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英歌舞:为何演绎山东梁山好汉故事

share
一个广东潮汕的民俗英歌舞,为何表现山东梁山好汉故事?最近爆火的潮汕英歌舞,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强劲雄浑的气势,受到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追捧和喜爱。有人认为,英歌舞这种大开大合、至刚至阳的表现形式,是隔壁日本阿波舞的克星。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版本是来源于汕头大学魁孚教授等人提出的傩文化起源说,指的是周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有的罗里罗舞。这种被纳入古代宫廷里用于祭祀于神的汉民族古老仪式,随着东晋隋唐大量移民的南下,成为了英歌舞最初的内核。至于英歌舞在之后的演化中,为什么选择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水泊梁山好汉作为载体?根据明代一本叫陶庵梦毅的书里及时雨一章的描述,水浒形象最初的引入正是因为梁山头领宋江的外号及时雨,与当地南方求雨的刚需高度吻合的结果,并且与水泊梁山在被招安前高举一起反抗封建官府压迫的人设相类似。广东潮汕以及闽南地区作为南明王朝最后的退守之所从清初直至清末,当地人对于腐朽清王朝的反抗意识同样非常高涨。这种精神层面跨时代跨地域的惺惺相惜,使得潮汕先民在接触到许多外来汉剧剧种后,选择了水浒,并将梁山好汉这个群体最高光的一幕攻打大名府作为了英哥的表现形式。以小说中奉命潜入城中当内应,火烧翠云楼指引梁山大军发动总攻的谷上灶十千为领头人,后面跟着公孙胜、李逵、林冲、关胜、武松、鲁智深、孙二娘、顾大嫂等一众好汉。不过,也正因为用的是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桥段,所以有一种说法叫英歌舞后面的队伍人数最多也就止于107人了,对吧?玉麒麟去掉。然而,我觉得根据原著,石秀好像也在被救之列,为什么不把它去除呢?希望了解这块的朋友能够给个进一步的科普。当然,英歌舞里面对于梁山好汉的扮相与传统戏曲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拿领头 的石阡为例,京剧中的三花脸不同,英歌舞中的谷上造势阴阳脸,外加手中拿了一条原著中并没有的蛇。这其实就是保留了一些傩文化中领舞者的造型,以及领头者手持矛尾长边的习俗了。这也多少侧面印证了之前汕头大学教授提出的观点了。而英歌舞之所以那么好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除了舞蹈,还融入了许多传统武术的动作,那看着就非常过瘾了。而这也与当初反清的历史不无关系。根据上世纪80年代汕头日报普宁南山英歌一文中的描述,正是当地多次反清失败,官府严禁开馆授业的大背景下,一些习武之人迫于无奈,只能将部分套路改编进了英歌舞中,交给当地百姓。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的许多动作中,会有那么多男权的影子了。因为直至民国时期,还有诸如陈卓、三周秀星、红夫人等传武拳师,再将各种派式融入其中呢。凡此种种,就造成了现在网上我们看到的说英歌舞的起源已不可考,并罗列出了5678种单独版本的情况。对于这种现象,我想说的是,各种起源其实我们不该割裂的去看待,觉得非此即彼。因为任何一种传统民俗艺术瑰宝,它的发展不可能是看一个时间节点出现了,然后就不去动了,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如今看到的也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前人智慧的结合。甚至此时此刻这些英歌舞的传承者们相信依然会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改良,进而又会成为几十上百年后人们回首时一个重要的起源节点。真心希望互联网对于这些内容的关注能够一直这么下去,别再让什么科目三啊,钵钵鸡之类的在长期霸占流量,霸占我们的手机屏幕了吧。
探秘潮汕英歌舞:传承千年的民俗瑰宝 潮汕英歌舞,作为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艺术,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独特魅力,近年来备受瞩目。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长卷。 起源探秘:傩文化的千年传承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的罗里罗舞,经傩文化演变而来。随着历史变迁,融入诸多新元素,形成如今独特风貌。 梁山好汉故事:跨越千里的文化融合 英歌舞为何选择梁山好汉故事?宋江外号与南方求雨刚需契合,梁山反抗精神与当地反清意识共鸣,成就这一文化奇观。 精彩动作:武术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英歌舞中融入传统武术动作,刚劲有力,观赏性十足。其动作背后,蕴含着反清历史背景与拳师们的智慧传承。 传承与发展:动态演变的民俗艺术 英歌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每个阶段都是前人智慧结晶。如今传承者仍在改良,未来将成重要起源节点。 深入了解潮汕英歌舞,感受其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让这一民俗瑰宝绽放更耀眼光芒!
潮汕英歌舞,梁山好汉,起源,傩文化,反清历史
[Q]:潮汕英歌舞的起源是什么?
[A]:其起源众说纷纭,时间跨度最长的是傩文化起源说,源于周代罗里罗舞。
[Q]:英歌舞为何选择梁山好汉故事?
[A]:宋江外号与南方求雨刚需契合,梁山反抗精神与当地反清意识共鸣。
[Q]:英歌舞与傩文化有什么关系?
[A]:英歌舞保留了傩文化中领舞者造型及手持矛尾长边习俗等。
[Q]:英歌舞里梁山好汉扮相与传统戏曲有何不同?
[A]:如领头石阡,英歌舞中是阴阳脸且手持原著中没有的蛇。
[Q]:英歌舞中武术动作是怎么来的?
[A]:反清失败背景下习武之人将套路改编进英歌舞。
[Q]:英歌舞队伍人数有什么说法?
[A]:因用大名府救卢俊义桥段,队伍人数最多止于107人(去掉玉麒麟)。
[Q]:英歌舞未来会怎样发展?
[A]:传承者会继续改良,未来会成为重要起源节点。
[Q]:如何欣赏潮汕英歌舞?
[A]:可从其节奏、气势、动作、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感受。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