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却难封侯,壮志未酬自刎落幕

share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血性男儿,抗击匈奴半个世纪,大小作战七十余场,更是中国古代神射手的代名词。然而这样的一位名将却始终没能完成丰厚的心愿,最终因为夙愿破灭而出剑自刎。此人便是西汉的抗日英雄飞将军李广。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了距离中原最远且规模最大的战役,主要由卫青和霍去病各带5万精锐深入漠北,其战略目的是要彻底捣毁匈奴单于,史称漠北之战。在与匈奴决战前夕,由于卫青抓住了一名匈奴士兵,从而得到了匈奴单于的准确位置,这一情报使得汉军还未开战就已占据了上风,此时的李广正是卫青的前锋将军,当他听到这一消息也是非常的激动。因为李广自汉文帝一朝从军以来,到现在的漠北之战,一生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也为汉朝立下很多功劳,但是征战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他却从未封侯,而这次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他作为先锋将军已是胜券在握,实现封侯的愿望指日可待,所以这一时的李广非常激动。可是就在决战前夕,卫青却把李广从前锋调至右路,让他与右路将军赵食其会合,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合击匈奴。先锋将军则由有恩于卫青的公孙敖担任。这一决定几乎浇灭了李广的作战热情,最终带着愤怒接受了卫青的命令。此战卫青大破匈奴,匈奴单于仓皇远遁半,汉朝取得了这场漠北之战的最终胜利。但在开战期间却发生了意外,右路大军的李广和赵食其竟然因为没有向导而迷路,并未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卫青会合,按照当时的军法规定,应是误期当斩,所以李广与卫青会合之后自杀,可是面对刀笔小吏的质问,戎马半生的李广认为这是莫大的屈辱,随即拔剑自刎,李广死后,军中的将士和百姓无不落泪,可见李广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是这位将军至死也没完成封侯 的夙愿,包括后世的很多文人墨客都为李广的不幸感到惋惜,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李广难封。李广是历经了三朝的老将,刚一从军便在匈奴入侵时斩杀了很多匈奴士兵,从那以后得到汉文帝的重用,文帝还曾亲眼见过他与猛兽格斗的场面,最后给予李广一个极高的评价。可惜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把他放在高祖时期,封个万户侯也是轻而易举。在汉景帝时期,负责防御匈奴的李广几乎与匈奴天天作战,一个名叫公孙昆邪的官员就向景帝汇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意思是说,李广的能力无人能比,但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负,不停地与匈奴作战,早晚战死。通过两段评价看出李广显然是一位极其勇猛的将军,史书记载他精通骑马射箭,对此还有一段射虎入石的记载,是说李广在狩猎之时,误将石头看作猎物,然后一箭射出箭头,直接扎进了石头之内。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花荣,他之所以能被称为小李广,就是因为掌握着高超的射术,可见李广的名字已在古代成为了神射手的代名词,除了勇猛和精准的箭法之外,李广在智谋方面也相当的出色。汉景帝曾让身边的宠臣跟随李广整顿士兵,这名宦官却私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到城外骑马,不巧遇到3名匈奴,结果全被射杀,李广猜测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率领百名骑兵进行追杀,最终射死两人,活捉一人,但当李广正要返回时,不远处却突然出现了数千匈奴。面对如此之多的敌军,如果贸然进攻,必然战死,转身逃跑也会被身后的匈奴追赶射杀,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李广则是选择疑兵之计,原地不动,并让士兵卸下所有马鞍,目的是让匈奴以为他们是汉军的诱饵。果然,匈奴直到天黑也没进攻,生怕中了汉军的埋伏,为了避免汉军在半夜偷袭,最后全军撤离,李广和百名士兵得以全身而退,还在抵御匈奴期间,被匈奴赋予飞将军的称号。包括李广带兵也是非常的不同,其他将领对队伍编制和队列要求的非常严格。李广却并非如此。目的是让士兵以非常轻松的状态面对战争,所以当时的士兵都愿追随李广上阵打仗,也是非常的卖力,这也说明李广在治军方面的独到之处,既然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又为国家建立过不少的功劳,却为何始终没能被皇帝封侯?其实他也有过不错的机遇,就是之前视频提到过的七国之乱,李广在主帅周亚夫的手下担任骁骑都尉,作战期间直接夺取了叛军的军旗,这在古代军事作战当中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按说立下如此大功,李广封侯应该十拿九稳,但他作为中央政府的手下,偏偏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奖赏,而梁广与景帝之间还有矛盾,所以李广在回朝之后也就没被封侯。不善于衡量关系是他错失这次良机的主要原因。当然,漠北决战对李广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但在汉武帝下令出军之前,李广就已基本注定不可能战后封侯,因为把李广调离并非卫青的主意,也不是卫青重用亲信,故意让公孙敖代替李广,而是汉武帝同意李广出征之后的授意安排。当时的李广已经年老,漠北之战又非常重要,出于年龄的考虑,武帝并不想让李广参与行动,奈何李广的一再坚持。不过李广不知道的是,武帝还专门告诫卫青,一旦遇到匈奴,就立即将李广调离。史书记载调离的理由为数奇,意思是说李广的命不好。数奇主要体现在一些作战记录,比如李广在龙城之战全军覆灭遭遇俘虏,还有元朔六年从定襄出击,很多将领都因杀敌达标获封,只有李广自己无功而返。而这些不好的记录恰恰全部出现在了武帝一朝,也侧面反映出了李广的适应能力。因为在文景两帝时期,汉朝对待匈奴主要以防守为主,武帝时期则是变为由守转攻,李广在防守期间可以令匈奴闻风丧胆,但是到了主动进攻时,却无法适应卫青长途奔袭的作战特点,所以李广失去两次封侯的机会,一方面在于景帝和武帝的排斥,另一方面则是在于自身的问题。李广和赵食其迷路之后按罪当斩。不过汉朝有着一项拿钱赎罪的规定,比如李广之前被俘,逃回之后就是拿钱了事,包括赵食其也是用钱财保住的性命,那么这一次的李广为何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在他看来,卫青任命公孙敖为前锋完全是出于私人交情,将来也不可能再有机会实现封侯的愿望。所以他在受审之时说道,我从少年至今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如今有心跟随将军出征,却先被调离又迷失道路,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况且我已六十多岁,实在无法忍受刀笔小吏的审讯之辱。这段话表现了李广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绝望,最终把所有的罪责揽在自己的身上,在屈辱和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也是司马迁为何在史记当中给予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赞美,体现了飞将军李广的真诚笃实以及英雄男儿的血性。
### 李广传奇一生深度攻略
李广,这位西汉时期的传奇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场,其英勇事迹令人赞叹。他箭术高超,曾误将石头当作猎物,一箭射去箭头竟深深扎入石中!在治军方面,他也有独特之道,让士兵轻松面对战争,因此士兵们都愿追随他奋勇杀敌。

然而,李广的封侯之路却充满坎坷。七国之乱时,他立下大功,却因接受梁王奖赏,与景帝有矛盾而错失封侯良机。漠北之战,他又因武帝考虑其年龄,战前就被授意调离,虽有能力却难展抱负。

尽管命运多舛,李广的智勇双全和英雄血性却赢得后人无数赞誉。他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生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便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印记。让我们从李广的传奇一生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李广,抗击匈奴,封侯,射术,治军,七国之乱,漠北之战,命运,史记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