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清军当年未进山海关,大明及中国历史将如何改变

share
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啊,就假如清军当年没能进山海关,大明会不会就不亡了?中国历史又会产生怎样的改变?这里先要纠正一个老调常谈的问题,大明不是灭在爱新觉罗家手里的,把崇祯送上歪脖子树的是闯王李自成。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改成,如果清军当年没能进山海关,南明是不是有翻盘的希望?那可拉倒吧,明明翻不出什么浪花来呀,老朱家早已经病入膏肓,千疮百孔了,别抱太大希望,是不是李自成的大顺能成为下一个朝代,开启新的篇章呢?我觉得也不一定,我们传统思维中感觉,那时候南明就是李自成和南明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在西边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大西王张献忠。张献忠和李自成可不是上下级关系。如果崇祯初年义军首领是王嘉颖,没啥名气,他没折腾几年就挂了,被奸细所害,他的继任者王自用也没蹦跶多久。大哥没了以后,包括张献忠和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在内的三十多路反王,谁也不服谁,就分道扬镳,各自找地儿发展去了。而李自成当时还只是高迎祥手下的小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献忠地位高于李自成。虽然后来高迎祥战死,李自成继承闯王头衔,并一路打到北京灭亡明朝,但自始至终都不能说张献忠是李自成手下的人,甚至他俩关系还不怎么好,围绕汉中战略要地互相攻防。所以如果清军不入关,接下来长城以南可能形成类似三国的鼎足之势。这时最吃亏的就是李自成。当年大明一边防满清,一边和义军较劲,两线作战顾此失彼。当地图变化后,嘉兴饼干的位置瞬间换成了李自成的大顺。甚至李自成会比崇祯更惨,因为他要三线作战。那么无非两个结果,一他扛住了或者没扛住。先说没扛住,如果李自成扛不住,历史会回到正常轨道,清军依旧能入关。为啥这么说呢?如果大顺兵败如山倒,比如南明从淮地进入山东,当时人设还是要为崇祯报仇的,八旗一定会就近攻取因兵力分散防守薄弱的山海关,从而占领京师附近及山西等地。接着就和历史一样,与南明翻脸,大军南下,灭掉老朱家、张献忠等势力,一统天下,不会有太大变化。那如果李自成扛住了呢?说实话很难,毕竟八旗和南明在崇祯死后是盟友关系,就算闯王拉上张献忠,胜算也不大,李自成唯一出路就是指望对手犯错,把压力从双线变单线,要么南明出问题,要么满清出问题,而爱新觉罗家族出问题可能性不大,毕竟皇太极在位时已完成从部落到王朝的转化,整合了蒙古诸部。历史上那些狠人,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鳌拜,还有叛徒洪承畴当时都还在。况且一个创业型团队在卯足劲时,不容易出现内部严重问题。那就只有指望南明自我瓦解了,别说南明出岔子的概率还挺大。因为当时洪光帝基本是傀儡,文有东林和阉党针锋相对,武有江北四镇、福建郑家等势力,一旦利益冲突,很容易分崩离析。历史上也是如此,福王、桂王、唐王都觉得自己是正统,互相攻伐。也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李自成南边压力,给他留一线生机。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也很糟糕。满清没入关,但汉地十八省可能再现五代十国场景,就是南边一团乱麻,北边有个类似契丹的局面。这比清军入关或许是更差的结果。除非混战中出现像赵匡胤一样迅速终结乱世的人物,这个人会是谁呢?是李自成本人,还是有李定国的张献忠,还是南明军方大佬黄德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呢?哎,这问题我没法回答,毕竟战局推演和不可预测性太强。但我能说,站在个人立场,历史上南明时期那么多义军、国王及背后势力,我最希望谁赢?我最希望盘踞福建的郑成功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为或许正是在满清无法入关的前提下,更适合君临天下的人选,以及诸多可能性下的最优解。首先从个人能力看,以海盗身份起家的郑芝龙第一代,到抗击清军打败西方殖民者的郑成功第二代,再到与康熙对抗十几年的郑经第三代。从这祖孙三代看,至少能保证郑家几十年有不错的领导者和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符合平定天下从乱到治的诉求。其次,相对于李自成,张献忠在起义过程中与广大人民、旧臣勋贵等结下血海深仇。同样,他与士绅群体没根本矛盾,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有可能替代历史上的大清与文人们交易。这样即使满清后有机会短暂入关,也会因没合作对象孤立无援,无法在中原长久立足。撑死就像古代打劫一样,抢一波再退回去完事。更重要的是,如果郑家能在南明分家后拥立唐王,光复故土,接受招安。以他们家海盗兼海贸起家的背景,我们很可能赶上大航海时代末班车,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不会被落下太多。而许多明朝书籍或许也不会大量佚亡。毕竟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最耿耿于怀的大清,被诟病最多的就是近代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而郑家,或许我高估了他们,但却是那个时代最有可能避免这一切发生的群体。总结一下,如果当年吴三桂没打开山海关大门,我能想到接下来的事就这几个,第一,李自成在南明和八旗夹击下溃败,八旗乘虚入关,历史重现。第二,南明内部分裂,李自成北拒八旗,南边与张献忠及南明瓦解后的势力长期割据。第三,南方出现雄主,横扫群雄建立新王朝,依托汉地与满清南北对峙谋求反攻。哎,反正我智商有限,能想到的就这几路支线。如果在座高手觉得还有其他可能,欢迎补充。
### 探索历史变局:清军未入山海关后的可能走向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军当年若没能进入山海关,那局势将会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想象与推测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方势力。大明此时已千疮百孔,内部腐败严重,即便清军不入关,自身也难以有大的改观。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虽然推翻了大明,但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如何稳定统治、应对各方势力等。南明则更是一盘散沙,政权林立,内部矛盾重重。

若清军不入关,长城以南可能会形成类似三国时期的鼎足之势。李自成的大顺将面临巨大压力,因为他要同时应对南明和可能的满清威胁,甚至可能比崇祯时期更艰难,面临三线作战的困境。

从各方势力的应对来看,李自成若扛不住,大顺兵败如山倒,南明若从淮地进入山东,八旗很可能就近攻取山海关,进而占领京师附近及山西等地,历史可能重现清军入关后的一统局面。若李自成扛住了,那他只能指望南明或满清出现问题。然而,满清在皇太极时期已完成重要转化,内部相对稳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大概率只能指望南明自我瓦解。当时南明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洪光帝如傀儡,文臣武将各怀心思,一旦利益冲突,分崩离析的可能性极大。

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如果能出现像赵匡胤那样的人物迅速终结乱世,那将是最好的结果。但这个人会是谁呢?李自成本人有一定能力,但面临的局势太过复杂;张献忠手下有李定国等名将,也有机会;南明的黄德功、刘良佐等军方大佬也有可能崛起。

而郑成功家族在当时也有独特优势。从郑芝龙到郑成功再到郑经,祖孙三代保证了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稳定性。他们与士绅群体矛盾较小,若能在南明分家后拥立唐王,光复故土,凭借海贸起家的背景,有可能赶上大航海时代末班车,避免历史的一些悲剧发生。

总之,清军未入山海关后的历史走向充满变数,各方势力的博弈将决定最终的格局。这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
清军、山海关、大明、南明、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历史推演、鼎足之势、五代十国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