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总督手握重权却不敢造反的原因

share
清朝总督掌管着几个省的军事大权,为何一直不敢造反?
清朝总督虽掌一到三省军政大权,但权柄受很大牵制监督。与唐朝藩镇节度使有本质区别。除总督外,还有巡抚这一封疆大吏,二者职责有相似处,形成互相牵制制约形式。从品阶看,总督为正二品高官,多数情况下朝廷会让其挂布院官职,如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等衔,此时为从一品高官,挂三殿三阁大学士则为正一品。巡抚为从二品,朝廷授予兵部侍郎之职后变为正二品。清廷如此设计是为分权、制衡监督。总督与巡抚非上下级关系,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且都有密折奏事权,可互相检举揭发,形成牵制监督模式。此外,二者都有地方人事权,可举荐或提拔官员,人事权分散使其难以一家独大。总督虽掌军务,但巡抚掌管钱粮、刑名、民事等事务,断了总督财权。且每三年考核一次,总督任免权在皇帝手中,想在三年布置势力对抗朝廷很难。清朝总督巡抚设置一直在变,前期战事多,任用大量汉人官员为督抚,如洪承畴总督五省军务,顺治朝过半督抚为汉人官员。雍正乾隆朝,战事减少,满旗或蒙旗官员逐渐取代汉旗官员,汉人官员比例下降。晚清又逆转,大量汉官成为封疆大吏。明清两朝在督抚制衡上很成熟,总督难像唐朝节度使对抗朝廷。
**《清朝总督权力剖析与应对攻略》**
在清朝,总督一职看似掌控着几个省的军事大权,威风凛凛。然而,他们为何一直不敢造反呢?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
首先,总督的权柄受到极大的牵制与监督。与唐朝的藩镇节度使不同,清朝总督虽掌握一到三个省的军政大权,但实则处处受限。比如密折制度,总督和巡抚都有通过秘密奏事向皇帝检举揭发的权利,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一旦总督有异动,巡抚便能及时上奏,朝廷也能第一时间知晓。
从品阶上看,总督为正二品高官,多数情况下会挂布院官职成为从一品,若挂三殿三阁大学士则为正一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之职后为正二品。二者并非上下级关系,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人事权方面,总督和巡抚都可向朝廷举荐或提拔官员。像雍正朝,总督能保举三名官员,巡抚可保举两人,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各有保举名额。这种分散的人事权,让他们在地方无法一家独大。
而且,总督虽掌军务,但钱粮、刑名、民事等事务由巡抚掌管,财权被切断。同时,每三年一次的考核,以及进京向皇帝述职的制度,让皇帝牢牢掌握着总督的任免权。
了解这些后,若你身处清朝官场,想有所作为,就需明白权力的制衡之道。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规则,与同僚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对于有野心者,切不可盲目行事,需看清形势,否则稍有不慎,便会被权力的制衡之网所困。只有顺应规则,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立足,实现自己的抱负。
清朝总督,军事大权,不敢造反,牵制监督,品阶,密折制度,人事权,考核,设置变化
[Q]:清朝总督的品阶是怎样的?
[A]:总督为正二品高官,多数情况下挂布院官职成为从一品,挂三殿三阁大学士则为正一品。
[Q]:巡抚的品阶有何变化?
[A]:巡抚原本是从二品,朝廷授予兵部侍郎之职后变为正二品。
[Q]:清朝总督和巡抚是上下级关系吗?
[A]:不是,二者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并非上下级关系。
[Q]:密折制度对总督和巡抚有什么作用?
[A]:密折制度让总督和巡抚可通过秘密奏事互相检举揭发,形成互相牵制监督的模式。
[Q]:总督和巡抚在人事权上有什么规定?
[A]:总督和巡抚都可向朝廷举荐或提拔官员,如雍正朝总督可保举三名,巡抚可保举两人等。
[Q]:总督的财权是如何被限制的?
[A]:总督掌管军务,巡抚掌管钱粮、刑名、民事等事务,断了总督的财权。
[Q]:清朝对总督的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A]:每三年对总督进行一次考核,总督要进京跟皇帝述职,皇帝决定其去留。
[Q]:清朝总督巡抚的设置有什么变化?
[A]:前期战事多,任用大量汉人官员为督抚;雍正乾隆朝,满旗或蒙旗官员逐渐取代汉旗官员;晚清大量汉官成为封疆大吏。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