有看到,那怎么办呢?只能拿出真金白银,让我们瞅瞅你们大唐的真心吧。所有西游记这个小说,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呢?这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作者想讽刺的不仅仅是明朝的官场,而是这个现实。
《西游记》传经索要财物背后的等价交换与真心考量攻略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最后章节中佛祖的两个徒弟传经时索要财物,这一情节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首先,这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灵山不欠唐僧师徒,也不欠大唐,经书不能白白传递。正如生活中,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不付出对等价值,就难以得到相应商品。唐僧师徒第一次拿经书时没明白此道理,结果只得到无字经书。
其次,索要财物背后是对真心的考量。佛祖举例说明传经有代价,而大唐此前未展现足够诚心。这告诉我们,与人合作或获取重要事物时,真心和付出很关键。就像水浒传中林冲上梁山需投名状,不付出代价就不会被重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呢?当我们渴望获得某样东西或与他人合作时,要先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付出。若想得到真经般珍贵的事物,不能心存侥幸想白嫖,而应像唐僧拿出紫金钵盂一样,展现自己的价值和真心
总之,《西游记》这一情节给我们的启示是,明白等价交换,付出真心,才能在生活中收获我们真正想要的。
西游记、传经、索要财物、佛祖、唐僧师徒、等价交换、讽刺、寓意、真心、价值
[Q]:西游记中阿南、迦叶为何传经时索要财物?
[A]:经书不可轻传轻取,此前传经曾获报酬,此次空手来取只能传白本。
[Q]:佛祖对索要财物一事持何态度?
[A]:佛祖知晓此事,认为经不可轻传,空手来取不合理。
[Q]:唐僧师徒第一次为何拿到无字经书?
[A]:没理解传经需付出代价的道理,未给阿南、迦叶财物。
[Q]:大唐与传经索要财物有何关系?
[A]:唐僧受李世民旨意取经,大唐未展现足够诚心,所以索要财物。
[Q]:阿南、迦叶在佛教体系中有何地位?
[A]:是释迦佛、尼佛十大弟子中的两位,在大乘佛教中有特定供奉形式。
[Q]:索要财物这一情节有何寓意?
[A]:体现等价交换原则,强调付出真心和代价的重要性。
[Q]:从传经索要财物能得到什么启示?
[A]:生活中获取东西或与人合作,要明白等价交换,付出真心。
[Q]:西游记作者安排此情节想讽刺什么?
[A]:不仅讽刺明朝官场,更讽刺现实中不劳而获等现象。
《西游记》传经索要财物背后的等价交换与真心考量攻略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最后章节中佛祖的两个徒弟传经时索要财物,这一情节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首先,这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灵山不欠唐僧师徒,也不欠大唐,经书不能白白传递。正如生活中,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不付出对等价值,就难以得到相应商品。唐僧师徒第一次拿经书时没明白此道理,结果只得到无字经书。
其次,索要财物背后是对真心的考量。佛祖举例说明传经有代价,而大唐此前未展现足够诚心。这告诉我们,与人合作或获取重要事物时,真心和付出很关键。就像水浒传中林冲上梁山需投名状,不付出代价就不会被重视。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呢?当我们渴望获得某样东西或与他人合作时,要先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付出。若想得到真经般珍贵的事物,不能心存侥幸想白嫖,而应像唐僧拿出紫金钵盂一样,展现自己的价值和真心
总之,《西游记》这一情节给我们的启示是,明白等价交换,付出真心,才能在生活中收获我们真正想要的。
西游记、传经、索要财物、佛祖、唐僧师徒、等价交换、讽刺、寓意、真心、价值
[Q]:西游记中阿南、迦叶为何传经时索要财物?
[A]:经书不可轻传轻取,此前传经曾获报酬,此次空手来取只能传白本。
[Q]:佛祖对索要财物一事持何态度?
[A]:佛祖知晓此事,认为经不可轻传,空手来取不合理。
[Q]:唐僧师徒第一次为何拿到无字经书?
[A]:没理解传经需付出代价的道理,未给阿南、迦叶财物。
[Q]:大唐与传经索要财物有何关系?
[A]:唐僧受李世民旨意取经,大唐未展现足够诚心,所以索要财物。
[Q]:阿南、迦叶在佛教体系中有何地位?
[A]:是释迦佛、尼佛十大弟子中的两位,在大乘佛教中有特定供奉形式。
[Q]:索要财物这一情节有何寓意?
[A]:体现等价交换原则,强调付出真心和代价的重要性。
[Q]:从传经索要财物能得到什么启示?
[A]:生活中获取东西或与人合作,要明白等价交换,付出真心。
[Q]:西游记作者安排此情节想讽刺什么?
[A]:不仅讽刺明朝官场,更讽刺现实中不劳而获等现象。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