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军事差异:明朝兵力多与清朝兵力少的原因剖析

share
为什么明朝打仗动辄几十万,清朝却只能动用几万兵力?这是因为明清两朝军队的部署方式存在差异。明朝采用征召国内军队并对外作战的策略,将军队集中部署在边境或重要区域,设置军镇军屯。而清朝则把军队分散安置在各个重要交通枢纽,类似于维持治安的作战方式。清末时期,慈禧太后曾下达旨意,认为各省兵俑过多,耗费巨大,希望削减一部分,并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八旗骑兵官兵的俸禄。李鸿章为此进行了专门调研,发现明朝打仗动用兵力多但花费少,而清朝打仗动用兵力少却花费多。他举例说明,明朝万历年间抗倭援朝用兵数十万人,而清朝雍正时期攻打西南土司仅出动3万人;明朝攻打播州、灭陆川动用二十多万人,乾隆时期安南两路调兵也只凑出18000人。最后得出结论,清朝与前代兵制不同,明朝实行募兵制,缺人时便征兵,而清朝实行调兵制,打仗时需在全国四处募兵。李鸿章作为清朝大臣,虽不能夸赞明朝制度,但此次汇报也清晰地表明了清代与明代在军事设置上的显著区别。明朝初期并非募兵制,而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实际上就是纯粹的军屯制。士兵不打仗时便从事农耕,战时则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作战。然而,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无法为士兵分配土地,这才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步兵。无论是军屯还是募兵,明朝军队本质上都以对外作战为主要任务。清朝入关后,其军事制度与明初的卫所制度颇为相似,将八旗人员分散至全国,占据主要城镇,即我们常说的满城。但不同的是,这些八旗人员的主要职责并非对外作战。清朝在明朝之后,整编了大量汉人士兵,组建了绿营。绿营兵力虽多,却分散于全国各地,且受到当地旗人的监视。如此一来,清朝全国形成了旗人居住在满城,统帅当地绿营以监控地方治安的格局。一旦发生起义,能够迅速进行镇压。清朝自建立之初,农民起义便此起彼伏,这种分散的军事布局确实在维护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但问题在于,一旦面临对外战争,便难以迅速集结大规模军队。由于地理跨度大,调兵时间长,且为防止当地旗人被调走后地方发生叛乱,每次调兵都如同从砖缝中抠取,东拼西凑。例如乾隆发动的中缅战争,前后四次调兵,每次几乎都进行全国动员,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四次调兵总数都未达到10万人。更何况这些临时拼凑的军队,平时缺乏协同作战经验,打起仗来如同一盘散沙。可以说,清朝在对外作战的同时,还需确保内地不发生叛乱,这使得调兵成本极高,也是李鸿章所说的清朝出兵少却耗费银两多的主要原因。这也充分暴露了清代国防的根本问题,即其防范的重点并非外部敌人,毕竟一旦将十几万汉人军队集中在一起,其动向便难以预测。
《明清军事攻略:深入解析兵力差异与应对之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的军事情况备受关注。明朝打仗常常能出动几十万兵力,而清朝却往往只能动用几万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明朝采用征召国内军队对外作战的方式,将军队集中部署在边境或重要区域设置军镇军屯。这种部署使得明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迅速集结大量兵力。例如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明朝能够迅速派出数十万人的大军。

清朝则把军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个重要交通枢纽,类似维持治安的作战方式。这导致在对外战争时,很难快速集结大规模军队。像乾隆时期的中缅战争,前后四次调兵,每次都几乎全国动员,声势浩大,可四次加起来都凑不齐10万人。

明清两朝的兵制也有所不同。明朝是募兵制,缺人就征兵;清朝是调兵制,打仗要全国到处募兵。这使得清朝在调兵过程中耗费巨大,成本极高。

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是纯粹的军屯制,士兵不打仗就种地。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才出现变化。清朝入关后与明初卫所制度相似,八旗人员分散全国形成满城,但主要任务不是对外。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明清军事差异的人来说,这些信息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这两个朝代的军事格局,以及它们在应对战争时的不同策略和结果。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从军事角度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清军事、军队部署、兵制、慈禧、李鸿章、卫所制度、绿营、满城
share
评论 (0)