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范仲淹的一生

share
如何评价范仲淹的一生?范仲淹、范文正公,这是所有中国人都无比熟悉的名字,平时说到他呢都会翘起大拇指,牛。不过真要你说到底牛在哪里?除了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大多数人啊又不知从何讲起了。那么说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大明洪武年间,有一个叫范仲丛的御史被判了死罪。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卷宗的时候啊,看到了范文丛的名字和籍贯,就把他叫了过来,问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范文聪赶紧回答,是的,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老朱一听,沉默了一会,写了一幅字,内容就是大家熟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将这幅字送给了范文。从下旨说,免除你五次死罪。这也是个民间故事,内容非常的玄幻,但是啊也充分反映了范仲淹的历史地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让范仲淹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什么人的眼里,都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呢?今天这个视频比较长,希望大家有耐心能够看完。说到文人群体里的大人物,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传道的,一类是干事儿的。传道的比如孔子、孟子、王阳明。干事儿的,比如王安石、于少保、张居正。传道的呢,一般叫圣贤。他们并不是不想干事儿,而是比较无奈,没到那个位置。孔子一生不得志,阳明公呢也因为种种原因从没踏进过内阁的大门,无法真正执宰天下一展抱负。这类人在当时的影响有限,而对后世福泽绵绵。再看那些干事的人,一般来讲,名相都是跺跺脚就能让天下震动的猛人。然后这批人呢一般就不怎么治学传道了,毕竟太忙没时间。所以这类人活着的时候啊,那叫一个一言九鼎。而对于后世的意义,则更多在于被人缅怀和敬仰了。而在范仲淹就是罕见的那种把传道和干事儿都做得非常好的人。在干事儿方面,范仲淹允文允武经略西北的时候,提拔狄青虫世恒,连西夏人都说啊他胸中有十万甲兵。执宰天下的时候,作为第一个发现宋代制度弊病的宰相,推行新政,拉开了之后几代变革的序幕。治理地方的时候,济世安民,兴修基建,范公堤,横跨通州、泰州、楚州,百姓无不感念其情。而传道。这块呢,近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将范仲淹誉为宋学开山鼻祖。庆历兴学这个事儿,和那个名气更大的庆历新政相比,对后世的影响其实更为深远。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这一年是高粱河之战后的第十个年头,也是赵匡胤的北宋在萧太后执掌下的辽国兵锋下苦苦支撑的第十个年头。那可真称得上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了。可能啊,上天也为小范仲淹的将士感到高兴,一代名将李继龙横空出世,徐河之战歼灭辽国数万人,打的一代名将耶律休哥重伤逃遁,北宋迎来了一场多年未见的大胜,并因此换取了十年的和平。此时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一名八品小官,一定也一边听着捷豹,一边看着自己小年刚出生的儿子,心满意足吧。只可惜本该在这么一个温馨的小康家庭里健康成长的范仲淹小朋友,在第二年就永远的失去了他的父亲。范墉的突然病逝,让范仲淹和他母亲谢氏成了无根之萍。无奈啊这谢氏只能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翰的人,范仲淹也随之改名为朱越,而这个名字跟随了他整整二十多年。其实继父朱文瀚对于范仲淹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一直在供他读书。在北宋可没有什么义务教育,读书都是要花钱的,而且是很多钱。朱文翰是一个八品官,不算穷,但是啊也不算富裕。基本上是朱文翰到哪上任,范仲淹就在哪里读书。所以在如今的湖南安乡以及长白山丰泉寺,都有范仲淹读书时期的遗址和传说。此时的范仲淹或者说此时的朱月还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他20岁。根据南宋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当年啊范仲淹看到了朱家的其他几个子弟乱花钱,就上前阻止。对方在脱口而出,我花我朱家的钱,跟你一个外人有什么关系?这一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了,范仲淹也因为这件事毅然离家,与母亲谢氏相约十年内必中科举。知晓身世后的范仲淹来到了位于现今河南省商丘市内的应天书院继续学习,在北宋啊,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科举上榜率极高,那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北复交了。知晓身世后的范仲淹玩命学习,据说有一年宋真宗赵恒来书院考察,大家都争着去一睹龙颜,范仲淹呢,就毫无兴趣,说反正以后高中了总会见得到有什么好多看的呢。这就很六也很自信了,说范仲淹出身贫寒,其实说的就是这段时间,毕竟离家出走,也没有什么稳定的经济来源。根据年谱的记载,在书院的五年里,范仲淹昼夜苦读,晚上困了呢就用冷水洗脸,每天吃的都是粥饼这类最基础的食物。终于在1015年27岁的时候,范仲淹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因为是以寒儒身份点了进士,所以啊范仲淹的起点很低,是从最小的九品官做起的。而之后的六年里,长期负责刑律方面的工作期间啊,他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并上表朝廷恢复了自己的姓氏,正式改名范仲淹,字希文。公元1021年,也就是整整1000年前,33岁的范仲淹来到了江苏泰州。在泰州的几年,范仲淹政绩斐然,主持修建了被后世称为范公堤的瀚海低,并认识了当年年仅17岁的傅碧文正公,称赞这个小自己15岁的少年为王佐之才。而之后的许多年,正是这个当初的少年,成为了范仲淹最坚定的盟友,共同主持了文明后世的庆历新政。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38岁的范仲淹辞官守孝,并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贵人宴殊.这位写下昨夜西风凋碧0,独上了西楼,望尽天涯路的文豪,同时也是朝廷重臣。晏殊其实比范仲淹还要小两岁,却已经干到了宰相。于是,就在当年寒窗苦读的河南应天,一个守孝的小官,一个被贬的大佬,二人一见无故之后,范仲淹被推荐成了应天学院的主管。这个职位啊对他而言影响巨大,这就相当于你干了个北大清华的校长。而在以文人治国的北宋,无疑啊是给自己挂了一块金字招牌。之后的许多牛人,比如北宋理学先驱大儒孙父,这个四朝宰相文彦博的恩师,就是当时应天学院的一名学子。两年后,范仲淹首相期满,晏殊也回到了朝堂,话说贵人就是贵人,很快范仲淹就得应殊举荐,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位置啊,在当时被誉为通向宰相之路的终南捷径。然而40岁的范仲淹并不甘于做一个按部就班的亲贵,他怒怼垂帘听政不肯放权的刘太后,并遭到了仁宗的第一次扁官。而几年后刘太后去世了,宋仁宗亲政开始清算后派。作为当年仁宗支持者的范仲淹,刚回京担任右司谏,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劝宋仁宗对后派收手,当年怼太后为的是实践自己的中,现在怼皇帝为的是成全仁宗的孝道,自古忠孝两难全,而文正公考虑的很妥帖,其实范仲淹的仕途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顺利,作为负责提意见的建官,他反对仁宗废后,第二次被贬其父后没多久,又因为反对宰相吕夷简,他第三次被贬。然而这第三次被贬却是范仲淹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是个老奸巨猾之辈,看仁宗年轻,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范仲淹很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他抽空画了一幅画,上面画了上百个官员,然后跑到宋仁宗面前,指着话跟皇帝说,老大,你看这个啊是关系户,那个是走后门的,这个是花银子的这还得了?宰相吕夷简当时就崩了,然后范仲淹就因为离间君臣被外放了。然而此事却引起了士兵极大的震动,毕竟大多数人他都不是宰相的关系户,一直敢怒不敢言,范仲淹此举算是为大家出了一口恶气。而文正公被贬的时候一点都不虚,扔下八个大字,宁明而死,不默而生。完了,这句话太上了,满朝的文官都激动了,一个个饭碗都不要了。为范仲淹说话当时的欧阳修是文正公的铁杆粉丝,看到自己的岳父支持吕夷简,不惜和丈夫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最终欧阳修也一起被贬了,但却一直以范仲淹的支持者自居,非常的自豪。虽然被贬了,但没有关系,范仲淹在士林中的声望却达到了巅峰,这玩意儿在北宋比什么都值钱。两年后,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兵锋所指,北宋屡战屡败,朝野争斗,一代名相韩琦大力推荐范仲淹,于是文正公重回舞台,任陕西都转运使兼陕西侵略安抚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兼之延州。来到西北后的四年里,年已半百的范仲淹积极修城建寨,加强防御,发展边贸,收拢流民,将原来一团乱麻的宋夏边境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范仲淹却拥有极高的眼光,提拔了狄青、虫世恒等一干名将。面对焕然一新的宋军,西夏不禁感叹道。这范大人啊胸中有十万嘉宾。1034年宋夏议和,边患终于解除,范仲淹回到了汴梁。这次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小人物了。枢密院副使参政之事,终于啊这一代名相光耀四方。在这个北宋最有名的庆历三年中,范仲淹先是大兴文教,将曾经担任过主管的应天书院改名为国子监,开北宋官学之前录。接下来啊就是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了。范仲淹和他在边境共事多年的好友韩琦,还有20年前在泰州结识的小兄弟傅碧,三人联手,意气风发。打手招成条时事一文中,范仲淹提出了自己的十项主张,支持者不计其数。当时的一代文豪十届激动之余写下了庆历圣德颂的千古名篇,一时啊天下皆知,举国欢腾。此时,在距离汴梁千里之外的四川,一个七岁的孩子在老师的朗朗诵读声中,第一次认识到了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一干名臣,为他长大后追随恩师欧阳修埋下了伏笔。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苏轼。可惜,在一片赞叹声中拉开序幕的庆历新政,由于对手的阻挠、既得利益者的干预以及宋仁宗的软弱,仅仅持续了一年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然而,这一切又被一名刚刚重绑的新科进士看在了眼里。许多年后,他将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未完的事业,他的名字就叫王安石。1044年,56岁的范仲淹离开了汴梁,那一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的十年里,从陕西到京南,到杭州,到山东,辗转千里,范仲淹的足迹几乎走遍了整个大宋,用他一生残留的余热,继续造福于民,实践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操。终于,在1052年,在前往颍州上任的途中,范仲淹与徐州病故,享年64岁,身无余财,因为钱财都被他用来买地办校,资助贫困了。范仲淹去世后,仁宗亲书保贤之碑,谥号文正。从此,文人死当是文政成为了所有读书人的共同理念。不是因为文正这两个字有多好,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以范仲淹为前行 的榜样。在中国社会里啊,吹毛求疵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无论你夸谁都会有人跳出来黑。而对于范仲淹,黑者寥寥,他的一生看似并不如意,好像经历过的事情呢在别人身上也出现过。比如自幼丧父,寒窗苦读重绑之后认祖归宗者有之。就像明代首辅申时行。一身正气,为国为民者有之。比如海瑞海刚峰.文武双全,安邦定国者有之。比如于谦于少保,励精图治锐意变革者有之。比如王安石、张居正。但集所有经历于一身且白璧无瑕者少之又少。至少在我的认知里,可能只有于少保可以相提并论吧。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让范仲淹全部都做到了,再多的溢美之词在他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对于他的一生,或许只有用他自己曾在严子陵祠堂记里写过的原话来描述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一生传奇,在传道、干事上成就非凡。他重视教育,大兴文教,推动庆历兴学,影响深远。文学上,《岳阳楼记》千古流传。其先忧后乐精神更是激励无数人。范仲淹在西北展现卓越军事才能,治理地方也造福百姓。他的一生,无论是为官还是为人,都堪称典范,值得深入探究与学习。
范仲淹,一生,评价,传道,干事,庆历新政,历史地位,教育贡献,文学成就,后世影响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