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武庙或文庙衡量谁更厉害的探讨

share
经常看到有人在讨论谁比谁厉害的这个话题的时候,总喜欢用武庙或者文庙来作为衡量标准。你看谁谁谁进了武庙,这还不厉害?这种行为其实是非常不对的。武庙和文庙呢,是挺厉害的,但它的准入机制并不是说谁谁谁最能打,或者谁谁谁文章写的最好,做官做的最棒就可以进的,它里面是有一套非常严密的封建王朝统治阶级逻辑在里面的。文庙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东晋南渡后啊,一代名臣,也是一代权臣的王导在南京设立学宫,为山河破碎衣冠南渡后的东晋收罗培养人才,之后又扩建成了夫子庙,祭祀孔夫子,在后面又升级成了文庙,祭祀对象囊括了孔子、他的学生以及历史上对于儒家做过贡献的人,合称四圣十哲七十二子。但值得注意的是啊,这里的贡献不是指你对老百姓、对江山社稷有啥贡献,这里的贡献仅限于儒家范围内。所以之前我们说到西晋名将杜玉为什么能够进文庙,就是因为他给儒家经典左传写过注释,并且写得非常好,至今仍被作为研究左传的重要参考之一,这才达到了文庙的准入标准。而相反,像荀彧、诸葛亮这样的贤臣,那可就连边都摸不到了。所以,文庙归根结底是儒家的自留地,以外的人呐,你就算再牛再贤能,那也是没用的。而武庙呢?武庙十哲六十四将,后面扩充为十哲七十二将,一看就是cosplay文庙的配置了。而相对于文庙纯粹儒家人关起门来自己玩的东西,武庙设立背后,的现实意义就更为明确了。先问个问题啊,一个人能够进武庙,你觉得最首要的标准是什么?能打?当然不是能打,那是土匪?是莽夫?那是什么呢?是忠。武庙建立的时代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的肃宗、德宗年间,面对开元盛世后急转直下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各地节度使用兵自重,唐王朝急需树立一个武人的标杆,用以笼络各地的藩镇,同时啊,也激励年轻的将领为国效命。所以啊,能打没用,安禄山也能打,都打到长安、洛阳了,你要给他安排安排。所以你就会发现许多我们熟悉的猛将,比如三国时期坑干爹的吕布,坑亲爹的马超,南北朝时期著名造反头子而诛戎侯瑾,还包括项羽、曹孟德、司马仲达这些以下克上成功,个人传记抬头都已经变成本季的大哥们,都没能列入其中。毕竟这些人就算你能打到南天门,就你这不诚之心,武庙也绝对不会给你开门的。而与之相反,像张良这种功成之后淡泊名利主动请辞的,诸葛武侯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特别是白起南亚,对外凶名赫赫,对内一路被贬,最终被赐死自刎都不带吭气的,才是唐朝最需要的武将楷模。而到了宋朝初年重建武庙的时候,也是这个时代背景。五代十国,五福当道,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了,但对于武将群体依然是满满的戒备。所以忠字当头是两代武庙不变的低门槛。而北宋以后,随着文人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武将地位的不断下降,文庙的香火愈发鼎盛的同时,武庙的地位却是一落再落。明朝直接取消了武庙的祭祀,清朝严格来说也没有武庙,雍正年间是将关帝庙改为了武庙。武圣关羽之名诞生的同时啊,之前老版武庙中使者七十二将齐聚一堂的盛况也就不存在了。而清朝对这方面的改动,还不仅限于武庙与文庙之间,仅仅允许对儒家有突出贡献的人进入不同,从顺治、康熙、雍正年间起,譬如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些名臣也陆续被请进了文庙之中。这也导致了后人啊,在看新版文庙的阵容时,产生一种无从判别准入标准的迷失感。所以,文庙也好,武庙也罢,在我们爱好者中普遍存在的关公战秦琼的讨论里,其实啊,并不能作为决定性论据。以后再有人跟你聊谁比谁能打的时候,他要敢提出武庙的概念,别忘了说一句连武庙弄出来是干嘛的都不知道。我这样也算是为你聊天吹牛增加不少素材了呗。
《深度解析武庙与文庙:历史背后的衡量密码》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庙和文庙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存在。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两座庙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它们在衡量人物方面的作用。

武庙,最初设立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德宗年间。当时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各地节度使用兵自重。唐王朝急需树立一个武人的标杆,用以笼络各地藩镇,激励年轻将领为国效命。于是,武庙应运而生。其准入机制并非单纯以能打为标准,而是更看重“忠”。像吕布、马超等猛将,虽武艺高强,但因不忠,未能列入其中。而张良、诸葛亮等则因其忠诚和杰出贡献,成为武庙的楷模。

文庙的历史更为悠久,东晋南渡后,王导设立学宫,后扩建成夫子庙,最终升级为文庙。文庙祭祀对象囊括孔子及其学生,以及对儒家有贡献之人。这里的贡献仅限于儒家范围,比如西晋名将杜玉,因给《左传》作注而被纳入文庙。

随着历史变迁,武庙和文庙的地位及祭祀对象都发生了变化。明朝取消武庙祭祀,清朝雍正年间将关帝庙改为武庙。同时,清朝对文庙也有改动,一些名臣陆续被请进文庙,导致后人对其准入标准产生迷失感。

在现实讨论中,很多人喜欢用武庙或文庙来衡量谁更厉害,但这其实并不准确。它们不能作为决定性论据。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人物,而不是仅仅依赖这两座庙的标准。希望通过这篇攻略,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武庙和文庙,在历史文化的探讨中更有深度和见解。
武庙,文庙,衡量标准,准入机制,时代背景,忠,祭祀,改动,迷失感,决定性论据
[Q]:武庙的准入机制是什么?
[A]:武庙建立的时代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德宗年间,当时唐王朝急需树立武人标杆,笼络藩镇、激励将领,其准入首要标准是“忠”,能打并非关键,像安禄山能打却未被列入,而张良、诸葛亮等忠诚之士成为楷模。
[Q]:文庙出现的时间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A]:文庙出现时间较早,东晋南渡后,王导在南京设立学宫,后扩建成夫子庙,再升级为文庙,祭祀对象包括孔子、他的学生以及历史上对儒家有贡献的人,合称四圣十哲七十二子,这里的贡献限于儒家范围。
[Q]:西晋名将杜玉为何能进文庙?
[A]:因为他给儒家经典《左传》写过注释,且写得非常好,至今仍被作为研究《左传》的重要参考之一,所以达到了文庙的准入标准。
[Q]:哪些猛将没被列入武庙?
[A]:如三国时期坑干爹的吕布、坑亲爹的马超,南北朝时期著名造反头子而诛戎侯瑾,还有项羽、曹孟德、司马仲达等以下克上成功的人,因不忠诚未被列入武庙。
[Q]:宋朝初年重建武庙的背景是什么?
[A]: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当道,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对武将群体仍戒备,所以忠字当头是两代武庙不变的低门槛。
[Q]:清朝对武庙和文庙有哪些改动?
[A]:清朝严格来说没有武庙,雍正年间将关帝庙改为武庙。在文庙方面,从顺治、康熙、雍正年间起,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些名臣陆续被请进文庙。
[Q]:为什么说武庙和文庙不能作为决定性论据?
[A]:因为它们有各自严密的封建王朝统治阶级逻辑和准入机制,与对老百姓、江山社稷的贡献并非直接关联,不能全面衡量人物厉害与否。
[Q]:后人看新版文庙阵容为何会有迷失感?
[A]:清朝对文庙有改动,陆续将一些名臣请进文庙,使得准入标准变得不那么清晰明确,导致后人产生无从判别准入标准的迷失感。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