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驻颜术的变迁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share
古代驻颜术是真的吗?中国驻颜历史源远流长,最早从淘米水开始。礼记记载选用白凉米,也有一种说法是高粱米,越白效果越好。直到清末,淘米水依然是常见美容法。淘米水后是米粉,北魏齐民要术提到做米粉法,原料还是白凉米,只是从淘米水进化到把米加工成粉涂脸,算是现代粉底前身。米粉缺点明显,附着力不强、易掉妆,颜色偏暗、不够白皙。米粉进阶是糊粉,即铅粉,有毒性。可见早在中国古代,女生就有了要么美要么死的觉悟。米粉颜色白且有光泽,但早期铅粉和米粉一样,颗粒大、易掉妆,必须渗入油脂成膏状才能长久保持。对于这种有毒性的东西,中国女生表现出大无畏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白。所以不止现在,古代人对白也有无法抑制的偏爱,唐代医家典籍多有推崇,甚至将肥白作为美的尺度。美颜原料用白芷、白附子、白彤叶、白术、白芍药等带白原料,甚至歌份用白鸽粪。一代医圣孙思邈有个50日肥白方。对白的爱好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是农耕社会,老百姓大多从事繁重农业生产,风吹日晒易晒黑,皮肤粗糙、身体瘦弱,只有贵族能又白又胖,肥白成为身份象征。其次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时期,民族大融合,匈奴、杰人等偏白种人,高鼻梁深目,通婚产生大量黄白混血帅哥美女,影响中原审美观。那么影视剧里常看到的胭脂何时出现?早期腌制原料一般用红花,产自中亚。唐代开始被广泛使用。另外唐代是中国香料大发现时代?安息香、丁香、沉香、檀香、龙涎香等香料此时传入中原。可是宋代之后,驻颜领域长达千年停滞。宋朝积弱,通往中亚商路被辽国阻断,无法大量引进原料,且随着儒家文化发展,女同胞脸上柳眉杏眼、樱桃小口、略施粉黛、淡涂颜值成为女性修饰标准。唐代牡丹式粗放热烈风格被逐渐摒弃。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女性缠足开始普及。这种心态延续到清末,西方美容方法传到中原,大家反而视其为奇形怪状。直到民国与世界沟通增多,才树立现代审美观。所以看到清朝照片里的格格贵妃不忍直视,可能是当时审美观和现在不同。
《古代驻颜术全攻略:解锁千年美颜密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驻颜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智慧。从淘米水洗脸开启美颜之路,到米粉、铅粉的更迭,古人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铅粉虽有毒却因美白受青睐,背后是农耕社会背景下对白皙的向往。胭脂、香料的发展见证时代变迁,宋代后驻颜停滞,缠足兴起,直到民国现代审美观确立。想深入了解古代驻颜奥秘吗?让我们一同探寻,解锁千年美颜密码,开启属于你的美丽之旅!
古代驻颜术,淘米水,米粉,铅粉,白,审美观,胭脂,香料,缠足,民国
[Q]:古代最早的驻颜方法是什么?
[A]:最早的美颜之路是从淘米水开始的,也就是用淘米水洗脸。
[Q]:米粉是如何制作的?
[A]:北魏的齐民要术里面提到做米粉法,原料用白凉米,把米加工成粉。
[Q]:铅粉有什么特点?
[A]:铅粉也就是糊粉,有毒性,颗粒比较大,容易掉妆,必须渗入油脂之后成为膏状才能够长久保持。
[Q]:古代人为什么偏爱白?
[A]:一方面中国是农耕社会,老百姓大多从事繁重农业生产,风吹日晒易晒黑,只有贵族能又白又胖,肥白成为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汉代以后民族大融合,产生大量黄白混血的帅哥美女,影响中原审美观。
[Q]:胭脂最早的原料是什么?
[A]:早期的腌制原料一般用的是红花,产自于中亚。
[Q]:宋代之后驻颜领域为何停滞?
[A]:宋朝积弱,通往中亚的商路被辽国折断,无法像唐代一样大量的引进原料,且随着儒家文化发展,女性修饰标准改变。
[Q]:女性缠足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普及的?
[A]:宋代之后驻颜领域停滞,儒家文化发展影响女同胞审美,淡涂颜值成为女性修饰标准,唐代粗放热烈风格被摒弃,在此背景下女性缠足开始普及。
[Q]:现代审美观是如何树立的?
[A]:直到民国与世界沟通的增多,才树立了我们现代的审美观。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