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罚知多少:从先秦到隋唐的演变
胖哥,我看有人说古代犯法不用坐牢,因为就没有坐牢这个选项。古代要么是流放,要么是肉刑,这个说法对吗?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啊。古代的刑罚它是有一个变化的,主体来说呀,在古代它分为五种刑罚。先秦时期的5刑是非常残忍的,有这个墨、劓、刖、宫,最后呢就是这个大辟,前四个是肉刑,比如说像刺青啊、割鼻啊这一类的,司马迁不就受了这个其中的宫刑嘛。然后最后一个这个大辟呢,其实就是死刑,这是先秦时期的5刑。到了汉初一部分的肉刑呢被废除掉。听清楚啊,我说的是一部分的肉刑被废除掉,并不是全部。取而代之的呢是这个笞刑跟杖刑。笞刑呢就是拿个鞭子呀或者是竹板一类的刑具去抽打犯人。杖刑呢就不用解释了,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到了隋唐之后,五刑被重新确立为这个笞、杖、徒、流、死5刑。其中这个徒刑呢你就可以理解为坐牢,什么意思呢?就是强制犯人服从劳役。古代被判徒刑的犯人呢会被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强制劳动,这不就是坐牢的意思吗?并且啊这种徒刑并不是隋唐时期首创的,先秦时期就有。商朝时期呢管牢狱呢叫做圉。从字形上你就可以看出意义,外面呢是一个口,这象征着囚禁之意,里面是一个人。在古代啊这个圉并不是这么写的,古代里面啊是一个这个执,执指的就是刑具。那么圉在先秦时期的含义咱们就不言而喻了。先秦时期的五刑中确实没有徒刑这个选项,但是当时徒刑是作为附加的。刑法在周礼中就明确记载了,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又就是说呀这个周代的犯人啊在受到了肉刑之后,还要被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强制服从相应的这个劳动。所以犯人坐牢被限制自由这种事儿自古就有。到了隋唐呢,它就成为了主刑之一。隋唐时期的犯人如果被官府判处徒刑,会被关在本地的牢房,随后呢会被本地的官府呢强制劳动。一般来说呢,这个刑期呢也分为五等。最低的徒刑呢是一年,然后是一年半、两年、两年半,最高的可以关犯人三年之久。所以你说古代犯法不用坐牢,只能是流放或者是肉刑,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这也不符合古人执行的理念。你在听完我对古代刑法的介绍之时呢,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隋唐相比较先秦时期,刑罚是在逐步减轻的。因为古代刑法呀它有一个主流的思想就是慎刑。在尚书中就这么一句话,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在古人先贤的眼中是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所以对于刑法呢要慎之又慎。这也是为什么陈子昂他当时会说:“臣闻刑者政之末节也,先王以禁暴整乱,不得已而用之。”所以古人本着这种理念,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的刑法是一步一步在减轻的。你像这个在汉初把秦以前那些动不动就残害肢体的刑罚逐步废除掉,就是这样的体现。你别有一点小错呀,就给人家断膝盖呀、割鼻子呀。这种刑罚是非常不符合古人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理念的。假如这个人是冤枉了你,打他几鞭子他可以康复,关起来他放了可以恢复自由,如果你割了这个人的鼻子,断了这个人的膝盖,他还能再长出来吗?为什么古代要设置刑部和大理寺呢?刑部负责审理全国上下的案件,大理寺就要对这些案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为什么从隋文帝开始,勾决死囚都要皇帝允许呢?就是受到了古代慎刑观的影响,毕竟人命大如天嘛。如果按照你说的,犯人要么肉刑,要么流放。假如人家犯了很小的事儿,你直接官府就给人家割了鼻子,或者是流个三千里。我的天呀,在古代流三千里,这跟死刑有啥区别呀?你知道古代的流放有多可怕吗?可不是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啊,你像唐朝时期,他一般把犯人流放到哪儿呢?岭南这个岭南就是中国的最南部,今天的广东、广西这些地方,今天的广东省呢很发达。但是在当时可不是这样的,古代好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带着个刑具在这种原始森林中穿梭几千里地,一年半载你都未必能到,路上遇到个天灾人祸,犯人啊,很可能就一命呜呼了,就算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也是无休无止的劳役在等着他,想回到家乡啊,那是天方夜谭,很多犯人最后都是落得客死他乡的下场。对于犯人来说,流放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非常之可怕的。如果没有徒刑,犯点小事儿就流放,或者是残害人家肢体,那古人恐怕就人人自危了。
# 探索古代刑罚的奥秘:从先秦到隋唐的演变
在古代,刑罚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了解古代刑罚的演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 先秦时期的残酷五刑
先秦时期的五刑极其残忍,包括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脸上刺字,劓刑是割鼻,刖刑是砍足,宫刑是破坏生殖器官,大辟则是死刑。这些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野蛮和残酷。
## 汉初肉刑的变革
汉初,部分肉刑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笞刑和杖刑。笞刑用鞭子或竹板抽打犯人,杖刑则更为直接。这一变革体现了刑罚的逐渐人性化。
## 隋唐时期的五刑确立
隋唐时期,五刑被重新确立为笞、杖、徒、流、死。徒刑相当于坐牢,强制犯人服劳役。徒刑的出现,使刑罚更加规范和合理。
## 慎刑观的影响
古代刑法的主流思想是慎刑。尚书中提到“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体现了对刑罚的谨慎态度。从先秦到唐宋,刑罚逐渐减轻,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
## 刑部与大理寺的职责
古代设置刑部和大理寺,刑部负责审理案件,大理寺则纠正案件中的错误。这一制度保障了司法的公正。
## 流放的残酷现实
流放是古代刑罚之一,犯人被流放到偏远地区。唐朝时,岭南是常见的流放地。那里环境恶劣,犯人要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了解古代刑罚的演变,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让我们珍惜现代社会的法治文明。
古代刑罚,先秦,汉初,隋唐,五刑,徒刑,流放,肉刑,慎刑观,刑部
[Q]:古代刑罚分为哪几种?
[A]:古代刑罚主体分为五种,先秦时期是墨、劓、刖、宫、大辟;汉初部分肉刑废除后有笞刑、杖刑;隋唐时期是笞、杖、徒、流、死。
[Q]:先秦时期的五刑具体是什么?
[A]:先秦时期五刑为墨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刖刑(砍足)、宫刑(破坏生殖器官)、大辟(死刑)。
[Q]:汉初刑罚有什么变化?
[A]:汉初一部分肉刑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笞刑(用鞭子或竹板抽打)和杖刑。
[Q]:隋唐时期的五刑是怎样的?
[A]:隋唐时期五刑为笞、杖、徒、流、死,其中徒刑可理解为坐牢,强制犯人服劳役。
[Q]:古代刑法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A]:古代刑法主流思想是慎刑,如尚书中“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所示。
[Q]:为什么古代要设置刑部和大理寺?
[A]:刑部负责审理全国上下案件,大理寺对案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保障司法公正。
[Q]:古代流放犯人一般流放到哪里?
[A]:唐朝时一般把犯人流放到岭南,即中国最南部,今广东、广西等地,当时多为原始森林。
[Q]:古代徒刑的刑期是如何划分的?
[A]:隋唐时期徒刑刑期分为五等,最低一年,然后是一年半、两年、两年半,最高三年。
# 探索古代刑罚的奥秘:从先秦到隋唐的演变
在古代,刑罚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了解古代刑罚的演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 先秦时期的残酷五刑
先秦时期的五刑极其残忍,包括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脸上刺字,劓刑是割鼻,刖刑是砍足,宫刑是破坏生殖器官,大辟则是死刑。这些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野蛮和残酷。
## 汉初肉刑的变革
汉初,部分肉刑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笞刑和杖刑。笞刑用鞭子或竹板抽打犯人,杖刑则更为直接。这一变革体现了刑罚的逐渐人性化。
## 隋唐时期的五刑确立
隋唐时期,五刑被重新确立为笞、杖、徒、流、死。徒刑相当于坐牢,强制犯人服劳役。徒刑的出现,使刑罚更加规范和合理。
## 慎刑观的影响
古代刑法的主流思想是慎刑。尚书中提到“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体现了对刑罚的谨慎态度。从先秦到唐宋,刑罚逐渐减轻,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
## 刑部与大理寺的职责
古代设置刑部和大理寺,刑部负责审理案件,大理寺则纠正案件中的错误。这一制度保障了司法的公正。
## 流放的残酷现实
流放是古代刑罚之一,犯人被流放到偏远地区。唐朝时,岭南是常见的流放地。那里环境恶劣,犯人要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了解古代刑罚的演变,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让我们珍惜现代社会的法治文明。
古代刑罚,先秦,汉初,隋唐,五刑,徒刑,流放,肉刑,慎刑观,刑部
[Q]:古代刑罚分为哪几种?
[A]:古代刑罚主体分为五种,先秦时期是墨、劓、刖、宫、大辟;汉初部分肉刑废除后有笞刑、杖刑;隋唐时期是笞、杖、徒、流、死。
[Q]:先秦时期的五刑具体是什么?
[A]:先秦时期五刑为墨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刖刑(砍足)、宫刑(破坏生殖器官)、大辟(死刑)。
[Q]:汉初刑罚有什么变化?
[A]:汉初一部分肉刑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笞刑(用鞭子或竹板抽打)和杖刑。
[Q]:隋唐时期的五刑是怎样的?
[A]:隋唐时期五刑为笞、杖、徒、流、死,其中徒刑可理解为坐牢,强制犯人服劳役。
[Q]:古代刑法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A]:古代刑法主流思想是慎刑,如尚书中“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所示。
[Q]:为什么古代要设置刑部和大理寺?
[A]:刑部负责审理全国上下案件,大理寺对案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保障司法公正。
[Q]:古代流放犯人一般流放到哪里?
[A]:唐朝时一般把犯人流放到岭南,即中国最南部,今广东、广西等地,当时多为原始森林。
[Q]:古代徒刑的刑期是如何划分的?
[A]:隋唐时期徒刑刑期分为五等,最低一年,然后是一年半、两年、两年半,最高三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